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和合数》课堂实录
(2010-09-07 15:54: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堂实录 |
课前思考:
“质数和合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因数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之后的重要知识,在小学阶段,只是让学生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本节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本节的核心内容就是质数和合数,所以
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由于本单元概念比较多,奇数、质数、偶数、合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所以
教学难点定为: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能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准具: 课件
课前准备:学生写出1——20的因数。
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拟订为“复习铺垫——探究新知——知识反馈——全课总结”四大模块,努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也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关于因数你知道些什么?
生1:举例,2×6=12,2和6就是12的因数。
生2:我知道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因数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之上。新知教学需要旧知做铺垫,本节的新知质数和合数以因数为基础,课前复习关于因数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
(一)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师:拿出你所找的1——20的因数,我们一起来互对一下自己找的完整不完整?
出示课件,1——20的因数。
指名一学生读自己所找的1——20的因数
(其余同学边听边对照大屏幕看自己找的全不全)
师:观察思考:
(1)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
(2)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
生:这些因数的个数不一样多。
(自己按要求填入课本23页表格。)
2、师:填完表格后自学课本23页。
师:通过自学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质数的概念、合数的概念(板书课题)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
20以内的合数4、6、8、9、10、12、14、15、16、18、20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秉着“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指导思想,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师:关于质数和合数你有什么困惑吗?
生:我都学会了,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师:你学会了?敢不敢接受我的挑战?
生:没问题。(很自豪的)
(针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个教学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强化层次。)
大屏幕出示:小组交流
其一,思考:
(1)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什么?
(2)质数有多少个?
其二,从小到大各写出5个。
2的倍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先观察2、5、3的倍数都是什么数?这些数的倍数都是合数吗?
师:交流一下吧。
生: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因数的个数。
生:所以找因数的个数很重要。
师:你提醒的很到位。
师(指着1——20的质数、合数),质数和合数就这几个吧?
生:无数个。
师:为什么是无数个?
生:因为自然数是无数个,所以质数和合数也应该有无数个。
师:解释的很清楚。
其三,
师: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学以致用)
生:2、5、11是质数
生:4、18是合数。
(二)自然数分类
师:我们把教室里面的同学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
生1:可以男女生分、左中右分。
生2:还可以按组分。
师:“分类标准”不同,我们的分法也不同,可见“分类标准”很关键。
师: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这个标准,可以把自然数分为?
生:分为奇数和偶数。
师:按照因数的个数多少这个标准,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
生:分为1、质数、合数。
师:大家分得非常好。
合数里有奇数吗?有偶数吗?
(此时学生已有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如何启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对比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从而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知识反馈
师:独立练习几个题目
1、开心智力判断,并解释理由
(2)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3)在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2、智力找朋友
27、37、41、58、61、73、83、95、11、14、33、47、57、62、87
质数
(练习作业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活动。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可以检测学习情况和评价教学效果。)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从中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知道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要看它因数的个数。
生:我知道偶数中有质数也有合数,奇数中有质数也有合数。
师:你们的收获真不小,老师也收获了你们学习的快乐,下课!
(课终之时,对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进行简明扼要地梳理,可以使教学内容系统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后反思:
对于《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教学层次清晰,整节课围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对于质数、合数的内涵学生理解的很到位,这一点自己很满意。
但总觉得课堂缺乏活力,个个问题都是教师抛出,步步引领学生去探究,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还是“生本”的课堂吗?课上完了,我的思考还在继续……
思考一: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的导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吗?具体哪个知识点让学生自主探究?
A老师的课堂:
师:拿出你所找的1——20的因数,我们一起来互对一下自己找的完整不完整?(出示课件,1——20的因数。)
师:我们前面学习过,自然数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这个标准来分,可以把自然数分为?
生: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这个标准来分,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
师:你会用另外一种分类标准把1——20分类吗?
学生小组合作。(6分钟后各组展示)
生1:
偶数2、4、6、8、10、12、14、16、18
生2:只写质数 、合数
生3:质数 、 合数
(质数有哪些?合数有哪些?并没有写出来。)
我的课堂:
师:拿出你所找的1——20的因数,我们一起来互对一下自己找的完整不完整?
出示课件,1——20的因数。
观察思考:
1、
2、
按要求填入课本23页表格。
师:自学课本23页。
生:自学课本。
师:通过自学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我的教学是在反思、借鉴他人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盲无目标的去给自然数分类,教学的实际效果是,一部分学生还是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分为奇数和偶数,一部分可能是看书了分为质数和合数,但并没分清质数是哪几个数,合数是哪几个数?
所以我的课堂,省去学生自主探究的另一种分类标准这一时间,毫无方向的探究是无效的。教师直接出示“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然后给出充分的时间,这个知识点让学生自主去分类,自主去导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我认为分类标准的直接给出,不是不让学生探究新知,而是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更明确了方向,更明确了目标,有了方向的指引,把重点放在质数合数的概念理解上不更好吗?
思考二:质数合数概念的深化,如何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第一次教学:
学生初步感知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后,为了深化概念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课件显示)
思考:
(1)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什么?
(2)质数有多少个?
指名学生一一回答。
第二层次:(课件显示)
从小到大各写出5个。
2的倍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师:先观察2、5、3的倍数都是什么数?这些数的倍数都是合数吗?
学生先自主写,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
第三层次
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还是一一指名回答
三个层次,步步深入,学生对质数、合数的概念理解可以说非常到位,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总感不满,师生一问一答,步步牵引,放手让学生探究了吗?
改进后教学:
学生初步感知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后,为了深化概念还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师:你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关于质数合数你有什么困惑吗?
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之处。
师:很多同学没有困惑,认为自己学会了?但学懂了吗?你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生:很自信的回答“能”。
师: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小组合作)
第二层次:(课件显示)
其一,思考:
(1)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什么?
(2)质数有多少个?
(课件显示)
其二,从小到大各写出5个。
2的倍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师:先观察2、5、3的倍数都是什么数?这些数的倍数都是合数吗?
第三层次
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学生小组上台来汇报自己的思考,比比哪一组对问题的思考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