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故事内核的转折性与反常性》
(2019-12-08 13:15:41)| 分类: 散文 |
常见的微型小说创作思维体现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时,首先碰到的就是微型小说故事内核如何提炼和表达。如何理解和把握微型小说故事内核的基本特征和演绎方式呢?
微型小说的故事内核是指用最精练的语言概述一个具体的、独特的、有反常形态和发展变化的单一事件。“具体”特指通过某个物品细节或人物细节来展现。“独特”的含义是说这个物品细节呈现的形态特别、很特殊,不一般。“有发展变化"是说这个集中凝结在物品细上的单一事件有一个变化的发展过程,可能是一个人前后期发生则的变化,也可能是两件事因误会产生矛盾而使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生变化。这个变化具有转折性和反常性(或反转、曲转、斜升);这样的转折性变化常常是以“反常形态"而呈现的。“转折性和反常性最容易吸引读者,而一旦让他们理解了“转折与反常”,那有概括性和深刻性的“微型小说创意"才会形成。
陕西作家刘公的微型小说创作相当充分地展现了“微型小说敏事内核”的发现、提炼与表达的全过程。刘公的微型小说给我们的印象是:他的“微型小说故事内核”是具体的、独特的:他在讲述时,又是非常文学化的;而让故事内核在传达文学创意时,用的又是纯粹的文学方法。
《送葬的故事,初看好像是写农民工向东在艰苦的贫困生活中对诗歌写作的热爱,并在充满了“爱心、爱才”的故事讲述人“我”的帮助下,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开始有了信心要与贫穷、疾病进行搏斗和抗争。这里的故事内核就有了一个具体而又独特的核心细节——向东
《功过箱》
《二鸣惊人》的故事内核与《功过箱》《送葬》相比,更有可以展开深人研究的话题。它既不像《送葬》那样,由一句两次重复强调的人物语言来组合成具体的故事内核;也不像《功过箱》那样,由一个神奇的、留白了故事底蕴的物品细节(就是这个“功过箱")来构成一个独特的兼留白叙述的故事内核。《一鸣惊人》的故事内核可以说是由一个斜升反转突变的单一事件构成的。
作品首先是用背景细节交代陈豁嘴偷摘邻居家的柿子时摔下,形成说话漏风的豁嘴特征;接着启动细节讲他建房挖地基挖出一把铜号,自陈豁嘴能吹响这把铜号后,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刘公这里用到了一个“概括叙述+具体叙述”的写作方法。号吹得好,他进了农村吹乐班子(概述);他号吹得好,居然把电影场和另一个“红太阳响乐班子”演出场的观众全部吸引过来了(详叙)。第二次“概括叙述+具体叙述"是,他被省上的一家文工团挖去(概述)。他开始收获爱情了,省文工团一个伴舞的女孩爱上他了(详叙)。这里两次"概括性叙述+具体叙述”,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斜升式的情节链,把陈豁嘴吹铜号的技艺一步一步做了升三级的描述。当把这个情节——高超的吹号技艺渲染到顶点后,作家突然让作品的结尾部分产生了两次反转式的情节突变——爱上陈豁嘴的那个女孩的妈嫌豁嘴长得不好看,阻止他的爱情。为了爱情,陈豁嘴去了大医院整容;而整了容后女孩的妈同意了他俩的婚事,可整容后的豁嘴却因此吹不出那动人的号声,文工团不再顾用他,那个女孩也不再爱他了。这一段“福兮祸兮、祸兮福兮”的“3级斜升+2次反转”的故事情节,将这个陈豁嘴吹号的故事内核,做了文学精致化的审美裂变与故事讲述。
可以看出,刘公谙熟微型小说的艺术规律,精于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他能把一个“单一事件”组成的故事内核做出曲折多变的“微型小说叙事”。不仅如此,这篇《一鸣惊人》由“单一事件”的精心叙事发展成“曲折多变的情节型叙事内核”究竟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底蕴,创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立意呢?可以这样发问:陈为什么有豁嘴时能吹出改变命运、获得爱情的号音,而整容后却再也吹不出动听的号音,失去工作和爱情了呢?这里面包含着的人生哲理足够我们无限地回味了。可以说,这就是非常符合微型小说审美创造规律的文学叙事和文学创意。这也就是刘公的“单一事件”提炼改造为“斜升反转情节”的故事内核的符合微型小说文体特征的审美表达。刘公的优秀微型小说创作,为归纳微型小说创作原理中关于“故事内核”的提炼与表达的理论提供了最鲜活、最生动的研究案例。
作者简介:刘海涛,大学教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全球著名小小说评论家。
