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middle/4884040fg786f02e3afb7&690
在丽江,我问当地的朋友,丽江有没有古桥?
他告诉我,要到束河去看。
我说,在束河,我看见了一座古桥。
他说,那座古桥可有些来历。
束河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据说叫青龙桥。
在春天的依依杨柳的掩映中,在清澈的流水之上,
有来来往往的人流从上面川流而过,汇成了另一条河,
与桥下的流水一起走进人们的记忆,走进古老的岁月深处。
http://s10/middle/4884040fgb45620269149&690
有人说,束河是丽江古城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丽江古城的缩影。
也有人说,丽江古城是束河的翻版,而青龙桥是束河这一部活的线装书里的一条线索,一个触动你心灵和神经的文化符号,一个手势,或着一段记忆。
早在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写道:
“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岸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
“十和”便是今天束河的古称,早在明代,束河就已经是丽江重要的集镇了。
这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石拱桥,纳西语称“吉阿桥”,意为“泉水汇集的桥”,
又因它横跨在青龙河上,桥以河名,又称“青龙桥”。
从束河的水源九鼎、疏河两个龙潭潺潺流下的清泉穿过菜园田边,
房前屋后流经这里,从桥下缓缓流过,远近汩汩有声,犹如孩子欢乐的嬉闹。
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5米,远远看去,十分壮观,桥面高低错落,
由大小不一的石板铺成,两侧是巨大的石板桥栏。
当临街的铺面都一例地向这座古老的石拱桥延伸时,在繁华的束河回归沉寂后,在这座古老的石拱桥上,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手工业之乡”所特有的繁华,竹器、铁器、铜器,在当时盛极一时。
http://s6/middle/4884040fgb45622981d55&690
从束河小四方街前行的道路在到达青龙桥时,变得十分的光溜平滑,却没有任何人工打磨过的痕迹,由于束河在当时的茶马古道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这条贸易要道上重要的驿站和商品集散地。
于是,青龙桥成了一条走进历史的隧道,一个与远去的岁月衔接的窗口,从桥面上凸凹不平的青石板上,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悠远的历史与岁月的沧桑。
在茶马古道的鼎盛时期,来往贸易的马帮络绎不绝,于是,马蹄一次次踩过那些原本粗糙的石头,日久天长,就留下了无数深深浅浅的纹印,或是被打磨得光滑闪亮,铺筑在束河的街道和古石桥上,诉说着远去的岁月和无尽无言的沧桑。
或许,在那些或光滑或坑凹不平的青龙桥的石板上,至今仍萦回着茶马古道上沉沉的马蹄音,回响着赶马人悠扬的赶马调,带着他们曾经洒落在这里的咸咸的汗滴……
http://s13/middle/4884040fgb45624dbf5fc&690
http://s4/middle/4884040fgb45626ffb6b3&690
http://s4/middle/4884040fgb456298dca03&690
这位纳西族老大娘来到束河桥上,她在想什么?
她站在桥上,
面对眼下日益喧嚣的束河,也许怀念昔日的农耕生活;
面对桥下的河水,也许心中发出那无奈的感叹。
http://s12/middle/4884040fgb4562bff672b&690
这位纳西族老大娘索性坐在栏杆上,
用眼光打量着从四面八方来到束河桥上的游客。
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桥上静静地坐着,
她脸上的皱纹像青龙桥一样深,却依旧平静地一天天回味着那些曾经触动她心灵的美好的回忆,并且安详地数着她以后的时光。
我用镜头遥望束河桥上这位纳西族老大娘,
更无法忘记她久久徘徊的身影。
http://s7/middle/4884040fgb4562f473db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