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略谈小说的典型化

(2013-10-16 09:23:01)
分类: 散文

                        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

                                ——略谈小说的典型化

                              林美兰

    小说是作家以语言为媒介审美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既是"审美"反映,就排除了"纯客观"的种种可能性,这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此其一;其二,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等同于生活,而要高出干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而升华与超越的方式与途径,即在于作家对纷坛芜杂的生活万态进行精心的选择、提炼、概括和虚构──这也正是"典型化"的实质所在。这是我从网上找来的一段话。

    一直喜欢邢庆杰的那篇《玉米的馨香》,这篇作品写完的十几年里,抄写了十几遍,投了十几家报刊,都是石沉大海。那是为什么呢?作者写了一篇《文学的良心》创作谈,其实是讲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和处理的,很有借鉴意义。创作谈大意是这样——

    1989年的秋天乡政府决定在部分地块搞“麦棉套种”,很多农民不理解也掌握不了,配合不是很积极。但政府强制执行,周围的玉米基本全部刨倒了,只有指挥部旁边一块约五亩的玉米没刨。这片玉米地力很壮,玉米叶子都乌黑油亮。我剥开一穗玉米的皮儿,看到颗粒饱满的玉米粒子还有些发白,用手指盖掐了掐,粒已经硬皮了,大约一周就能收获了。我回去把情况给那个副书记汇报。副书记说,天黑之前必须放倒!

    工作还得做,那时候强制也不是吓唬人的,因计划生育、收提留、催河工等工作乡里让派出所拘留个人是小菜一碟。那户人家当天就很不情愿地把庄稼摞倒了。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懂得现在把这片玉米摞倒,玉米粒子的浆就会抽回去变成瘪籽,产量要减一多半,而且卖的价格低还不好出手。我们就像强盗,强抢了人家丰收在望的几千斤玉米。当晚我一直郁郁寡欢喝了很多的酒,因吵嘴把电影队的小王揍了。

    这五亩玉米的事儿成了我的心病。我后悔自己的懦弱没敢产生保护这片玉米的想法。再加上在乡政府待了多半年,甚感前途渺茫。秋种指挥部撤回来后我也撤回家。但那五亩玉米的事情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渐渐地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我终于拿起了笔把它写了出来,题目叫《孤独一片绿》,写那片玉米面对侵犯的孤独与无助,写农民的善良和弱势。我基本上是照实写出来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愤与怒,写得痛快淋漓。写完后,我感觉内心一片空明,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但这篇小说始终没有发表,我抄写了十几遍,投了十几家报刊,都是石沉大海。

    直到事情过去十年之久的2000年,我在整理旧作品时,发现了这篇稿子。这时,我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历的增长和文学知识的积累,使我一眼就看到了这篇小说所存在的问题:调子太悲观、太灰暗,且有以点盖全的错误观点。于是,我对它精心作了修改。在修改后的小说中,一、我给了我(三儿)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以牺牲自己的工作为代价,保住了那片玉米,而那片玉米不但没有给乡政府的工作抹黑,而且得到了县领导的表扬(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二、而乡长也对自己之前的做法有了懊悔(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溢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这样一改,整个作品的调子清新明朗了,三、更重要的是,融入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使人从作品中看到了人性之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也是小说这一文本所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小说的题目也改为《玉米的馨香》。我开始把这篇小说投往各个报刊。那时,我还存在着一稿多投的陋习,这都是多年写稿屡投不中养成的。没想到的是,这篇小说很快被《百花园》《新安晚报》《齐鲁晚报》等全国十几家报刊发表。在2001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中,《新安晚报》的编辑老师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篇作品推荐给了评委会。直到评选结果公布,我对此事还一无所知。后来接到山东威海的文友魏永贵打来的电话,我才知道,我这篇小说在这次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而且在十名一等奖中,排名第二。我找出获一等奖的名单看了看,获奖的,全是一直活跃在小小说文坛的大家,没有一个像我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玉米的馨香》多次成为我的代名词,去郑州开会,负责接待的邹磊兄见了我不叫名字,直接称呼“玉米的馨香”,去北京开一个小小说的会,登记的时候一报名,人家直接就喊出了“玉米的馨香”……

    任何生活现象,一旦经过一番"典型化"处理而形成虚构文本之后,就再也不可能是什么"原汤原汁”。而只有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作品,让艺术真实改造了生活真实,作品的文学价值才有可能升值。邢庆杰这篇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这里还有许多尺度的问题以后再说。

 

                           

 附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