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上)
2016年3月15日。武汉市,古琴台。
http://s15/mw690/001Xw9wMgy70DQppztQce&690
古琴台
古琴台,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的发源之处,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龟山脚下,是武汉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大师伯牙,善于鼓琴,有一次伯牙乘船忽遇狂风暴雨,伯牙鼓琴消遣。隐士钟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江河。”伯牙喜遇知音,便与其结为挚友,约次年再晤。届时,子期病故,伯牙失知音,十分悲痛,于是碎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赞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
http://s8/mw690/001Xw9wMgy70DQsVoNNa7&690
古琴台
光绪十六年初夏穀旦
重建
http://s15/mw690/001Xw9wMgy70DQvDhGS9e&690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琴台
湖北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布
武汉市人民政府立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QynrOH5b&690
古琴台全景图
http://s7/mw690/001Xw9wMgy70DQAIGV096&690
蜡像馆
http://s5/mw690/001Xw9wMgy70DQSIHZOe4&690
志在高山
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
一客抚琴
http://s4/mw690/001Xw9wMgy70DQViNjBc3&690
伯牙子期,结为知音。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http://s5/bmiddle/001Xw9wMgy70DQYqAUk64&690
知音图
http://s10/bmiddle/001Xw9wMgy70DR0pQz7a9&690
一
东海移情
六马仰秣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并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涛汹涌,山林窅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操》,鼓琴妙绝天下。《荀子》亦云:“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http://s15/bmiddle/001Xw9wMgy70DR2ecjQce&690
二
高山流水
巧遇知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乎!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真可谓天涯无足语,相逢遇知音。
http://s14/bmiddle/001Xw9wMgy70DR4Ht4F9d&690
三
明月清风
义结金兰
伯牙只因览胜,不顾山遥水远,子期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馀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伯牙之志,子期知之。相识在龟山横亘,月湖之畔。时值八月十五明月清风之夜。子期宠辱不惊,伯牙愈加爱重。二人船中顶礼八拜,结为兄弟,生死不负。“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俩人洒泪而别,相约来年八月十五。
http://s8/bmiddle/001Xw9wMgy70DR79hor77&690
四
破琴绝弦
以谢知音
