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理性的收益预期

(2015-10-27 08:44:07)
标签:

黄金

交易

外汇

股票

心理

分类: 交易心理研究
    这个看起来很正式的题目其实就是针对这样一个问题:你准备一年赚多少?
    你可能回答:我想赚一百万,一千万,一个亿,十个亿。好吧,算我问错,我再问得精确一点:你希望一年的收益率是多少?——这样一来,“你想赚多少”就和你的本金挂起钩了,不再毫无顾忌本金就胡诌什么“一百万,一千万,一个亿,十个亿”。
    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说金融市场最致命的两大情绪是恐惧和贪婪,而且也正是它们导致大多数人的投资失败——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那么收益预期可能是产生这两种情绪并反过来受到这两种情绪影响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有了较高的收益预期,那么一旦投资失利,随之带来的本金损失、颜面丢失、自尊心打击等都会产生恐惧情绪——投资失利也会产生贪婪情绪,这主要表现在对损失的过度关注,回本的人性促使人们频繁交易、重仓交易,也是贪婪的体现;反之,一旦投资盈利,随之而来的自负、目空一切等又会使人增加本金,试图攫取更大的盈利,最终产生贪婪情绪——投资盈利也会产生恐惧情绪,因为本金的增加使得投资者更加担忧本金的损失,即使不增加本金,“守住盈利”也成为投资的心理负担。
    从本博主的经历和周围人的情况来看,在众多投资失败的因素中,非理性的收益预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投资股票,单笔交易恨不得要翻倍,做期货、外汇、黄金等这类保证金交易,一年非要赚个几倍才行。
    不是说这些市场没人做到翻倍或者翻几倍,但是对于初入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心存这样的非理性预期,无疑是给自己增加无谓的心理负担,某种情况下甚至成了交易的魔咒。
    外部因素有影响吗?
    不得不说,之所以有这样的非理性预期,身处改革大潮这样的造福年代,外部因素也在影响着很多人对财富增长的过高预期。
    媒体宣传的世界首富、中国首富、某省首富,这个大佬、那个大咖的投资创富故事,还有金融中介故意宣传的谁谁谁多短的时间翻了多少倍的故事,无不刺激着每个人的内心狂热。
    当然,还有这几年投资担保许诺的高收益,无不推高了大家对钱生钱的高预期。
    非理性的收益预期有哪些表现?
    我们崇尚成功者,却很少关注他们在起步阶段的缓慢沉淀,相反把他们现在的成就当做自己现在做任何事情的标杆;殊不知,对于起步阶段,这样的目标除了是个累赘,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处。
    具体来说,在投资、交易方面,本博主认为非理性的收益预期主要表现在:
    1、起步阶段就想赚钱,以为只要开户投资、交易,钱就能赚到。今年春节之后证券公司的开户火爆最好的证明了一切,大学的学生、连股票是啥的农村都热衷于股票。我只能说,你想多容易的赚到钱,往往就会多容易的亏到钱。
    个人认为,刚刚开始,至少给自己两到三年的“亏钱期”。在这个阶段,谁亏得越少,谁赚得最多。
    2、成长阶段就开始要求自己每年怎么滴也要赚40-50%。经过起步阶段的人,亏得越来越少,偶有盈利,此时就开始膨胀自我,给自己定下某个高的收益预期。这一类是目前市场的主流。
    个人建议,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最理性的建议是,保证自己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不亏钱,先不要有什么收益预期,即使有也只是每年10%左右。
    3、上面两条,你可能觉得残忍,总结下来可能就是:大家得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开始盈利?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不过这个结局已经不错了。因为身处第三个阶段的人更痛苦:成熟阶段。
    很多人经过四五年的学习、磨练,方法基本能产生正收益预期,对市场的理解也已经轮廓清楚,对交易的把握也已经娴熟,可能还是难以赚到钱——他们比前两类都更痛苦,因为他们最接近成功而不得。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预期更高了。他们可能回想:操,都做了这么多年,接下来怎么地每年还不翻个一倍,甚至赚个几倍?
    于是,超过正常频率的操作、超过正常仓位的操作、某次止损做得不好的情况偶尔发生——可能与你想象的相反,他们真的只是“偶尔发生”。然而,不幸的是,恰恰是这“偶尔发生”,断送了收益率曲线的持续上涨。
    理性的收益预期如何界定?
    看来,我们要针对以上三类不幸的朋友分别来说了。
    对于起步阶段的人来说,给自己两到三年的“亏钱窗口”,学习基本的交易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只要能做到少亏钱即可。
    对于第二类,给自己一到两年的“平衡窗口”,即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还是会在一些交易中亏钱,但是也能在一些交易中赚到钱,只要最终没有亏钱,就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第三类来说,已经很清楚自己亏在哪里,赚在哪里,接下来要做的,无非就是在亏时少亏,赚时多赚。这样一定是盈利的。而自己的盈利预期只要在0-20%左右即可——至少不亏钱,赚到20%最好——如果真的每年都做到,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巴菲特,还能说20%不高?
    如果你的操作习惯允许你将这20%的收益预期可以分摊到每个月上,甚至每周上,你可以自己计算一下,你做得到做不到——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
        
    中国有句古话:“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然而在金融市场,规律可能恰恰相反,当你坦然面对收益和损失的时候,你会发现“求其下,得其上;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上,必败”。
    个人一点领悟,分享给大家,欢迎拍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