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吠陀占星教程一
(2010-09-12 18:32:12)
标签:
puka杨国正印度占星吠陀占星教程星座 |
分类: 印度吠陀占星 |
印度占星學中星盤起例簡介
文‧楊國正(Puka)老師
傳統的印度占星學採用整個星座分宮制(whole sign house),其方法為:訂出命度,所謂命度是在出生時刻地平東方升起的恆星黃道度數,得到此度數後,查看其落於星黃道哪一個星座,並以此星座為第一宮(Lagna),並以黃道順序依序將各星座成為後天的宮位。
例如:命度在恆星黃道寶瓶九度,則第一宮的範圍為寶瓶座(共30度),第二宮的範圍為雙魚座(共30度),第三宮的範圍為牡羊座(共30度),...第十二宮的範圍為摩羯座共30度)。
此種分宮法與西洋古典希臘占星所採用的分宮制及中國果老七政四餘所採用的分宮制一致,差別在於印度與西洋古典都是以命度為第一宮,果老則非如此,果老並不以命度(Ascendant)為第一宮,而是以太陽宮配合生時逢卯安命。
現在西洋占星所採用的多為不等宮制,例如上述命度在寶瓶九度,若金星落於寶瓶一度,則一般採用西洋不等宮制的星盤,會將金星劃歸為第十二宮。印度占星由於是以星座為劃分的依據,故金星在寶瓶座仍屬於第一宮。
然而現代印度由於接觸西方星學,慢慢的開始有人採用西洋占星不等宮制的觀念,將後天十二宮仿照西洋占星Porphyry分宮制,將命度(Asc)與天頂(MC)之距離予以三等分,劃分出十二宮位,其差異點在於印度Chalit Chakra是以命度為第一宮的中點,而西洋是以命度為第一宮的起點。
要繪製印度占星盤最方便的方法為先取得西洋占星命盤,然後將命度與日月五星羅計的回歸黃道度數減去歲差值(Ayanamsa),即可得印度占星所用的恆星黃道度數。
前一篇:學習印度吠陀占星建議的原文書
后一篇:印度吠陀占星教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