伯牙次年依约赴楚到访,但闻子期染疾病故。伯牙惊叹曰:“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丘土,惨然伤我心。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琼琴为君死!”伯牙摔琴于子期墓前,并悼:“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http://s16/bmiddle/001Xw9wMgy70DR95R5d9f&690
五
别晋归楚
孝奉天年
子期故去,伯牙一诺千金,他回到晋国,上表朝廷,毅然辞去官爵,回到故里,来到集贤村子期家中向老伯表白:“吾即子期,子期即吾。”迎接子期之父母“同到寒舍以尽天年”,遂成千古美谈。
http://s2/bmiddle/001Xw9wMgy70DRaHDbzd1&690
六
万古高山
千秋流水
高山流水,知音情长,千百年来世代相传。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代表着全人类的共同心声,古琴曲《高山流水》成为同宇宙交融的一曲千古绝唱,正如清道光年间,时任湖北督粮道的岭南宋湘,登琴台有感,束竹叶而书所言:“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
http://s9/mw690/001Xw9wMgy70DRdhAwgc8&690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
峨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
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
心悲
乃援琴而鼓之
初
为霖雨之操
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
善哉
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列子汤问
丙戊初夏
彭达华于汉阳
http://s6/mw690/001Xw9wMgy70DRfIevb75&690
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
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
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
琴若此也
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
而无礼以接之
贤奚由尽忠
犹御之不善
骥不自千里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两千零四年金秋彭达华于汉阳古琴台时年八十又一
http://s14/bmiddle/001Xw9wMgy70DS3zC6F4d&690
春秋楚国音乐家钟仪
钟仪是见于典籍的第一位古琴音乐家,出身于楚国司乐之官的泠人世家,楚庄王封其为郧公。《左传》记载:晋楚争霸,钟仪被郑国所俘,献于晋,沦为楚囚;钟仪系南冠,以晋琴操南音,感动晋国君臣,释其归楚,促成了晋楚和议修好。钟子期即为钟仪之族。
http://s3/bmiddle/001Xw9wMgy70DS5wqfo72&690
春秋楚国司乐官钟建
钟建为见于典籍的楚国司乐官。《左传》记载:吴楚之战,钟建随楚昭王逃难,背过王妹季芈,后季芈要嫁钟建,昭王应允,任命钟建为乐尹。
http://s2/bmiddle/001Xw9wMgy70DScEj9n11&690
楚人尚钟
《左传·成公九年》记楚国有“泠人”世家出身的钟仪,泠人即伶人,是司乐之官。《左传·定公五年》记楚国有乐尹钟建,乐尹也是伶人。楚国的司乐之官,最初可能仿周制称伶人,后来改从楚制称乐尹。文献所记以钟为氏的楚人共三位,钟仪、钟建之外,另有一位钟子期。钟子期是否乐尹无可考,但他却以知音见称。《吕氏春秋·精通篇》高诱注云:“钟,姓也。子,通称。期,名也。楚人钟仪之族。”楚国见于经传的两位司乐之官和一位知音之士,都以钟为氏,反过来说,以钟为氏而见于经传的三位楚人,都是司乐之官及其后人,其中的缘故,想来是楚人尚钟成风,因而让司乐之官即司钟之官以钟为氏,类如晋国的孙黡司典籍,其子孙以籍为氏,都是所谓“氏与事”。钟仪称“乐”是“先人之职官”,可证明钟氏确实以司乐为世官。
——张正明(1928~2006,著名楚文化专家)
http://s15/mw690/001Xw9wMgy70DSgpglg9e&690
俞伯牙与钟子期(蜡像)
