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地人和
天地人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8
  • 关注人气: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至高至低 至情至性--从神雕之杨过看道家大侠

(2011-03-14 16:19:11)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古论经:百家兼具,了悟哲思
      金庸写小说,笔下的男子虽是林林总总性格各异,其中可如陈家洛般儒雅,如萧峰般大气,如郭靖般敦厚,如张无忌般天真,如令狐冲般洒脱,可总有一点是不变的--“侠气”。为侠者,不求高官厚禄,不求武艺卓绝,但求快意恩仇。侠者敢于特立独行,敢于做常人不能做、不敢做之事,比如萧峰阻止耶律洪基的大举入侵,比如郭靖镇守襄阳三十年,比如陈家洛反清复明,比如洪七公一生锄奸三百二十一人。再比如,杨过要娶自己的师傅。                         

      纵观金庸小说,可能再也找不出一个比杨过更贴近道家思想取向的男主人公。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追求自然本性的脱俗和个性独立的人格自由。就这样看来,与以儒家“兼济天下”为准则的侠客相比,道家实是很难出大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道家衍生的只是与世俗叫板的西狂和与世俗井水不犯河水的笑傲江湖,杨过作为处于道家本性和儒家使命矛盾中的人物,一方他受到了郭靖儒家“家国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保持了道家的鲜明个性,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在经历了一番入世挣扎之后,又最终回归道家的出世。可以说,他是道家儒家相矛盾又相结合的人物,但也正因为这种矛盾以及有悖于道家本性的交杂,道家才出了这么一位神雕大侠,而纯粹的道家通常是不产大侠的,只能培育出浪子和隐士。

      下面我们暂且搁置杨过性格中儒道的一面,单说说道家哲学在他身上的体现。

      从《射雕》中的郭靖到《神雕》中的杨过,不少老派武侠迷觉得金庸小说的创作中存在明显的“侠气渐消,邪气渐涨”。这也是对杨过的形象争论最多的一个焦点,也就是杨过的“自我意识”与以郭靖为代表的侠道“家国意识”的矛盾与破解。我则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是金庸小说的价值取向从儒家向道家的一个发展衍生。我想说的是,杨过形象不仅具有突出的个性风采,还具有丰厚的人性内涵。他是个普通人,但又不是普通人。杨过和你我他一样,有七情六欲,分析他的成长经历就不难看出,从小便是孤儿的他看似不为人解的性格特质其实是那般顺乎人理。杨过是个唯感情主义者,“誰对我好,我就对誰好。”这是他前期的做人准则,前期的杨过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追求他的人生自由、追求感情上。勇于突破传统礼教大防,不拘泥于世俗认同的潜规则。儒家持“中庸”,而道家则更具鲜明个性,杨过从不将世俗放在眼里。他认欧阳锋为父,反出师门,爱上师父小龙女,这在郭靖等人的儒家正统观念简直是大逆不道之事,但在杨过的心目中却有自己的另一种价值观念,是潜意识根植在他头脑中的道家观点。道家注重真性情,也意在教授予人如何活出真性情,在《庄子·渔夫》中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认为,法天,就是法自然,人要法天,就是要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真性情的敞开就具有感人的力量,反之则不然,不真不诚则不能动人。杨过的狂放,正是他至情至性的体现。

      从庄子宏观辩证的角度看,人世浮沉、歧路坎坷,纵是千般磨折回旋,一切终如浮云不值一提。《庄子·齐物论》中曾提出一个关于“朝三暮四”的故事,看似驳斥一些人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实则乃是庄子想化解一切差异,看出万物相通的奥秘。正如老子曾提出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其实是有普遍意义的指出大自然和宇宙万物所形成的“天罗地网”,在其间没有任何事情是没有理由或莫名其妙发生的。用整体思想看,正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整体,这样离永恒便也不远了。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是非和成败,若是从“永恒”来看,不是可以淡然处之么?“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从这个角度看杨过的一生,纵是尝遍天下苦又如何。与心爱的妻子历尽千辛万苦,4次生离死别。最后的最后,终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侠侣,绝迹江湖。当他们并肩离开时,定是常人无法领会的幸福。若这时再回头看,曾经经历的一切快乐苦痛便也烟消云散了。他们拥有了永恒。

      就像在一个莫大的轮回里,并肩观望花好月圆。成住坏空,人生短长,并无别事。

     这亦是道家之法。

      善恶与生死,一直是人生的两大难题。凡人难入佛道禅境,只因欲念所蔽。在中国哲学中,对生死问题的注重莫过于庄子。“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是说生与死循环相继,不断变化,谁也难以把握它们的规律,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罢了。在庄子眼中,生与死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生其实是死,反之亦如是。而在杨过眼中,生死不是至关重要的,只要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寂然冷若的古墓中也好,热闹纷扰的尘世中也罢,既然心心念念的情之所系已有了着落,生死又算什么。就像16年前他不会后悔为小龙女活,16后也不会后悔为她去死。“死生亦大矣……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因大彻大悟而视生死如浮云,正如杨过因情缘魂梦而生死相随。

      若你能为一件事一个人生死相随,便一定已不在乎生死了。

      在历史上,庄子是与老子齐名的思想家。他最看重的“逍遥”,即“精神自由”,亦是后人最这向往的一种境界。他所谓的逍遥,非孔子的“从心所欲”,更多的是“无欲无求”或者说是“游刃有余”,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于儒家而言,道家相对消极,有出世倾向或不容于世。古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可一分为二,“兼济天下”属儒家,“独善其身”则属道家。道家出世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入世反叛,一种是出世隐士,杨过的一生,从争强好胜有仇必报,到群败各雄而隐居山林独孤求败,自创“黯然销魂掌”一十七招,掌掌因情而生,掌掌与心境相连。正是由入世到出世的一个挣扎,由刻意到随缘的一个转变。杨过有过人智慧,盖世神功,却无雄心壮志。一番功业之后,只求与小龙女隐居古墓之中,神雕侠侣,从此绝迹江湖。能站上至高台被奉为当之无愧的“神雕大侠”,一生渴望的却仍是清净无为、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经历了一番入世的尘间奋斗纠缠之后,又最终回归道家的出世。他的归隐正是对道家“出世”思想最完整的诠释。

     一言以蔽之,道家重个人、重人性、重情感气质、重自然之风度。杨过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个真理:像他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一位真正的大侠。——真诚、情爱、个性、自由、自主的人格与侠侣理想并不违背,虽与传统的儒学精神及伦理规范不尽相符,但正因如此,反倒有一种超常的人格风度和魅力。从人文主义的观点看,杨过的经历、个性和人格,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比郭靖先进得多,也要可爱得多。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其主体人格的形成,他潜意识里尊崇贡奉的道家价值观,标志着“人”的真正的觉醒,他对真情与自由的执着向往,比起郭靖的儒家道学的迂腐,不但进步,也更可爱可敬。

     若想了解道家文化,可从杨过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