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动物那里学会善待生命……

(2013-02-23 13:22:03)

从动物那里学会善待生命……

【2013-02-23新商报/李媛媛】

 

朱天衣和她的狗狗。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用《归园田居》来描绘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田园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曾留下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样的佳句。古人对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闲来之笔,今亦有之,《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这本书就是台湾作家朱天衣当下生活的写照。朱天衣是台湾文坛著名作家朱西宁与翻译家刘慕沙的三女儿,她与姐姐朱天文、朱天心均在文学上有成,其中朱天文、朱天心的成就更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许多人都认为朱家姐妹的作品颇有张爱玲的遗风,然而,从这本新书中,读者能感受到的只有清新的文字、恬淡的情感和与世无争的性情,朱天衣完全跳脱出她两位姐姐深陷张氏文风难以自拔的圈子。

 

曾与父亲相约写一本狗书

 

十几年前,为了能给流浪的猫猫狗狗寻觅一个新家园,朱天衣从台北一路搬到现在的关西马武督山上,买下了一块连带周边河川在内700坪的三四十年无人敢问的荒地。安家在此,她便开始与猫猫狗狗以及“原著”动物、后来者一起过起了闲淡的山居生活。在这座山居中,朱天衣养了19只狗、19只猫、3只鹅、9只鸡、2只鸽子和1只八哥,全都是偶然的机会得来的,每只背后都有故事。在书中的照片中,读者可以亲见这些动物的可爱与快乐。

 

平日里,除了写作,朱天衣将全副心思都放在了这些动物身上。虽然朱家三姐妹生长在这书香之家,但父亲从未指导过她们如何写作。三年多前,我在采访朱天心时,她就说过这件事,而据她说,三姐妹聚在一起时并不谈论文学创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说猫猫狗狗的事儿。

 

之所以把与动物相处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这是缘于朱天衣曾与父亲朱西宁约好合写一本狗书。在新书中,尤其是《四季桂》一篇,朱天衣写到父亲为女儿植桂的浪漫,道出了她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在写到动物时,朱天衣并没有将动物拟人化,她说,“我不确定大家对这些阿猫阿狗的故事有没有兴趣,但它们是活生生的生命,我既无法坐视不管,也不会训练它们坐下、握手。”身为他们的一员,朱天衣的用情深刻,显现在对待每一只同伴的细微体察中,字里行间都透出她像对待朋友一样关心、爱护每一只生活在山居中的小动物。

 

尊重生命,不仅仅对人类而言

 

在大连,有一位叫刘锡范的老人,他曾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在退休后,义养了700多只流浪狗。然而,他的家人不理解他,为此而远离了他。与刘锡范相比,朱天衣长期担任的动物保护工作不仅仅是一项事业,更是她收获快乐与认同的源泉。

 

朱天衣在书中写道,“从有记忆开始,我的身边便围绕着许多动物同伴,它们陪伴我长大,所给予我的是说不尽的快乐,虽然其间的生离死别,也曾让我黯然心伤、低回不已,但我真的无法想象在生命中,如果没有它们的陪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为此,朱天衣十分感激父母,是他们在她幼年时以身教让她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重,不只是人的生命,连身边没人要的猫猫狗狗都该被尊重。他们并没和朱天衣说过什么大道理,数十年如一日地如此做。

 

人类往往以彰显智慧为名侵入了动物的领地,妄图改变自然。而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朱天衣逐渐清晰了一个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强势的人类常扮演上帝,一列蚂蚁从面前经过,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它们捻死。那些弱势的、非我族类的动物不是不能杀,只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要一点同情心,我们就能更加善待周遭的生命。”

 

如今,朱天衣住到了山上,圆了她的山居梦,她称,“我和这些同伴们拥有了一个和天堂才可比拟的家园,在这里我们拥有足够的空间、美好的环境,让我们的生命都得到了安顿,更重要的,我也在此得以继续学习成长,我学习着谦卑地面对周遭的自然环境,我也学习着尊重这环境中的所有生命,也许我还没学会所有,但我愿意继续以谦虚及尊重的心,面对未来的每一天。我不会忘记那些曾陪伴我成长的每个动物同伴,它们的生命或长或短,都一样丰富了我的生命,过去如此,未来也如此,若说我能回报它们什么,那大概就是找到这样一个如天堂般的家园,而这也是它们所给予我的。”

 

到孩子中推动生命教育

 

动物一直带给朱天衣新的启示、新的发现。此刻,她心中最幸福的画面是什么呢?“那就是坐在院子里,看狗、看猫、看鸡、看鹅,看它们怎么自己找乐子。这样的画面总让我毫不厌倦,时时都能看见生命的惊叹。”朱天衣如是说。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动物。朱天衣认为,“学校的"生命教育"是绝对贫乏的。我们的课本只会教孩子养蚕宝宝,却没人想到课程结束,这些蚕宝宝会何去何从?答案是全部被丢进垃圾桶。我们时常告诉孩子要"保护野生动物",可是野生动物距离孩子很遥远,孩子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孩子最容易接触到的动物,不就是身边的流浪猫狗吗?孩子的行为模式来自大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同情心、能爱护动物,大人就必须以身作则。”

 

为此,朱天衣时常到学校、少年辅导院演讲,推动生命教育的扎根。每一次演讲后,看学生填写的回响单,朱天衣都非常感动。“从孩子的文字中总能看到他们对生命的善意。有一次,一位辅导院的学生告诉我,以前他们的巷口有一只"小黑",每天放学后,他都会买一个面包,和小黑坐在台阶上,一人吃一半。可是,有一天小黑突然不见了。他很想念小黑,也很想知道小黑究竟怎么了。会进辅导院的孩子,多数有家庭的问题,我仿佛看到他和小黑这社会上最弱势的两种生命互相温暖的模样,让我非常动容。”

 

不同的动物与人类之间会冲撞出什么火花,谁也无法预期。而朱天衣从动物身上引发的对生命的拷问值得人们深深思索。她说,“若从最低的层次来说,无论是帮助需要的人,或是帮助弱小的生命,总是能替我们带来快乐。好比我年轻时只要心情不好,就会跑去捐血,知道自己能替别人做些什么,总能让我找到继续活下去的力量。愿意替其他生命付出的人,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有"找不到生命价值"的茫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