附:
一鸣惊人
刘公
陈豁嘴的嘴豁,并不是他从娘胎里带来的,而是他贪嘴,偷摘邻居家的柿子,不幸从树上摔下来,嘴磕在树茬上留下的纪念。自从留下了这个纪念后,他就说话漏风,吐字不清,朱家湾的人便叫他陈豁嘴,他也不恼火,只是咧咧嘴,一笑了之。
陈豁嘴二十三岁那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骑在一头高大的枣红马上,吹着动听的小号,“嘀哇嘀哇”地迎娶了新媳妇,刚要入洞房时,一个炸雷把他
这天天高云淡,他们家开始挖地基,半晌的时候,陈豁嘴一撅头挖出一个陶罐罐,罐罐虽然破了,可罐罐里面的一把铜号完好无损。陈豁嘴如获至宝地把它捧在怀里,小心翼翼地擦掉上面的铜锈,放到嘴里一吹,竟然发出清脆的号音。湾子里的同龄人听到后,都凑过来争相试吹,但没有一个能把它吹响。大伙都说他的豁嘴派上了用场。
有了这把铜号,陈豁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精气神一下子来了,早晨吹,晚上也吹,腮帮子一鼓一鼓的。刚开始吹一会儿就脸红脖子粗,一个月后,他一口气能吹好一阵子,并且能吹简单的曲子了。湾子的老人说他中了邪,叫他爸妈请个算命先生治一治。他豁嘴一噘,嚷道:“他们知道个球,我有自己的梦想。” 最后还来了句老人们听不懂的“鸿鹄之志燕雀哪里能知晓”,来揶揄老人们。
陈豁嘴还真有一股子倔劲,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他都是一如既往地吹呀吹,腮帮子一鼓一鼓的。你别说,他的气力还真没白费,一年后当地的一个农村响乐班子看中了他,他成了这个响乐班子的一员。又一年后,他成了这个响乐班子的主力吹奏手。逢丧事时,他的号声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呜咽抽泣,那凄凄哎哎的悲切哭音,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到后,也会不由自主地落泪沾巾。逢喜事时,他的号声一会儿嬉戏叨叨,一会儿开怀大笑,仿佛有喜鹊在办喜事家的房檐上盘旋环绕,引逗得当地的大人小孩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聆听,那场面之壮观,在当地是难得一见的。有一次,几十里外李乡长的女儿出嫁,按照朱家湾一带的风俗,前一天晚上要大摆宴席,要放电影,要请响乐班子,以示庆贺。当晚的电影,是一部很受欢迎的农村爱情片子,还没到黄昏,就有很多人早早地搬凳子抢占了好位置。响乐班子,李乡长请了两班,一个是他们乡的红太阳响乐班子,另一个是外乡的陈豁嘴们。晚宴后,电影和两个响乐班子同时登场,刚开始由于各自爱好不同,三个点各有一部分人观看,可二十分钟后,人们纷纷被陈豁嘴动听的号音所吸引,电影场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放电影的一个人,那人索性关了放映机,挤到人们的后面,也看陈豁嘴吹号。红太阳响乐班子不负李乡长为本乡争光的厚望,刚开始也是演奏得精彩纷呈,引得围观的人们不停地喝彩鼓掌。可是,仅仅那么一小会儿之后,陈豁嘴们这边观众的高喝声就压了过去,那边的观众很快就潮水一般涌了过来。
陈豁嘴有了名气,好事一个接一个,先是上门说媒的人多了起来,以前嫌他嘴豁的姑娘也不嫌弃了。后来是被县剧团招走,成了城市里的人了。再后来是被省上一家文工团挖去,成了这家文工团的台柱子。陈豁嘴见的世面多了,演技也日臻成熟了。每次的演出,他都吹得如痴如醉,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前后左右地摆动,时而高昂着脑袋向天歌,时而微俯着腰肢娓娓来,豪放处似万马奔腾,委婉处似潺潺流水,把那铜号吹得魅力无限。
观众热烈的掌声,再次证明了陈豁嘴的成功。陈豁嘴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开始收获甜蜜的爱情。文工团一位漂亮的伴舞女孩看上了他,不几天就爱得如胶似漆,他心里也蜜一样地甜。但他没想到,女孩的母亲坚决不同意,说他不把那豁嘴改变了,就别想吃天鹅肉。陈豁嘴犹豫了好长一段时间,最终还是没经受住女孩的撒娇,到一家大医院做了嘴唇整形。女孩的母亲看到陈豁嘴的嘴唇好看多了,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婚事,可陈豁嘴万万没想到,女孩却突然变卦了,因为陈豁嘴整形后,气力大不如前,再也吹不出那动听的号音了,文工团也决定不再聘用他了。
他沮丧地找那医院的医生,要求再把正常的嘴整回豁嘴,医生像见到外星人一样,惊讶地说:“我绝对不会做有损医生职业道德的傻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