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爸读绘本7:理科爸爸眼中的经典绘本

(2013-04-17 11:23:12)
分类: 绘本

多爸读绘本7

 

理科爸爸眼中的经典绘本

2013.4.16

 

 

    近日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儿童文学对于孩子思想的成长比作奶制品,那么,绘本就是奶制品中的精品。只是这个课题比较大,非三言两语说的清。先开启一个小口子,从何谓好绘本说起,兼谈如何挑选、如何运用。

 

 

    昨天晚上看微博,见王林老师写道:“成熟的童书购买者不会被网络书店的打折信息左右”、“等着打折时再买……有时阅读热情并不可等”、“更重要的是,能配合活动打折的书大都是平庸的好书”、“是好书,但不够有个性,不够尖锐,不够cool,不够有型”。

    对于王林老师的这番话,深有同感,自己的解读是:非经典绘本不败。

 

    阅读绘本数百本,了解到的绘本书名不下五、六百,“接触”的优秀绘本作家少说也有上百位了。仔细想来,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之作,能够在下意识里认为“好”的绘本,都是有共性的。

 

    好绘本首先是有趣的书。绘本是给孩子看的书,能不能把孩子吸引到书本中来,是评判绘本好坏的首要标准。近日阅读《五岁老奶奶去钓鱼》,就深有体会。佐野洋子不愧是优秀的绘本作家。把五岁、老奶奶、象鸟一样飞、象鱼一样游这些貌似冲突的元素放在一起,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非得拿来看看以解书虫之痒。

 

    好绘本不会高高在上。阅读绘本的目的,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潜移默化间向孩子们传输人类优秀的思想。思想的传播不仅需要思想内容自身的优秀,更需要传播对象具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才能在心中产生高度的契合、认同,乃至理解、吸收。正是由于孩子的阅历有限,所以,经典绘本无一不是采取小中见大的方式,蹲下身子与孩子平视,用儿童的语言,于平淡处见真性情。比如说,秦好史郎的《长大以后做什么》,蒲公英变不了狮子,小鱼变不了鲸鱼,但蜡笔一旦掌握在“人”的手中,可以成为美丽的蜡笔森林,可以描绘出广阔的草原、大海。再比如经典绘本《獾的礼物》,淡淡的思念,淡淡的感恩,通过小伙伴们回忆獾带给大家的帮助,揭示生命的价值。好的绘本绝少出现“价值”、“伟大”、“奉献”这样的大词。

 

    好绘本理所当然是图文契合。读图能力,是孩子在识字之前必然的经历。这个经历越丰富,对于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利。经典绘本,必须是文字高度配合图画,文字尽量精炼。比如《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之所以经典,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光看图画,孩子们就能猜出故事的大概了。当看到兔妈妈用胡萝卜当鱼饵去钓想要变成鱼的小兔子的时候,孩子们都能明白,母爱无处不在。有些无字书,更是把绘本中图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雪人》,雪人带给男孩一段奇妙的体验,《雪人》带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说的再极端些,凡是画面上文字黑压压一片的,画面肯定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意图。

 

 http://s3/small/6b0d1437gda861584b202&690

 

              http://s12/small/6b0d1437gda8615a4a53b&690           http://s15/mw690/6b0d1437gda860fcfcffe&690

 

 


 

    经典绘本很多,如何挑选,这是个大问题。

    从一个绘本爸爸的成长体会看,作为家长,觅书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如饥似渴的迷茫期、亲子伴读的成熟期、理性总结的收获期。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需要家长们的坚持和毅力,只是也有一部分人浅尝辄止,无功而返。

 

    绘本阅读的早期,家长们都是从搜集各种书单开始的,包括电商的促销、推荐。我也做过这样的事:搜集了很多种书单(样本),按图索骥从电商那边等促销。一段时间下来,自己也能看出点门道,对手头的书单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编制了一份属于自己的600本规模的书单(多爸书单,见《我为儿子编书单》)。

 