http://s8/mw690/001Xw9wMgy70DSjHcJV27&690
http://s10/mw690/001Xw9wMgy70DSl8Cr739&690
琴园
http://s13/mw690/001Xw9wMgy70DSokjxi3c&690
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
http://s2/mw690/001Xw9wMgy70DSpJsUV61&690
印心石屋
清风明月本无价
流水高山自有情
http://s5/mw690/001Xw9wMgy70DSyMTeQ14&690
印心石屋
道光乙未秋日
御笔
此碑碑文系清代道光皇帝于公元1835年秋日为两江总督陶澍亲笔而书。字体端庄肃穆,且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
http://s16/mw690/001Xw9wMgy70DSCt7yLff&690
琴台
http://s2/mw690/001Xw9wMgy70DSDXIOZa1&690
琴台
高山流水逢知音
空竹文琴传钟伯
碑廊
http://s12/bmiddle/001Xw9wMgy70DSMTxmr3b&690
文姬留此曲
潜在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
空留楚客心
心随边草动
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
萧萧出塞吟
唐人刘长卿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诗
甲戌秦大治书于武昌
http://s5/bmiddle/001Xw9wMgy70DSRG5jmc4&690
水溅百花惊天曲
琴扬五音动地情
古琴台游记并书
李井涛
http://s6/mw690/001Xw9wMgy70DSXywXr85&690
梨花小院舞风轻
漫理冰丝入太清
一片梧桐心未死
至今犹发断肠声
明人倪仁吉弹琴
张惠勋书
http://s3/mw690/001Xw9wMgy70DSZMiu6e2&690
婷婷少妇未关愁
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
碧云飞起四山秋
明人石沆夜听琵琶
甲戌秦大治于汉上
http://s15/bmiddle/001Xw9wMgy70DT4zH9Y1e&690
意伴高山
台上青天协韵
心随流水
琴边明月知音
乙未中秋琴台笔会
秦大治
http://s14/bmiddle/001Xw9wMgy70DT72j7L6d&690
动水花连影
听琴月堕光
乙亥仲秋
徐本一
http://s7/bmiddle/001Xw9wMgy70DT8TBmCb6&690
钟子期听琴图
宋
郑思肖
一契高山流水心
形神空静两忘情
似非父母所生耳
听见伯牙声外声
甲戌秋日湘人欧阳谦叔篆
http://s2/mw690/001Xw9wMgy70DTl97PP91&690
琴台碑廊简介
http://s3/mw690/001Xw9wMgy70DTwc7p8b2&690
http://s4/mw690/001Xw9wMgy70DTrkJ6H43&690
噫嘻乎
伯牙之琴
何以忽在高山之高
忽在流水之深
不传此曲愁人心
噫嘻乎
子期知音
何以知在高山之高
知在流水之深
古无文字直至今
是耶非耶
相逢在此
万古高山
千秋流水
壁上题诗
吾去矣
道光六年正月岭南宋湘题
曩宋芷湾观察登琴台赋诗
束竹叶蘸墨书于壁
予数得纵观
不止坐卧三
日
岁久渐患剥蚀
胡丈善培购工摩藏
洎予自原州察廨归
先仲父已拓建斯
台
为陶文毅公恭奉
书印心石屋额
因念芷湾观察翰苑英耆久荷
遇从胡丈
丐所藏附刊台侧
益增云灿星辉之盛云
道光丙午仲夏
姚有宽芸陔氏识并书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TBDvSzab&690
重修琴台记
往读秦汉诸书
纪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
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子期亡
伯牙遂终身不复鼓事
因而叹知音之不易
而琴之感人为最深焉
光绪癸巳
摄汉阳县宰三阅月
以公事鞅掌
琴台虽圮
未遑修复
甲午春
承乏再来
乃陈诸长官
惠分鹤禄
重予修葺
俾曩哲风徽于焉弗泯
固非仅为点缀湖山
已也
当此四郊清晏
年谷顺成
兴废举坠
是亦牧民者之责
况夫圣门鸣琴
以却匡人
以治单父
知声音之道
原与政通
琴之关乎治理
亦岂浅鲜哉
嘉平月知汉阳县事
