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魂、意境(作者:黄山人世界)

标签:
杂谈 |
形、神、魂、意境
关于艺术上的形与神的关系,有当代著名艺术家们在相互交流的意见中说,他们具有同样的看法,赞同古人的神依形存,形没则神无的观点。对于古人的这个观点到底是否完全正确?他们在自己艺术理论的中心阐述里,似乎并不完全如古人说的那种意思,认为“似乎不完备的形体即是无神”。本来就神的含义来讲,该是指生灵之物的精髓,是生命的象征,有时也专指人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人们把这种神比作为最精华的气质和美感生命力的象征。例如双钩填补的字与真迹在形态上看是分不出差别的,但由于两者的气质不同,所以神采必然完全不可能一样。再如:用真人做模型造个假人,无论其假人形体怎么逼真,其假的必定呆若木偶,活人总有活人的神采和灵容。维纳斯女神雕像,就艺术上的神形而言,虽然其少了胳膊,但并没有失去她神采奕奕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气质,给人的感觉依然是活生生的很神气的。如果不真正弄清艺术的形与神的关系,无论其创作的形象多么细致工整或具体完备,依然会使人觉得缺少神采。更何况,这神与不神本来也就是在相比较中显现的。而简单的把神看作是对造型形式上的显现则是不确切的。如果单有形象,而忽视了气质、韵致、意境、付彩等方面皆不提及,无论形体多完备也不会有神采的。再者,这形如果是就整幅而言,则是很难解释的,如果指的是单个的字,也还得要顾及上下左右的呼映,否则只看一字之形也是难以成立艺术上的形神关系学说的。
在形体上体现神的气质,关键不在外表形象上,一个人的全身四肢五官组织结构繁多,但是唯一能够传神之处,却仅仅只有一双眼睛。而就其一双眼睛的外形却并不复杂,可见神采并不是简单地从外形上体现出来的,而是来自富有深邃灵性的“光彩”和意念联想的反映!一块空白的石碑,那怕你从未见过,只要你曾经听说过这块碑的故事,那么以后只要当有人再提起,或者当你再想到这块碑的时候,那碑上就会无意中显现出相关它故事的情景与其情节中的相关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与意境来。所以关于艺术上的神采或意境,主要还是来自于观众与审美者的心理意识因素。可以这样认为:无论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形象的艺术性有多高超,但是当观众与审美者面对它时,在大脑中出现的只是一片空白或根本就看不懂任何所以然的情况下,那这样的艺术对他们是不存在任何的神采或意境的。意境包含形象的传神,还包括对整幅作品位置的经营、点划塑造、用笔法则、感情运用、结构关系照顾等全面在内。如果传神意图和文字内容以及客观规律不很吻合,无论其怎么传神或巧妙,也很难体现出意境来的。这就要求传神必须要达到个性与共性吻合的通幅有机统一感。如果“光明正大”几个字,不能把文字的内容意图考虑与表现出来,而写出来的字给人的感觉是畸形怪状,那么无论其哪方面都十分的传神,仍然达不到能与文字内容的意义相吻合的意境来的。如果写“春风杨柳”几个字,你若用枯笔干擦,无论其功底多深厚,点划结构形体安排怎么巧妙传神,给人的感觉就很难出现春风杨柳的意境来。这也是形内传神与形外传神的区别,意境中包含着传神,意境对的是通篇的感觉而言。通篇的统一共性传神不明显,也就是整幅作品的意境不明显。但是,篇内某个方面或局部的传神色彩常常还是依然能够独立存在的。这也是衡量作品是否成熟的一个根本依据。
http://s9/mw690/001XxaAEzy7hBn2BUmY48&690
按现在的观点来看,理想性的表现(或理想方面的表现)就是神。而理想、意识又是灵魂的本质。人们常说的所谓迷信色彩的人死魂不死,即是人的思想、意识因素,不会随着人的死亡而一起消失。而人们所说的精神风貌即是指,在特定的或某种指导思想和意识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面貌特征。这里的风是指思想意识,而自然界里的风貌就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风光影响下,各种自然物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外在的精神形象。“理想”是通过表现而显示存在,表现则不一定都富有理想性。表现又依符于形的存在而立。表现本身抽象的讲,既有固性,又有动性。思想、意志、言论、行动、形象、性情、声色等,总括为精神方面。
“物质”是由各种自然元素所组成的客观存在。客观事物的思想境界就是意境。客观事物没有思想的境界就不能称之为意境。“意”,本是意识、性情、思想方面的意思;而“境”,主要是自然方面的,是形象范畴内的。
反复推敲“神”的含义还是事物的一种特殊表现现象,是事物特殊规律或特殊的本质表现,不是事物的一般表现现象,它在特定的情况下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灵魂。按我国古代哲学家正蒙学说,神是事物的本性表现。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又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质世界的本性,决定着其产生运动变化的原因。正蒙认为,本性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面都统一于“气”,而气有阴阳,互相作用与联系而产生变化与运动,变化过程或量变过程叫“化”,而“神”变即是本性或本质的变化。阳即为热性,阴即为冷性。生物或运动,无气则不活。地球之所以有生物,乃因有适合生长的足够的气。宇宙中它星球未见生物,只是无足够的适当的气。至于他星球有无供其本身运动的类似于气的物质则还是个迷。目前已知月球上有少量的气,但却没有生物。于是古人说:气乃为生物与运动之根本原因。艺术上的气,则是事物与形象的本性。“韵”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与运动的规律。神是本性表现的现象,但还不是本性。本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http://s7/mw690/001XxaAEzy7hBn2DOeO26&690