    对于刚刚入门的绘爸绘妈们,提两个小小的建议。

    建议一:挑国际大奖作品看,一般不会错。国际大奖很多,首推美国凯迪克大奖,一年评一本金奖作品,同时评数量不等的银奖。国际安徒生奖、英国格林威大奖等也不错。

    建议二:挑绘本领域里的知名出版社、出版商。知名的出版商,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出版社。好的绘本出版商,有自己的风格,书的质量有保障,形成了品牌效应。为避免广告嫌疑,就不一一举例了。

 

    以上两个建议,适用于绘本阅读的初级阶段。到了中级阶段,可以尝试跟着大师、跟着专题读绘本了,这需要做一些功课,收集足够信息并整理加工、消化吸收。绘本界的大师,灿若星河,以后会专门收集整理。专题,比如说季节、气候、人物、情感等等,凭我有限的阅读经历和阅读数量,尚不足以有很好的概括,网上有很多资料及专业微博可以参考。

 

    阅读,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脑力活动。冷暖自知,就像鞋子跟不跟脚必须穿了才知道。国际大奖虽好,毕竟是在西方的语境下。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中国原创绘本,虽没有获得什么国际大奖,亦光芒四射。比如台湾的《妈妈,买绿豆》,陈江洪的《虎王子》等等。举个反面的例子。有一天,陪儿子在绘本馆看书。多多自己从书架上挑了《村里来了马戏团》,小林丰的优秀作品,可能是金灿灿的色彩吸引着孩子吧。阅读过程中,对马戏团的种种好玩,自然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对于结尾处非常含蓄表达的战争、和平概念,于五岁孩子实在太遥远,建议一年级后重读此书。格林童话,大奖作品《穿靴子的猫》,我就不太喜欢。

 

    阅读,更是一项感性的体验过程。如果一味讲究营养合理,不注重通过色香味调动味蕾,这一定不是上好的中餐。同样的道理,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孩子的主观感受考虑,只是家长任务式的把一大堆所谓经典“堆”在孩子们的面前,恐怕也要适得其反了。曾经买过一套书《植物大战僵尸——武器秘密故事》,12本“图+文”的书。“电脑游戏”、“动漫”、“图配文”、“暴力”,这些理由足以定义为不是好书。没想到被我忽视的这套书,却是儿子的最爱,百看不厌。家长们千万不要以经典的名义,扼杀掉孩子阅读的兴趣。

 

    0-6岁的孩子,是身心变化最快的阶段。建议在合适的时间读合适的书。这一点,蒲蒲兰就做的比较好,每本书的封底左上角,会标注:适合×岁以上亲子共读。个人体会,《小熊宝宝绘本》适合0-2岁,《可爱的鼠小弟》适合1-3岁,我最推崇的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凯迪和一场很大的雪》等一系列优秀作品适合4-6岁,《星际信使——伽利略·伽利雷》更适合6-8岁。有个词千万别忽略:“以上”,千万不要以低幼的理由,忽视孩子的视角。

 

    在奶制品行业,充斥假冒伪劣产品,如“复原奶”、“奶饮料”,甚至于添加三聚菁胺。同样,在绘本挑选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伪童书”。伪童书,是独创的词语,意指那些粗糙的把经典童话、神话故事缩写成短短20多页,配上动漫截图的所谓“经典”图画书。这些书,往往以成套礼品书的面目出现,摆放在书店童书专柜内,或者出现在电商高折扣的促销中。比如一些国内出版社,拿版权过期的童话故事,重新配图,就变成了“图画书”。也有国外知名公司,如迪斯尼,改编了一些童话故事,实际就是奶饮料。建议绘爸绘妈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和王林老师一样的观点,不主张去买电商折扣很大的绘本。

 

 http://s14/small/6b0d1437gda86bddeacad&690   http://s5/mw690/6b0d1437gda86be486f04&690   http://s5/mw690/6b0d1437gda86bea50714&690

 

http://s9/bmiddle/6b0d1437gda8615b19798&690

 

 

 

        http://s2/mw690/6b0d1437gda86c44cc651&690

 

 

 

 

 