嘉定李观涛记
http://s5/mw690/001Xw9wMgy70DTDSGS864&690
琴台记
灵湖之渊
镇以崇台
世传吕览
论曰
伯牙挥手
弹琴其中
钟期听声
申于知己
惜其龄促
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嗟乎
世之知音者
亦良难矣
方今俊乂在官
驾言出游
时休息于此
置酒乐饮
以为美谈
至于□冠□□
儒雅之徒
野绝动轮之宾
□无□□之□
抽琴命操
直举胸□
伯牙操□
钟
不能过也
不知音者
反微文刺讥
众口铄金
见弃州部
弦桐练响
凄
入肝脾
是伯牙去钟期
而窃自痛者也
余以暇日
发思古之幽情
或棹孤舟
此焉游处
登高台以临远
眄山川以怀古
索琴而弹之
其始出也
状若崇
山
瞻昆仑之巍巍
其少进也
状似流水
览沧海之汤汤
喟然叹曰
此盖音
曲之至妙
钟期牙旷
邈矣攸哉
古人申于见知
钟子期死
伯牙毁弦
故知
音者
千载之一遇也
因思两贤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光绪丁亥安徽太平县孙璧文撰
孙君玉堂
集文选句为琴台记
属余书石
余以集句为文
不免襞绩
且
其辞意感愤
诺之而大
即书无何
戊子春
玉堂以早病死
其妻项促书刻石
呜乎
玉堂终不遇矣
观此者 悲其志焉可也
己丑秋八月宜都杨守敬记
http://s4/mw690/001Xw9wMgy70DTHLejp03&690
汉上琴台之铭
并序
自汉阳北出二里
有邱焉
其广十亩
东对大别
左界汉水
石堤亘其前
月湖周其外
方志以为
伯牙鼓琴
钟期听之
盖在此云
居人筑馆其上
名之曰琴台也
通津直道
来止近郊
层轩累榭
迥出尘表
上多平旷
林木
翳然
水至清浅
渔藻交映
可以栖迟
可以眺望
可以冶游
无寻幽涉远之
劳
靡登高临深之惧
懿彼一丘
实具二美
桃华渌水
秋月春风
都人冶游
曾无旷日
夫以夔襄之技
温雪之交
一挥五弦
爰擅千古
深山穷谷之中
广厦细旃之上
寻踪所寄
奚事刻舟
胜地写心
谅符玄赏
余少好雅琴
觕谙操缦
自奉简书
久忘在御
弭节夏口
假馆汉皋
岘首同感
桑下是恋
子以濯足沧浪
息阴乔木
听渔人之鼓枻
思游女之解佩
亦足高谢尘缘
希风往哲
何必抚弦动曲
乃移我情
铭曰
宛彼崇邱
于汉之阴
二子来游
爰迄于今
广川人静
孤馆天沉
微风永夜
虚籁生林
泠泠水际
时泛遗音
三叹应节
如彼赏心
朱弦已绝
空桑谁抚
海忆乘舟
岩思避雨
邈矣高台
岿然旧楚
譬操南音
尚怀吾土
白雪罢歌
湘灵停鼓
流水高山
相望终古
http://s1/mw690/001Xw9wMgy70DTM5hdK50&690
附伯牙事考
汉上伯牙遗迹
方志无稽
诚不足道
古籍载伯牙事
所连及者
琴操有
成连
方子春
吕氏春秋有钟子期
成连
方子春无所考
吕氏春秋本味篇
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高诱注云
伯氏牙名
或作雅
钟氏期名
子通称
悉楚人也
又精通篇云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
高诱注云
钟
姓也
子通
称
期
名也
楚人钟仪之族
诱受学于卢尚书
立言不苟
其时故书雅记存
者尚多 必有所本
期为锺仪之族
则是世官
而宿其业也
其知音也固宜
又钟建亦为乐尹
不知与期何别也
荀子劝学篇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不知何时人
今检史记魏世家
安厘王十一年当秦昭王四十一年
昭
王问左右
今日韩魏孰与昭强如耳
魏齐孰与孟尝芒卯贤
中旗冯琴而对
中
旗
秦策又作中期
而韩非子难势篇
正作锺期
以冯琴事准之
则为锺子期
无疑也
昭王十年
楚怀王入秦
廿九年
白起攻楚取郢
为南郡
钟期之自
楚入秦
固有因也
然则伯牙为楚怀王顷襄王时人明矣
列子与郑子阳同时
而汤问亦载其事者
刘向谓穆王汤问二篇
迂诞恢怪
非君子之言
以今考之
正他书误入之驳文也
余旣铭斯台
因附书于石之阴
以吿学者
右江都汪容甫先生代毕秋帆先生
总督湖广时作也
文出一时
称其典雅
故容甫述学中二百载之原石
毁于兵匪
拓本不可见
惜哉
余既为龙君艮
山书黄子寿先生重修琴台记
因劝龙君
更刻汪文
盖汪文自是琴台不刊之作
黄先生特为汪下□诏耳
光绪庚寅春一月
宜都杨守敬记并书
黄冈李子祺镌
http://s4/mw690/001Xw9wMgy70DTPNkRRe3&690
重修汉上琴台记
龙君艮山宰汉阳作琴台
将去之南漳
告予请为记
客有问于予曰
台乌
乎始
曰
始乎堤
堤之筑也
始呼堤
堤之筑也
始乎明万历
何谓琴
曰
伯牙之志
钟期之知
对翼际而界汉山水之间也
二人楚人也
上溯周季
二千余年
斯台之成
旷百世而相感
客曰