(上图)哥窑海棠式洗南宋
鎏金黾负论语玉烛银酒筹器唐代
艺术上的传神,可分形内传神与形外传神。形内传神如点划之间或结构、位置等内部形体间的关系上的相互关照。形外传神即为整幅的形象与文字内容包括作者对此作品所付的意图感情与空间关系的体现,靠读者去理解、联想和推理来认识的传神。因此,传神的意图俞深广,就俞富深远的意境。意境不等于传神,但意境与传神有密切的关联。
http://s2/mw690/001XxaAEzy7hBn3442Rb1&690
上图:(青铜器)骑士贮贝器西汉
自古至今人们常提起的神,在传统的认识里“神”是具有一种迷信色彩的。实际上,所谓的神也就是圣灵的精华,是人们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和强盛的生命力,以及人们所拥有的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能力和智慧。没有生命之物也就不可能有神的存在,更不会有神的活力。而艺术上所讲的神,实际上指的是传神的象征,而不存在真正的生灵之神的活力,更不存在迷信色彩中的关于神的威力。而神的威力本身就是生命物自己,也就是人们自己才具有神的威力与智慧,没有活生生的人本身世界上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真的上帝之类的神或天上的仙。艺术上的传神是人们赋予艺术品以形象的神采象征。而被人们偶像化的神是不同一般的,由特奇、奥秘、高超、幻活、主宰等要素组成的。如果把整个人类比作一个人体,那么神就是掌握人类的智慧、思想并有实际能力创造出成果和塑造形象。过去人们曾认为:统治者就是最有智慧与能力,所以也就有历史以来曾把帝王将相比喻为神圣的习惯与信仰。客观的认为,真正的神该是最具有智慧和实际创造才能的劳动者与实践家。真正的艺术神品即是最富智慧才能和高超本领的劳动者用心血而努力刻苦地在实际创造中产生出来的。同理,这些最具有智慧、才能、本领和由这些人实际创造出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劳动者才有资格被社会与历史尊崇与传颂为社会上的神人或人类的神圣。
总之,神,用现代思想认识来看待,就当是思想、智慧、能力、技巧等方面的综合性结晶。
而“魂”是指事物的精粹与主导方面,是人的思想、精神方面活动的称号。没有生命就没有灵魂。事是由活动的人产生的,因此,灵魂也就是生命的精髓。神是魂的形象体现或表现,魂是通过神反映出来的。魂是内含的不露的,而神又是通过形象来反映与表现的。魂、神、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表里、内、外之间的关系。神的存在既受魂的支配,也依赖于形的存在。而魂可以不表现的蕴含于形内,也可以借神采的活力而表现在形象上。至于形的存在相当有独立性,它可以完全不依赖于魂和神,但魂和神只有通过形来表现。在艺术上的灵魂所指的就是形象物或形象的活力和意境(形象分视觉形象和感觉形象)。而一般通常都说:画讲意境,书讲神志。意境既有感情气氛,可在表现上却有空间范围和环境事物、有场面,因此也有主次之分,在主物形象和陪衬以及主要形象存在场面的其它事物。而神志牵涉到周围的空间和环境可以是具体的现实自然场面,也可以是没有具体形象和场面范围的空间。主要形象神志的产生可以是根据一定的联想去看待。因此,对书法来讲,可以说好的作品有象诗或画的意境。但就其本身的表现形式来看,还是用神志作为高标准的概念较为恰当。
意境是形象之外的,主观根据客观事实或形象而意想出来的境界或环境、处境,或一切与主体有必然联系的外在因素以及预兆等。这些外在因素和预兆是人们根据主体特征和神姿的诱导出来的非实际可见的境地,而这种境地的面貌根据个人的理解水平与见识程度不同所产生的想象也都是各不相同,它不同于可见之物或形象。山在任何人眼里都是山,不可能是水。而意境却不同,各人联想各有不同,这也正如人们常形容的意境深远的意思。如上所说的是联想的意境,还有一种是可见的衬托主体的意境。意境强调整体统一的观念意图是关键的部分,而在此基础上,造型功夫即技巧俞高明,意境也会俞明显和丰富。李可染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反映,又是作者自己感情的化身,一笔一划既是客观形象的表象,又是自己感情的抒发。
艺术美是自然的集中反映。艺术形象在给观者产生意境的情况下,该美的形象或艺术形象,也就必然会有一定的思想性或灵魂世界,而生动的表现其灵魂思想或意境的方面就是艺术之神。或者是统一整体的思想性和动势。
通常有人把意境指的是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境界。因为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主观根据客观事物的精萃而集中起来经过意想后塑造出来的,赋予自然特色的统一整体。这种艺术形象是经过人的大脑思维主观加工过的并非现实事物的事物形象,这种形象表现或反映的境界也认为是如上所说的可见的衬托主体的意境。总之,一切起着衬托与烘染主体作用的外在因素与空间境界都叫意境。不论是有形的或是由主体本身表现而使审阅对象产生联想得出的境界都属意境范畴,只不过有层次深浅和形式上的不同。李可染大师讲的意境更为确切一点道是艺术品或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象本身是可以表现出意境来的,艺术形象又不完全等于意境。同一个形象,其位置不同,所占的范围不同和处的周围环境不同,其艺术上的境界就会不同,也就是意境也会不同。
总之,意境有:可见形象的境界和不可见形象的境界或联想的境界,在审美者头脑中所产生的具有思想性观念性的情景。
http://s6/mw690/001XxaAEzy7hBn36F0185&690
上图:文天祥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