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英语阅读实践小结(批注)
(2011-10-30 16:55:29)
标签:
批注课题研修阅读育儿 |
分类: 课题研修 |
根据课题组计划,本学期我们采用新的阅读材料,在寒假期间我共阅读了八篇文章,明显的感觉就是这些文章不同于中国人写的文章,以前曾经看过不少汉语的外国作品,这一次是看原汁英语,感受挺新的。
开学之初我就进继续开展了阅读课。这学期我计划开展2-3篇的中篇文章的阅读,这是有别于上学期的短片童话故事的材料。【短篇童话的阅读和小说的阅读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的阅读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一听说英文原版小说,首先心里上就有一种恐惧感。说句实话对于新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我开始的时候心里实在是没有一点底。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时间上没有保证,尤其是学校有考试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第二,对于学生没有信心,小段的阅读都做不好,怎么可能阅读原版的英文小说呢?其三,没有好的方法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到底学生读懂了没有,没有一种很好的办法来衡量。】时间仍然设在周四晚上,两个半均为四十分钟,虽然也考虑过用两种材料去兼顾两类学生,但终究放弃了这种想法,因为即使是这种阅读还远远谈不上成功,在没有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开设第二战场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我所带的也是两个班级,由于一班的学生的英语在历次考试中都优于二班,我想先选择一个程度稍好的班级开展。英语原版阅读就先从我担任班主任的一班开始展开了。在进展了很长时间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决定让不让二班的学生开展阅读。现在两个班级,一班的学生读到了象人的第六章,二班刚刚开始第一章。虽然进展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了一班的情况在先,我在二班搞阅读练习的时候就能采取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次阅读课新鲜出炉啦,搬着散发着墨香的阅读材料进入教室,迎着学生们期待的目光,我感到很欣慰,毕竟学生还是慢慢的喜欢上了阅读课了,或许不是每位学生都能顺畅的阅读下来这些文章,或许他们会遇到生词令他们头痛不已,或许他们仅仅是听个热闹,但这种没有明确需要大量记忆、背诵的课学生的整个身心是放松的心情是愉悦的。
当学生们听到我们本学期开展的阅读材料名字是《象人》时,马上传来了阵阵的讨论之声,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我在给学生介绍这个题目的时候学生也是非常兴奋。我还让学生们描述一下自己想想中的象人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什么的都有,大大的脑袋,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粗壮的四肢等等,之后我给学生介绍了象人是真实存在的,大家要想知道象人真正的样子就要自己去阅读材料。这样铺垫之后,学生们的兴趣都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同时在学生阅读之前,我已经把学生可能遇到的生词都写着了黑板上,同时,我根据八年级下册的每单元的READING部分提供的阅读技巧,告诉学生们可以借助英语词典,实在不会的可以找组长帮忙,让组长帮忙解释。由于是第一节阅读课,我只是要求大家明白弄明白第一章的意思即可,可以互相帮忙,必要时也可以向老师同学们求助。由于我的要求相当低,就没有出现亚飞老师下面叙述的问题。反而是学生的阅读速度让我很是震惊。】当材料发到他们手中之后传来一镇惊叹“这么长、这么多”之后教室内归于死一般的沉静,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我在看到材料的时候确实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这张阅读材料密密麻麻字数应该不下700字,和上学期每页40-60相较,十倍有余,但当时没有想出好的办法,另外有局限于学校打印限制,即使是这样也整整打印了20张。译文还没有计划在内(原计划译文也要打印)。课已经开始了,时间在滴滴等等的前行着,我在讲台上观察着每一位学生,但映入眼帘的却不是我意想的那种热情四溢的,急切的、津津有味的阅读,而是一种沉闷,令人喘不过起来的沉重,五分钟过了,教室内只能听到偶尔翻动的卷子声,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三十五分钟过去了,现在教室内除了翻动词典的声音多了些以外,没有学生的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都是很沉沉,冰似铁,我没有看到成功者的喜悦,即使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也是满脸的迷茫。得出的结论是残酷的,这节阅读课失败了,更为糟糕的是,这是本学期第一节阅读课这会关系到今后阅读课的进行的长远问题。【个人觉得亚飞老师把学生的阅读定位的有点高了。虽然没有很多接触,但感觉亚飞老师是个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的老师,((*^__^*) 嘻嘻……,个人揣测,如有错误,概不负责。)但我认为阅读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让学生形成或者说保持对英文的兴趣,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我的第一节阅读课上,我就采取放手的方式,学生先自己看,之后可以小组讨论,其间可以借助多种方法。整个课堂看起来比较乱,其中最快的10多个人用了大致20分钟阅读完了。大部分学生在30分左右的时候都阅读完了,剩下的不到十个人,我让组长帮忙。虽然没有检测题的形式,在课下我了解学生的情况基本也都看懂了。课后还有好几个学生追着我问,老师,老师,象人真的有吗?第一节课我给学生定的起点较低,所以学生完成的也就较好。】有多少看完材料的请举手,班内稀稀拉拉的举起几只手,有哪些同学看懂大概文章的,请举手,在刚才仅有的几面旗帜中有消失了几面,我的心愈发沉重。但是材料却容不得拖到下周,我只好匆匆让一名学生翻译一半之后,把剩余的一半,翻译了出来,虽然时间很紧,但在临走之时我还不忘强调学生保存好资料,不要丧失信心,在我走出教室的时候听到不少学生再说“太难啦。都看不懂”。
