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镇位于昭苏太河南岸,是梨树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商贾云集,交通便利,曾以“买卖街”著称。
梨树镇名是由梨树县名演变而来。清嘉庆八年(1803)形成集镇,曾名买卖街。道光元年(1820)设分防照磨。1949年为梨树一区,1956年设镇,1958年改梨树公社,1961年改镇。1996年,面积7平方千米,人口6.8万。2000年,撤销杏山乡,并入梨树镇。2003年,辖区南与四平市接壤,西接大房身乡,北和东是梨树乡,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94172人。2005年,将梨树县梨树镇的任家村、西八大村、东八大村、孤榆树村、獾子洞村,大房身乡的海青村、条子河村划归铁西区平西乡管辖;同年撤销梨树乡、大房身乡,并入梨树镇。
划归前的原杏山乡位于梨树县南部,距县城5千米。四(平)梨(树台)公路过境。1956年设立南吉山乡,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杏山乡。1996年,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乡政府驻勤民,辖獾子洞、任家、大烟筒、东八大、西八大、孤榆树、南杏山、北杏山8个行政村。
划归前的原梨树乡位于梨树县南部,距县城5千米。梨(树)杨(木林子)公路过境。1956年属梨树县第一区辖,设中安堡、八里庙、平安堡、北老壕4个乡。1958年属梨树镇公社,1961年析置梨树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乡政府驻八里庙,辖西平安、东平安、霍家店、城东、孙家洼子、八里庙子、北夏家、夏家堡子、马地方、北老壕、中安堡、西中安、泉眼沟、双城子14个行政村。2003年?,面积96.03平方千米,人口23431人。
划归前的原大房身乡位于梨树县南部,距县城7千米。由屯名后房身演变而来。1951年设平安堡条子河3个乡政府。后合并为平安堡乡,驻后大房身屯。1961年析梨树公社置大房身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乡政府驻娘娘庙,辖后房身、后家巴、郝家、胡家、高家、杨家、苗圃、前房身、海青、条子河10个行政村。2003年?,面积81.93平方千米,人口19167人。
梨树镇北郊的辽金时代古城偏脸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哈”“四梅”铁路,“长平”高速公路、102国道过境。县城距四平市10公里,距省城长春110公里。与长平经济带、辽西经济带相接。经济、物流等与四平市联系密切,综合服务业、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等相互促进发展。梨树镇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常年积温3477.9°C,全年日照26985小时,无霜期152天,年降水量为572毫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的主要地段之一。
梨树镇行政区域面积18297公顷,耕地面积14096公顷。林地面积337公顷。辖22个行政村北杏山、南杏山、园艺、苗圃、八里庙子、马地方、双城子、西平安、北夏家、北老壕、泉眼沟、夏家堡子、后家巴、大烟筒、后房身、胡家、高家、杨家、前房身、郝家、西中安、中安堡,208个村民小组;9个社区居委会:朝阳社区、春阳社区、天阳社区、奉和社区、奉化社区、树文社区、树勤社区、树俭社区、康平社区,46个居民小组。2015年,全镇总户数53792户,总人口113636人。梨树镇行政编制92名,其中在职50人;副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6人;一般干部44人;工勤编制7名。设三办一所:党政办、经济办、社会管理办和财政所。另设22个站办所:经管站、农机站、农业站、畜牧站、水管站、土地分局、城建所、交通站、综治办、信访办、劳动保障所、防保站、广播站、文化站、司法所、计生站、民政办、企业办、安监办、食品药品监管站、林业站、教育组。事业编制436名,其中财政拨款265人,其他人员为自筹。镇党委下设46个基层党组织,其中村党总支22个,社区党支部9个,机关事业单位支部3个;党员2278名。
梨树县拥有膨润土资源,主要分布在梨树镇,厚度1.05—2.95米,推测储量1.225亿吨,储量大、埋藏浅、质量好、层位稳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开发前景。201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8亿元、26亿元、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口径财政收入2558万元。
梨树镇南郊全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