善哉
是举然犹有说焉
瓠巴
师涓
昭文
成连
皆琴之至也
而牙以期传
介葛卢闻牛鸣
公冶长通鸟语
皆知之至也
而期以牙传
两至者
其相需乎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琴之
至者
马能知之
不必期也
钟期夜闻罄声而悲
知之至者
无所不通
不独
牙也
两至者
其各极其至乎
各极其志
则世无子期于牙何损
世无伯牙于
期何与
然而钟子期死
伯牙至
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不已愚乎
后人
之艳其事
从而为之台
不更多事乎
予曰
不然
援琴者众矣
而牙为绝技
听琴者众矣
而期为赏音至极者
不能无传
两奇者
不能无述
夫得山水
之乐者
不必其汉上也
可以台
可以无台也
可以琴
可以无琴也
即不系
乎琴
又安问乎知与无知
然而达观者无也
适情者有也
吾之始至汉上
观
台之盛
楼舍栉比
士女如云
再至则兵燹瓦砾
荒草蘼芜矣
三至则稍稍葺
治
今者踵而新之
三十年间
迭兴迭废
前之自有而无者
时也
后之无而
复有者
亦时也
任时而适情
奚事为岘首之感
桑下之恋哉
客退
乃书其
语为记
光绪甲申夏五月
贵筑黄彭年撰
越六年
庚寅宜都杨守敬书石
黄冈李子祺镌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TYVisP1b&690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U0pcTNab&690
琴台
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挥手弹琴于此,后人为纪念这段旷世知音的真情故事,立碑于此以示纪念。
http://s9/bmiddle/001Xw9wMgy70DU4ZNQA98&690
琴台
http://s3/bmiddle/001Xw9wMgy70DU7oU4G72&690
伯牙抚琴
http://s16/bmiddle/001Xw9wMgy70DU9UD3F0f&690
琴台简介
龟山横亘汉水南岸
分一支曰翼际
北有半岛形突入月湖西部
其地三面
环水
鱼藻交映
上多平旷
林木翳然
汪容甫所谓无寻幽涉远之劳
靡登高
临深之惧
桃花渌水
秋月春风
都人士冶游
宴咏
曾无旷日
相传伯牙鼓
琴于此
作高山流水之音
人莫能识其意之所在者
惟钟子期闻之
称其巍巍
乎若泰山
汤汤乎若江河
子期死
伯牙碎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
足鼓者
后人艳其事
筑馆其上
名之曰琴台
伯牙钟子期之史迹
正史不传
高诱注吕氏春秋云
伯牙姓伯名牙
钟子期姓钟名期
子是通称
皆战国时
楚人
乐府解题载
伯牙学琴于成连
三年不成
乃导游东海
留宿蓬莱
以
移其情
遂成水仙之操
荀子亦云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无疑是古之善琴者
也
钟子期世为乐尹
楚钟仪之族
曾入秦
史记战国策俱载其事
吕氏春秋
亦云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
无疑是古之知音者也
二人之相契
宜矣
琴台之建筑
据皇宋书录
在北宋时已有之
嗣后兴废
不见记载
至清嘉庆
间
湖广总督毕秋帆重建
汪容甫代作铭并序
文词典雅
传诵一时
为琴台
增色不少
遂成为汉阳有名之古迹
咸丰毁于兵
光绪八年
知县龙艮山重修
十年
黄彭年撰记
二十年
知县李观涛又重修作记
辛亥首义又毁
民国
十三年修复
抗日战争大半毁坏
解放后
人民政府重视古迹及劳动人民文化
生活
于旁拓展基地
平丘填壑
兴建工人文化宫
旧有亭台
亦予修茸
碑
记石刻
有足资历史考证者
亦为之整饰一新
极阁危楼
金碧辉映
名花异
草
红紫纷呈
览明月于山间
良宵共乐
听歌声于水畔
暇日同游
从此汉
上琴台
再不仅为少数文人雅士宴咏凭吊之场所矣
江苏沈畴春撰文 沔阳汤之望书石
公元一九五七年五月立
http://s9/bmiddle/001Xw9wMgy70DUeiY0E28&690
知音树
传说此雪松植入琴台胜地,后受此灵气,一树分为二枝,寓意着伯牙和子期这段感人的故事。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UijK0H2b&690
高山流水厅
http://s16/mw690/001Xw9wMgy70DUkl6Y7ff&690
高山流水
道光六年正月
岭南宋湘题
http://s6/mw690/001Xw9wMgy70DUnvD5r25&690
高山流水凌云志
明月清风无限诗
寄语鼓琴人
