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衣:熱熱鬧鬧地住山里……
(2013-03-17 00:35:39)
朱天衣:熱熱鬧鬧地住山里……
【homeland家園/撰文:許亦舒.攝影:黃訪紋】
“山居”這件事,聽起來好像總是很浪漫。從小讀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就會對悠然在山中生活抱有一份嚮往。如今在都市中生活逼得人喘不過氣時,有越來越多人想去山里,蓋一個房子,種一方菜田,養三兩動物。大多數人是為這份有些浪漫的心境而嚮往山居的,但朱天衣卻不一樣。她搬去山里住,是為了和家裡那數量龐大的貓貓狗狗小動物同伴們一起安心過日子。
今年1月,海峽書局出版社引進了朱天衣這本《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長期擔任動物保護義工、山林溪流保育協會義工的她,會在字裡行間裡,將山居生活的辛苦與樂趣實實在在地記錄下來。書裡朱天衣一篇篇短文,配上自己的小畫,講述的可不是什麼“瓦爾登湖式”的平和生活,朱天衣的山居生活,因為有了動物同伴們,變得忙碌而精彩。
為動物同伴們搬家
作為作家朱西寧和翻譯家劉慕沙家的三女兒,朱天衣的童年記憶裡圍繞著各式各樣的貓貓狗狗。小時候家裡住得窄,可媽媽和三姐妹們還總撿來各種小動物,加上時不時父母有朋友來訪,家裡的客廳永遠是熱熱鬧鬧。就像朱天衣在《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的前言中寫道,是父母以身教令她明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不只是人的生命,連身邊沒人要的貓貓狗狗都該被尊重”。那時候的朱家,除了各個家庭成員撿回來的貓貓狗狗,還有朱天衣的魚、鱉、烏龜、小老鼠……養的小動物雖多,但朱天衣也不偏心,每個動物都很寶貝,盡心盡力地照顧著。 “很關心他們活得好不好、快不快樂”。
長大成人以後的朱天衣,依然保持著對小動物們的愛心,可在都市裡養數量不小的貓貓狗狗,實在不容易。朱天衣的搬家史,完全就是跟著這些動物同伴們的要求在變化著居住條件:最早在台北住的是公寓,不大的空間裡養著四隻狗,前後兩個陽台各兩隻。如果要遛狗,就得大費周章載著狗狗翻山越嶺。接著搬到龍潭,住起兩層樓的獨宅,雖然有了十坪大的院子,可是還是挨著鄰居,總難免要干擾鄰人。最頭痛是,每次倒垃圾時間,哈士奇們總要伴著垃圾車《少女的祈禱》來個“大合唱”,朱天衣只能喝止,聽著狗狗們委屈地低聲嗷嗷,自己其實也心疼。最終,“為了讓狗活得像狗、貓活得像貓,人也活得像人”,朱天衣開始了她的山居生活。
十九隻狗、十九隻貓、九隻雞、三隻鵝、兩隻鴿子、一隻八哥的家
朱天衣在關西錦山找到這片地的時候,一開始看不上眼。荒廢了十幾年的七百坪地上,荒草高過了人頭,中間還有溪流淌成沼澤。後來單單整理地面,就花了一年的時間,不僅利用原有的石頭做了坡坎,也挖出了蓄水的池塘來解決了沼澤。那時候的她,本來心裡總有“不知道這一生落腳在哪裡”的想法,也沒有一定要買個房子。湊夠錢買下這塊地之後,又前後花了四年才存夠錢蓋起了房子大概的構架搬進了山里。搬進來以後,她在書裡感慨,有時候覺得,這個地方,就像是她和貓貓狗狗們的天堂一般。
問起如今山上養了多少小動物,朱天衣在電話那頭直笑,一邊數著:“十九隻狗、十九隻貓,然後九隻雞、三隻鵝、兩隻鴿子、一隻八哥鳥,其它野生動物就很多了,光魚就一大堆。”每一隻動物都有自己的名字,連在偶爾才碰見的南蛇,都有個名字叫“阿南”。在朱天衣的筆下,小動物們與人並無兩樣,他們的各不相同,有的忍讓、有的淘氣搗亂,有的則霸道,還有十分顧家的。最早她怕毛毛蟲,有一次颱風過境,看到倖存的粉色小毛毛蟲排著縱隊前行,“心中莫名感動”。在她看來,自己和這些小動物們、小毛毛蟲一樣,不過是“在喜怒無常的大自然中討生活”。也因此,她不僅愛這貓貓狗狗小動物,也一樣地愛這片土地:“我和貓貓狗狗都是過客,它容許我們有個落腳、棲身之處,有一天我們都物化了,一切都要換回去,只希望屆時奉還時,不至於會汗顏呀!”