    好绘本,更需要好好读。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每个家庭刻意营造。阅读,需要触手可及,需要自由空间,需要活学活用,需要温故知新。

 

    多多房间里早早就放了儿童书柜,全部是他的书。有绘本,也有其它知识性、趣味性的童书。上个月,又添了一大两小三口书柜,分别放在书房和客厅里。凡是 一米以下的小格子,都让给儿子放绘本。触手可及,有利于孩子亲近书本。新买的书柜是和孩子一起组装的,甚至鼓励他拿起榔头敲钉子。连续一周,天天都从老房子和办公室里,把很多优秀的存货,大包小包,故作吃力状地搬进新书柜。同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好书很多很多,等你长大了全部给你看。从孩子盼望的眼神中,我知道“计谋”得逞了。

 

    我编过的“多爸书单”,包含600本优秀的绘本。但这份绘本是给自己、给家长看的,绝不是给孩子看的。只是为将来买书、借书有个参考。在绘本阅读过程中,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自由,表现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以孩子的选择为主体,家长只是指导;表现在阅读时间的分配上,以孩子的兴奋期为主,可以睡前,可以双休日白天,也可以是零星时间;表现在阅读的方式上,可以是匆匆翻过,也可以是重复翻看,甚至于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把书摊的满床都是。尽量做到孩子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家长只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发挥好榜样作用就行了。如果孩子需要独自一人看书,家长不妨放手,自己也拿起成人的书,各看各的。我靠在沙发里看《我的图画书论》、《幸福的种子》、《孩子你慢慢来》时,多多会主动凑过来问:爸爸,你看的是什么?亲子阅读,有时候也需要不互动,各看各的。

 

    绘本,不仅可以看和讲,也有其它的方法活学活用。幼儿园老师会编排绘本剧,会以绘本为蓝本讲故事。我和儿子在亲子阅读实践中,也尝试了好多有趣的方法。很小的时候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表演《猜猜我有多爱你》;秋天一起创作过《鼠小弟、鼠小妹和音乐会》的树叶画;以大象和小孩为原型的皮影戏表演了《在森林里》、《让路给小鸭子》、《晚安,大猩猩》的故事。互动式的阅读比简单的讲故事,效果要好的多。

 

    经常回顾。仿照网上很多家长的做法,每天记录孩子阅读的图书,摘录下来,时间长了就是一份很好的资料汇编。每个月,把所有读过的书和儿子一起回忆一遍,看着书的画面,回想主要内容,对于孩子是温故知新的过程,对于家长,是收获喜悦的时刻。

 

 

 

    绘本阅读,当然要读“好绘本”,也要“读好”绘本。一个“好”字,即要入的进去,体会如何好;更要出的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阅读这个大题目。坚持、一以贯之的坚持,习惯成自然,家长们一定会有读书以外的更多收获。

 

                 http://s7/bmiddle/6b0d1437gda86157c7826&690          http://s2/mw690/6b0d1437gda86c8ecba91&690

 



      http://s12/mw690/6b0d1437gda86ca101eab&690

 

---------------------------------

后记:

 

    这篇文章,是继《做一个绘本阅读的点灯人——一个理科男对儿童早期阅读的体会》后的续貂之作。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从王林老师的一条微博起头,从一个爸爸的视角,解读何谓好绘本,与微博中的绘爸绘妈们分享。

 

    前一篇文章公布后转载量大,获得一些好评,也有喜欢绘本的挚友批评:理性有余,故事性欠佳。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尽量多举些例子。可是,作为一名理科男,理性思维的惯性决定了,这不会是一篇只讲故事的文章。

 

    这篇文章写作之前,早就听说郝广才先生的《好绘本如何好》一书,和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郝老师是从编辑、作家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而我,没看过这本书,也没有多少专业背景知识,无知者无畏。深知自己文学理论、文学修养之匮乏,索性就从陪伴吾儿读书的家长视角,谈一些实践中的体会。绘本是个广阔的海洋,作为一名海边拾贝的绘本爸爸,记录下一鳞半爪,期盼能获得绘爸绘妈们的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