第二周,我才用了学生翻译,教师补充的策略,但是即使是成绩好一些的学生,也很少主动翻译材料,一方面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他们怕翻译不好,于是我先找了几名同学打打气,你们是班里的精英,主动锻炼自己能力才能更强,这种办法在上学期用过,效果还行,但是那仅限于比较简单的童话故事,对于这种文章他们到底怎样,我心里也没底,还好第二次课还算比较顺畅些,全班的阅读速度较上次略有回升,在进行三十分钟的时候有将近半数完成两遍的阅读,进而进入学生翻译程序。【好像我们都是只有通过翻译的方法才能了解学生到底读懂了多少内容,我也在寻找更好的检查学生读懂意思的方法,但好像行之有效的并不多。我曾让班里的一个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总结第一章的大意,他用了这么一句话,I am a
doctor .One day, I saw an elephant man .I thought he was ill
and
第四周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种现象,文章的段落不大,每张有近二十个段落,那么为什么不能各个击破,运用蚕食战术呢?于是我在一个班使用了每人试着翻译一段,不论段落大小只要你认为,你能翻译,就可以来翻译,大家一块来找出最合适的翻译。事实证明这种全员参与,全面皆兵的策略确实是有效果的,这使得一部分中上等生,也加入拉翻译队伍之中,而不再作壁上观。比如有个细节,the doctor wait a moment,这句话,一名同学翻译的是。“医生等了一分钟”但有同学提出异议说:“应该翻译为一分钟之后”,实际上这两种翻译都不合适,因为我们等人不可能一直看着表,应该采用模糊的翻译法,比如我们可以说:“片刻之后”这样就更加符合作者的初衷了,但是必须是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才能够表述,引导。而不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把学生的观点扼杀于摇篮之中!【个人认为,这些话不用太拘泥于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学生的两种翻译方法也好,教师认为更准确的方法也好,只要学生知道了是医生在等就可以,管它模糊的翻译法,还是精确的时间,学生理解了等就达到读这个句子的目的了。】
几周之后,我找了几名不同成绩阶段的学生讨论阅读课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在近几周的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与想法,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材料太难了,太长了:这种题材的来没意思,不如上学期的好懂:有不少同学感到不想上这种课了:上学期的材料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解,但现在的没有了,这样看着很费力,是不是能够加上注解:能不能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阅读。小组翻译比赛:等等,学生的问题确实有些值得思考,我正在努力到一种能够平衡各种意见,而又有效的方法,因为没有进行过测试,所以总感到这总结写起来少些东西所以迟迟没有动手,导致一些想法,现在已经不能很好的表述出来。现在先写到这儿吧,
不早了,我该睡了,现在将总结发给你,这样明天早上你就可以看到了,有不足之处请加以指正。
没想到和亚飞老师同时选择了象人这篇小说,新乐老师让我对比自己的做法给亚飞老师做个简单的批注。几次想写点什么,都没有办法下手。其实说起阅读课的开展,我和童艳都是刚刚起步,也许的没有之前的童话故事的阅读对比,学生们也没有觉得太难,我承诺等学生们全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就抽节课让学生们一起观看象人这部电影,学生们都兴致很高。由于我对学生的阅读放手的比较多,在第一节课的最后,我用了几分钟大致给学生做了翻译,在之后的几节课,我大都采取小组长领着大家一起读的方式,后来的几章也都相对较短,实际上,都用了不到30分钟,学生就阅读完了,之后,我会和学生根据内容进行交流。当然,偶尔也用英语,对于稍微难一点的问题,我都用汉语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其目的有二:第一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材料阅读情况。第二,引起学生对下面章节阅读的进程。例如,在读完第三章以后,我问学生们,“大家认为,作者会怎么帮助麦里克呢?”大家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给他一个家,给他看病;还有的说给他找一个人照顾他;更有甚者说,给他找个有同样情况的人做老婆等等,说什么的都有,我对学生说了一句,要想知道作者怎么做,下次就认真阅读。现在我们所进行的阅读还剩最后两章,由于进行了期中考试,忙乱了一阵,今天才能静下心来,仔细看看之前自己给亚飞老师的批注,都是自己的一点做法,说不上成功,但效果还不错,希望我们能共同探讨,找到更加有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