熱鬧的山居
搬進山里的第一天,朱天衣就改掉了常年熬夜的惡習,從此以後就像山里的原住民一樣有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可山居生活一點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寧靜、不食人間煙火,相反,在這裡的生活變得更淳樸而直接。鄰里的鄉民來往,送的是自己的作物與家禽,也交換種雞和苗子。有時候人都不必照面,新鮮蔬菜收割一把掛在門上便是心意。隔壁的鄰居種好了瓜果也會摘一些,直接隔著院子丟過來也就是了——那份默契和直爽,就不用像在城裡生活那麼講究禮數又疏遠了。
照顧小動物們也有得忙的。單單餵食就是大問題啦,“雞喜歡吃貓飯,貓喜歡吃雞飼料,狗也愛吃貓飼料,病貓、老貓又吃得和別人不一樣,好不容易讓大家各吃各的,又來了個新同伴,於是重新來過……”朱天衣說著像是抱怨,其實都是含著滿滿的笑。就這麼早晨兩三鐘頭、下午兩三鐘頭地與動物們相處著,如果有先生幫忙,也要一半的時間。餵食、排解糾紛啦、教育啦、溝通啦、安撫啦,與養了一群不懂事的小朋友聽起來,區別好像不大。
此外,“鋸木割草、挖洞種樹、整地種菜、挖石頭頑固地基”,地面上也有許許多多事情是要分分秒秒馬上去做,所以山居的生活,其實一點都和想像的不同。她甚至在書的最後,嚴厲地“恐嚇”了一下想要歸山養老的人,山里寒氣中,許多事情都要年輕力壯才幹得動,她自己都不知道老了以後耐不耐得住山中的寒氣。可就在當下,當“看著家園越來越整齊”,又有狗兒貓女圍繞,想想自己為了這樣的生活曬黑了的皮膚、變粗了的手指,裂了的腳都變得那麼值得。
從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開始
朱天衣不僅是寫作老師,還是動物保護義工。她相信愛這些貓貓狗狗,就像愛人類,需要的是同理心。現在朱天衣家裡的貓貓狗狗裡,有一些就是像那隻瘸了腿的哈士奇一樣,是義工們送來的。目前台灣關心動物保護的義工們不少的,朱天衣覺得這就是一股力量。她為台灣抱不平:“有的人會說歐美、美國或日本也很好,他們街頭都沒有流浪狗,可是要知道那是要付出很大慘痛的代價。第一,它們也曾經經歷過一場大撲殺,像日本就曾經全部殺歸零,重新再來。”日本如今在固定的時間都有“寵物資源回收車”行駛,人們不想要的貓貓狗狗,只需要輕而易舉地丟到回收車里送到收容所,如果在固定時間內(大約一周)無人認領,就會被處死。早期台灣也有“清潔隊員”專門捕捉流浪動物,最後處死。台灣的動物保護義工們如今在推行“非殺家園”,以巡迴的免費結紮車的方式,希望呼籲人們對待流浪動物以絕育來替代安樂死。
朱天衣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並不強加給女兒。對自己的女兒,她用著的方式,就像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那般——隻身體力行,不說教。她說她喜歡從生活與經驗中得到啟發,而不是理論上的學習。就像對生命的尊重,從父母傳遞到自己身上,再傳遞給女兒。她有這樣的自信,這些從生活中得到的經驗對她而言,是更寶貴的。對她而言,所謂的生命教育,其實並不艱深複雜,只要以同理心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開始。
homeland家園×朱天衣
H:你覺得山居生活,與都市裡最大不同是什麼?
