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目标的定位
(2011-11-17 14:12: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材解读 |
小学数学复习课目标的定位
济源市黄河路小学 李 杰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无论哪种课型都要以目标为导向。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定位的准确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
目标定位是教学之魂。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目标该如何定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课改理念认为: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任务应该是对某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具体复习课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连成线、结成网”,使学生能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2、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使所学知识更牢固;
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复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5、复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复习课不仅重知识与技能,还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整理的热情,积极克服困难,培养与小组同学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在知识整理与复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们都知道这些目标的落实,不是一节课都能完成,不是单一割裂的,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贯穿于复习课的始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点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让复习课真正地落实这些目标。我认为
一、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是目标落实的前提。
对于整理型的复习课,教师应以怎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是一个情境一个情境地结构性再现?
有这样一个 案例●“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选一两个图形研究一下。
(生小组活动后反馈)
学生1:把圆形剪拼成长方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生回答后,师重复着生的话用课件演示了一次)
学生2:把长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师:(打断他的话)是先学长方形还是先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生:先学长方形。
师: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生想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全班仅有一生站起来回答说:用小方块摆出来的)教师从圆到长方形、到三角形单个一一引导。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都是从长方形开始一个一个推导出来的。请画一幅图表示它们的联系。……这节课中一定要从长方形开始推导出其他公式吗?为什么不允许学生从已知三角形面积公式反过来推导验证长方形面积呢?这正是复习课的提升?在这节复习课上,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图形地再现,没有沟通任何图形间的联系,最后却要求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出发画一张联系图。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也极力想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想让学生构成知识网,但问题一提出来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担当起主角来,这也是我们自己经常的做法。结果整节课一步一步搀扶着学生,惟恐有闪失,把整体性的问题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甚至多以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知识间毫无联系可言,能形成知识网吗?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复习目标能落实吗?
看吴正宪老师的《数的整除》的课堂组织,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单元知识。先呈现零散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归纳比较、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又进行全班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梳理归纳对比,理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连成线、结成网”,使学生能全面、系统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渗透了复习方法。在这样的复习课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无疑,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建构的课堂,是复习目标落实的前提。复习课上,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何谈目标的落实。
复习形式的组织至关重要。
其二,复习课中查漏补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一定要以练习为载体。
只梳理知识,无练习提升,复习课的目标达不到要求。吴正宪老师三个层次的练习,或许解答这样的题目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解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吧!
一节课学生学得快乐,有所收获,这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它融在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它融在师生和谐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