问当年高山流水
谁为识者
吟诗题壁客
喜此际江湖芳草
也解知音
http://s3/mw690/001Xw9wMgy70DUqof7492&690
抚琴品茗
http://s5/mw690/001Xw9wMgy70DUJAckYb4&690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UFQKV53b&690
旧画古琴
http://s6/mw690/001Xw9wMgy70DUvU7ad85&690
玉佩织锦
http://s13/mw690/001Xw9wMgy70DUyD0DO4c&690
古琴台全貌图
古琴台全貌图,是嘉庆年间湖广总督毕源主持设计的古琴台工程效果图,距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作画人为陈敬翔。历代古琴台修旧如旧。现在的古琴台格局正是以此古画为蓝图修复。
古画左侧为雕塑馆,紧邻雕塑馆的是印心石屋(“印心石屋”四字为道光皇帝御笔)。琴台位于古画中央(“琴台”二字为北宋米芾的书法),琴台底座为唐代汉白玉围栏。古画右上侧为高山流水大厅(原名为“古琴馆”),其右下角为子期亭。古画中间最上方为沧浪亭。
http://s6/bmiddle/001Xw9wMgy70DUNhkXz05&690
不争芙蓉美
不□牡丹贵
唯有铮铮铁骨在
傲立霜雪前
琴台依然在
子期何处寻
高山流水千古韵
谁是惜花人
卜算子咏梅
王道明词
壬辰年夏
麦中雄书于汉上古琴台
http://s9/bmiddle/001Xw9wMgy70DUQUzUc68&690
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
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
水
钟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非独
琴若此也
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
而无礼以接之
贤奚由尽忠
犹御之不善
骥不自千里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
公元两千零七年新春
彭达华于汉阳古琴台
时年八十有三
http://s11/bmiddle/001Xw9wMgy70DUTV1lo9a&690
人生得一知己足已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曹雪芹联
庚寅年夏月何文林书
http://s13/bmiddle/001Xw9wMgy70DUWeZEUcc&690
一曲高山一曲流水 千载传佳话
几分明月几分清风 四时邀游人
甲午金秋录石璞句
周雅铭书于汉上
http://s3/bmiddle/001Xw9wMgy70DUYcqJ472&690
贤侯德政爱民深
百尺高台静抚琴
一曲清风弦上调
满腔和气轸中吟
伯牙昔日堪同操
单父当年不易心
流水高山非独乐
至今追慕仰遗音
琴台善政陈孜诗
甲午冬月鲁原书于汉阳也
http://s4/bmiddle/001Xw9wMgy70DV02uFZ33&690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未金秋何文林书于江城
http://s1/bmiddle/001Xw9wMgy70DV2Jir630&690
明月清风苏子赋
高山流水伯牙琴
http://s8/bmiddle/001Xw9wMgy70DV529X957&690
亭载知音佳话
典羞势利小人
http://s8/bmiddle/001Xw9wMgy70DV6Ysv517&690
虎
http://s12/mw690/001Xw9wMgy70DV97NFxcb&690
高山流水
http://s10/bmiddle/001Xw9wMgy70DVasN9759&690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文俊
http://s10/mw690/001Xw9wMgy70DVeGLTr59&690
旷世知音
人是一生知音难求,伯牙和钟子期通过对音乐的寄托和感知,发展成为真挚的友情,流传至今,成千古佳话。
http://s15/bmiddle/001Xw9wMgy70DVgTefcce&690
沧浪亭
http://s7/mw690/001Xw9wMgy70DViKKkS16&690
知音同心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