以前根本不用去擔心下雨,住在都市裡面你就是覺得躲在屋子就好了。可是在山上就要考慮:貓貓狗狗在外面有沒有都歸位了,貓有沒有回到貓屋,狗有沒有避雨的地方,雞鴨怎麼樣。再來會擔心樹會不會垮下來,還要擔心山泉水的水管會不會出現問題。在山上住很好玩的一個就是水的問題,颱風一過大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尋水,看看那個水管有沒有被颱風吹斷了或被石頭砸爛了。在山上要忙的事情,跟在都市要忙的事情是不一樣的。
H:你現在住的地方像你這樣的外來人多嗎?
也有,可是都持續不久。像我們有一個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貓狗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個驅動力的話,很可能就把山里的住處當作一個週末來散心的地方。可是如果只有周末來的話,你幾乎一來就是拔草整理環境,不太能夠享受到住在這每天早上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你就埋頭做,做個兩天該下山了,下個禮拜來同樣。如果沒有那麼享受這種勞動的話,那最後可能變成一個苦差事,來得就越來越不頻繁,最後地就荒廢掉了,然後可能就轉賣了。
H:和動物們山居的過程裡,你感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早睡再起。其實想要賴個懶覺都不太可能,外面雞也叫狗也叫,有時貓還會派代表在外面大抱怨,好像在說“餓死貓不賠錢”。此外,我覺得以前我們的生活比較以人為本,來到這塊地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維持它的自然環境,比如這裡種多少的玫瑰,那裡種多少什麼其它的。可是在自然呆久了之後,我會發現其實自己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勢必就會把這個環境裡的所有生命都排擠了。我現在覺得,我們的環境它自己就會達到一個自然平衡,是不需要強求的。所以現在有時候我在開玩笑說,如果我很有錢,我再去買一塊地的話,以前的觀念會要規劃這個規劃那個,現在我的觀念就是完全不去動這塊地了——永遠不要有人去開發,就是讓它保持原貌,不會被破壞。自然的生態的平衡其實並不容易,當人為破壞之後,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再度得到一個平衡。我覺得這是我學到的最深刻的東西。
H:在跟自然、跟動物相處的方式上,你有沒有特別喜歡和讚賞的理論?
沒有,理論的東西我不太有興趣,我是比較喜歡從生活中、經驗中去得到啟發的。這也許會走一些冤枉路,可是我還比較相信自己,從父母那邊得到的對生命的尊重,那與自然、動物相處就不會太離譜。我能夠在長時間的慢慢地生活經驗中去累積一些東西,我覺得那些東西對我來講更深刻、更寶貴。
H:你會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對生命有尊重?
我覺得大概我們家庭教育,尤其我的父親,是完全的身教而不是言教。我從小到大沒聽父親講過什麼大道理,或者跟我們說什麼人該怎樣,或對生命應該怎樣,而是看到他們是這麼在做,不管在寫作的方面,對待動物的方面,我覺得他們都是用身教。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大概也很習慣對我們的下一代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女兒,我會跟她分享很多事,可是大概不會對她說你應該對待生命怎麼樣。比如當一個生命流逝的時候,我會很傷心難過,她也都會看在眼裡。她現在對流浪動物,也是看到了就沒法不理的。
H:在你推動動物保護過程當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記得有一次我去上課,到一個新的班級,和孩子們抱怨說我們家狗很皮啊把什麼東西給弄壞了。有孩子說:“老師那你為什麼不把它丟掉?”那個觀念不是他們有意而為之,可能只是來自於大人,就是不要小動物就像不要的玩具一樣是可以拋棄的。可如果你從小跟他們常常談談它們帶給你的快樂,談談你的為難處,我覺得其實孩子們是很能接受的。
