幼儿数概念的形成
(2010-11-09 23:49:04)
标签:
数量思维教育 |
分类: 教育论文 |
数概念在学前数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以后学习数运算的基础。幼儿学会了数数标示着幼儿认识事物从朦胧阶段到准确阶段,是一种质的转变。而如何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阶段,需要对数量认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说起数数,我们不得不从它的历史说起。远古渔猎穴居时代,人们为了记录时间与财产,就是用一对一的堆石法、结绳法,或在树枝、骨头、石板上刻画记号。如从这个月的第一天开始,每晚放一个小石头,到下个月圆为止,数一下这堆小石头就知道过了几天;猎人为了计数有多少张兽皮,每割下一张兽皮,就在树枝上做一个记号。到了农业、商业社会,生活越来越进步和复杂,因此在随手便可用的十指计算过程中,就发明了1、2、3等自然数的技术系统。可以说,计数系统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抽象数目概念并使数学成为科学产生的重要工具。
从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对事物处于混沌的状态,还没有数的准确认识;第二阶段,人类开始意识到每堆事物有数的区别,所以他(她)们就发明了各种各样计数的方法,如堆石法、结绳法等,以表示实际物体的数量。这就表明人类已经开始用一类抽象的事物表示另一类具体的事物,从各种不同的事物中抽象出数量这个概念;第三阶段,人类文明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产生了数字符号,于是乎人类的思维层次更高一层,学会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来表数量,这样就可用进行更方便的记录、文化保存和传递,并演化出数字计算等。
幼儿数概念形成也是沿着这种过程发展的,从混沌的状态,到产生数的意识,再到用符号表示,最后用数字符号表示。这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所以,活动环节以及提供活动材料的形式应和幼儿数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相适应,即实物-----动作表征、图片-----表象表征、符号-----符号表征,从而引导和促进幼儿数概念抽象的进程。如5以内数的感知,感知实物---图片---符号等三种层次的材料,这样既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儿,又能适应幼儿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
通过这今天的研讨以及听课,发现幼儿在从实物表征过渡到表象表征相对容易,因为还没有脱离实物的外形特征。从表象表征到符号表征就困难了,这一过程需要幼儿脱离实物的具体特征,提取出它们之间的数量,而数量又是抽象的,只有在与材料的不断互动中才能感受到数量关系。关于符号,又有两个层次,较低层次是用圆圈或点表示物体数量,这一阶段只要使幼儿感受到点与实物的一一对应关系,感受到它们的数量是一致的。这一层面的符号表征完成了,就可以进入到数字符号的表征水平,只要幼儿认识数字,知道数字表示几,就可用与上一层次的符号对接起来。
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从表象表征过渡到第一层的符号表征,或是蜻蜓点水,或者干脆就跳过这一阶段,直接从表象表征过渡到数字符号表征阶段。这种方法只能通过教的方式让幼儿记住,却未必能建立起数量关系。
建议:在开始学习数量时,首先要让幼儿操作,通过不同种类的事物,可以让幼儿手指点数,就像老太太数鸡蛋那样。其次,从图片过渡到点点时,其实就是用符号表示数的过程,可以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这一步可能需要一个活动来完成。如果上面两方面顺利完成,以后的数量都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