所謂的生命教育,在台灣,要他們孩子去保護什麼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也好,貓熊也好海豚也好,你要孩子們怎麼做,他做不到啊,他們想盡力都沒處盡力。那身邊的流浪貓狗就是一個最好的教材嘛。你怎麼去善待它們,甚至不要壓擠、虐待它們就好。所以我就覺得,我們這些義工們漸漸也會不光是做末端的工作,不光想著怎麼去收留照顧,而是從最源頭,從孩子們的教育開始培養起來,從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開始做起。
【homeland家園/撰文:許亦舒.攝影:黃訪紋】
“山居”這件事,聽起來好像總是很浪漫。從小讀陶淵明“採菊東籬下”,就會對悠然在山中生活抱有一份嚮往。如今在都市中生活逼得人喘不過氣時,有越來越多人想去山里,蓋一個房子,種一方菜田,養三兩動物。大多數人是為這份有些浪漫的心境而嚮往山居的,但朱天衣卻不一樣。她搬去山里住,是為了和家裡那數量龐大的貓貓狗狗小動物同伴們一起安心過日子。
今年1月,海峽書局出版社引進了朱天衣這本《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長期擔任動物保護義工、山林溪流保育協會義工的她,會在字裡行間裡,將山居生活的辛苦與樂趣實實在在地記錄下來。書裡朱天衣一篇篇短文,配上自己的小畫,講述的可不是什麼“瓦爾登湖式”的平和生活,朱天衣的山居生活,因為有了動物同伴們,變得忙碌而精彩。
為動物同伴們搬家
作為作家朱西寧和翻譯家劉慕沙家的三女兒,朱天衣的童年記憶裡圍繞著各式各樣的貓貓狗狗。小時候家裡住得窄,可媽媽和三姐妹們還總撿來各種小動物,加上時不時父母有朋友來訪,家裡的客廳永遠是熱熱鬧鬧。就像朱天衣在《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的前言中寫道,是父母以身教令她明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不只是人的生命,連身邊沒人要的貓貓狗狗都該被尊重”。那時候的朱家,除了各個家庭成員撿回來的貓貓狗狗,還有朱天衣的魚、鱉、烏龜、小老鼠……養的小動物雖多,但朱天衣也不偏心,每個動物都很寶貝,盡心盡力地照顧著。 “很關心他們活得好不好、快不快樂”。
長大成人以後的朱天衣,依然保持著對小動物們的愛心,可在都市裡養數量不小的貓貓狗狗,實在不容易。朱天衣的搬家史,完全就是跟著這些動物同伴們的要求在變化著居住條件:最早在台北住的是公寓,不大的空間裡養著四隻狗,前後兩個陽台各兩隻。如果要遛狗,就得大費周章載著狗狗翻山越嶺。接著搬到龍潭,住起兩層樓的獨宅,雖然有了十坪大的院子,可是還是挨著鄰居,總難免要干擾鄰人。最頭痛是,每次倒垃圾時間,哈士奇們總要伴著垃圾車《少女的祈禱》來個“大合唱”,朱天衣只能喝止,聽著狗狗們委屈地低聲嗷嗷,自己其實也心疼。最終,“為了讓狗活得像狗、貓活得像貓,人也活得像人”,朱天衣開始了她的山居生活。
十九隻狗、十九隻貓、九隻雞、三隻鵝、兩隻鴿子、一隻八哥的家
朱天衣在關西錦山找到這片地的時候,一開始看不上眼。荒廢了十幾年的七百坪地上,荒草高過了人頭,中間還有溪流淌成沼澤。後來單單整理地面,就花了一年的時間,不僅利用原有的石頭做了坡坎,也挖出了蓄水的池塘來解決了沼澤。那時候的她,本來心裡總有“不知道這一生落腳在哪裡”的想法,也沒有一定要買個房子。湊夠錢買下這塊地之後,又前後花了四年才存夠錢蓋起了房子大概的構架搬進了山里。搬進來以後,她在書裡感慨,有時候覺得,這個地方,就像是她和貓貓狗狗們的天堂一般。
問起如今山上養了多少小動物,朱天衣在電話那頭直笑,一邊數著:“十九隻狗、十九隻貓,然後九隻雞、三隻鵝、兩隻鴿子、一隻八哥鳥,其它野生動物就很多了,光魚就一大堆。”每一隻動物都有自己的名字,連在偶爾才碰見的南蛇,都有個名字叫“阿南”。在朱天衣的筆下,小動物們與人並無兩樣,他們的各不相同,有的忍讓、有的淘氣搗亂,有的則霸道,還有十分顧家的。最早她怕毛毛蟲,有一次颱風過境,看到倖存的粉色小毛毛蟲排著縱隊前行,“心中莫名感動”。在她看來,自己和這些小動物們、小毛毛蟲一樣,不過是“在喜怒無常的大自然中討生活”。也因此,她不僅愛這貓貓狗狗小動物,也一樣地愛這片土地:“我和貓貓狗狗都是過客,它容許我們有個落腳、棲身之處,有一天我們都物化了,一切都要換回去,只希望屆時奉還時,不至於會汗顏呀!”
熱鬧的山居
搬進山里的第一天,朱天衣就改掉了常年熬夜的惡習,從此以後就像山里的原住民一樣有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可山居生活一點也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寧靜、不食人間煙火,相反,在這裡的生活變得更淳樸而直接。鄰里的鄉民來往,送的是自己的作物與家禽,也交換種雞和苗子。有時候人都不必照面,新鮮蔬菜收割一把掛在門上便是心意。隔壁的鄰居種好了瓜果也會摘一些,直接隔著院子丟過來也就是了——那份默契和直爽,就不用像在城裡生活那麼講究禮數又疏遠了。
照顧小動物們也有得忙的。單單餵食就是大問題啦,“雞喜歡吃貓飯,貓喜歡吃雞飼料,狗也愛吃貓飼料,病貓、老貓又吃得和別人不一樣,好不容易讓大家各吃各的,又來了個新同伴,於是重新來過……”朱天衣說著像是抱怨,其實都是含著滿滿的笑。就這麼早晨兩三鐘頭、下午兩三鐘頭地與動物們相處著,如果有先生幫忙,也要一半的時間。餵食、排解糾紛啦、教育啦、溝通啦、安撫啦,與養了一群不懂事的小朋友聽起來,區別好像不大。
此外,“鋸木割草、挖洞種樹、整地種菜、挖石頭頑固地基”,地面上也有許許多多事情是要分分秒秒馬上去做,所以山居的生活,其實一點都和想像的不同。她甚至在書的最後,嚴厲地“恐嚇”了一下想要歸山養老的人,山里寒氣中,許多事情都要年輕力壯才幹得動,她自己都不知道老了以後耐不耐得住山中的寒氣。可就在當下,當“看著家園越來越整齊”,又有狗兒貓女圍繞,想想自己為了這樣的生活曬黑了的皮膚、變粗了的手指,裂了的腳都變得那麼值得。
從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開始
朱天衣不僅是寫作老師,還是動物保護義工。她相信愛這些貓貓狗狗,就像愛人類,需要的是同理心。現在朱天衣家裡的貓貓狗狗裡,有一些就是像那隻瘸了腿的哈士奇一樣,是義工們送來的。目前台灣關心動物保護的義工們不少的,朱天衣覺得這就是一股力量。她為台灣抱不平:“有的人會說歐美、美國或日本也很好,他們街頭都沒有流浪狗,可是要知道那是要付出很大慘痛的代價。第一,它們也曾經經歷過一場大撲殺,像日本就曾經全部殺歸零,重新再來。”日本如今在固定的時間都有“寵物資源回收車”行駛,人們不想要的貓貓狗狗,只需要輕而易舉地丟到回收車里送到收容所,如果在固定時間內(大約一周)無人認領,就會被處死。早期台灣也有“清潔隊員”專門捕捉流浪動物,最後處死。台灣的動物保護義工們如今在推行“非殺家園”,以巡迴的免費結紮車的方式,希望呼籲人們對待流浪動物以絕育來替代安樂死。
朱天衣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並不強加給女兒。對自己的女兒,她用著的方式,就像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那般——隻身體力行,不說教。她說她喜歡從生活與經驗中得到啟發,而不是理論上的學習。就像對生命的尊重,從父母傳遞到自己身上,再傳遞給女兒。她有這樣的自信,這些從生活中得到的經驗對她而言,是更寶貴的。對她而言,所謂的生命教育,其實並不艱深複雜,只要以同理心去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開始。
homeland家園×朱天衣
H:你覺得山居生活,與都市裡最大不同是什麼?
以前根本不用去擔心下雨,住在都市裡面你就是覺得躲在屋子就好了。可是在山上就要考慮:貓貓狗狗在外面有沒有都歸位了,貓有沒有回到貓屋,狗有沒有避雨的地方,雞鴨怎麼樣。再來會擔心樹會不會垮下來,還要擔心山泉水的水管會不會出現問題。在山上住很好玩的一個就是水的問題,颱風一過大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尋水,看看那個水管有沒有被颱風吹斷了或被石頭砸爛了。在山上要忙的事情,跟在都市要忙的事情是不一樣的。
H:你現在住的地方像你這樣的外來人多嗎?
也有,可是都持續不久。像我們有一個最大的驅動力就是貓狗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個驅動力的話,很可能就把山里的住處當作一個週末來散心的地方。可是如果只有周末來的話,你幾乎一來就是拔草整理環境,不太能夠享受到住在這每天早上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你就埋頭做,做個兩天該下山了,下個禮拜來同樣。如果沒有那麼享受這種勞動的話,那最後可能變成一個苦差事,來得就越來越不頻繁,最後地就荒廢掉了,然後可能就轉賣了。
H:和動物們山居的過程裡,你感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早睡再起。其實想要賴個懶覺都不太可能,外面雞也叫狗也叫,有時貓還會派代表在外面大抱怨,好像在說“餓死貓不賠錢”。此外,我覺得以前我們的生活比較以人為本,來到這塊地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維持它的自然環境,比如這裡種多少的玫瑰,那裡種多少什麼其它的。可是在自然呆久了之後,我會發現其實自己來到一個新的環境,勢必就會把這個環境裡的所有生命都排擠了。我現在覺得,我們的環境它自己就會達到一個自然平衡,是不需要強求的。所以現在有時候我在開玩笑說,如果我很有錢,我再去買一塊地的話,以前的觀念會要規劃這個規劃那個,現在我的觀念就是完全不去動這塊地了——永遠不要有人去開發,就是讓它保持原貌,不會被破壞。自然的生態的平衡其實並不容易,當人為破壞之後,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再度得到一個平衡。我覺得這是我學到的最深刻的東西。
H:在跟自然、跟動物相處的方式上,你有沒有特別喜歡和讚賞的理論?
沒有,理論的東西我不太有興趣,我是比較喜歡從生活中、經驗中去得到啟發的。這也許會走一些冤枉路,可是我還比較相信自己,從父母那邊得到的對生命的尊重,那與自然、動物相處就不會太離譜。我能夠在長時間的慢慢地生活經驗中去累積一些東西,我覺得那些東西對我來講更深刻、更寶貴。
H:你會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對生命有尊重?
我覺得大概我們家庭教育,尤其我的父親,是完全的身教而不是言教。我從小到大沒聽父親講過什麼大道理,或者跟我們說什麼人該怎樣,或對生命應該怎樣,而是看到他們是這麼在做,不管在寫作的方面,對待動物的方面,我覺得他們都是用身教。所以我們家的孩子大概也很習慣對我們的下一代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女兒,我會跟她分享很多事,可是大概不會對她說你應該對待生命怎麼樣。比如當一個生命流逝的時候,我會很傷心難過,她也都會看在眼裡。她現在對流浪動物,也是看到了就沒法不理的。
H:在你推動動物保護過程當中,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記得有一次我去上課,到一個新的班級,和孩子們抱怨說我們家狗很皮啊把什麼東西給弄壞了。有孩子說:“老師那你為什麼不把它丟掉?”那個觀念不是他們有意而為之,可能只是來自於大人,就是不要小動物就像不要的玩具一樣是可以拋棄的。可如果你從小跟他們常常談談它們帶給你的快樂,談談你的為難處,我覺得其實孩子們是很能接受的。
所謂的生命教育,在台灣,要他們孩子去保護什麼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也好,貓熊也好海豚也好,你要孩子們怎麼做,他做不到啊,他們想盡力都沒處盡力。那身邊的流浪貓狗就是一個最好的教材嘛。你怎麼去善待它們,甚至不要壓擠、虐待它們就好。所以我就覺得,我們這些義工們漸漸也會不光是做末端的工作,不光想著怎麼去收留照顧,而是從最源頭,從孩子們的教育開始培養起來,從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開始做起。
前一篇:朱天衣专栏:发面似的发育/朱天衣
后一篇:朱天衣专栏:身体的苏醒/朱天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