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交叔本华
(2012-07-03 16:35:13)
标签:
叔本华杂谈 |
分类: 读书心得 |
说真的,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叔本华的。大概的几个途径应该跑不了:读其他书的时候,提到叔本华;在网络上看博客、帖子的时候,提到叔本华。唯一一个知道不可能的途径,就是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有哪个老师提到过叔本华,更没有从教科书上看到过叔本华的一篇文章——至少印象中是这样的,实际是否可以如此还原就不得而知了。
叔本华的书其实早在去年的11月份就买来了。它像一本普通的书:相比无聊的书,我觉得它可能是有价值的;它和其他我买来同样认为可能有价值的书一样,被翻过几页之后,便被打入冷宫。于是我继续搜寻给我高度冲击的书——其实买书的目的可能就是这个。
可是,我很少能买到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于是便逐渐地放弃了这种想法,但还在继续购书,只是降低了期望值,反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要写的书《图表辨析与交易系统》上来了。
前年下半年、去年一整年除了交易就是写书,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我的责任编辑知道这些后,一个劲的说:佩服。她可能觉得,这么能坚持,付出了这么多的辛苦,至少这份努力是值得敬佩的。说句不自谦的话,有时候我自己也挺佩服自己这股子坐劲和钻劲。
写书的过程让我思考了很多,不仅仅是交易。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自己都不能解答:我为什么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在这种看起来枯燥和无聊的事务上?
是为了赚钱吗?当然,研究、总结好了交易方法,我可以赚很多钱。不过赚钱的方法很多,自认不是愚笨的人,如果通过其他方法,是不是可以更轻松的赚到钱呢?
所以,我认定不是为了金钱。那是为了什么?
兴趣吗?说真的,我是对图表和交易有巨大的兴趣。不过真要选择,我可能更喜欢旅行和历史,一个人的旅行、浩瀚的历史天空。我为什么没有把大把的时间放到搜集有关旅行的东西上,或者去读历史类的书籍上?
我自己做的事,我为什么要做,我自己不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我还在继续做着。
——这是不是包括我在内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现实呢?
我的交易还在继续着,在不盯盘的时候亦即闲暇的时候,我喜欢读一些书。但不管是家里的书柜还是办公桌上,摆满了一摞摞的书,我无从选择。
该看什么,交易类的,历史类的,文学类的,哲学类的?每一本书都曾经翻过,但每一本书都几乎是蜻蜓点水,很少被深看过。
我的敏感来了:是不是我的思维也是这样,什么样的想法都曾经有过,却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深刻思考一下是否可行?
所以,我把办公桌上的所有书都拿到了家里,把家里所有的书都雪藏起来,先眼不见心不烦。不过,我同时决定,把买来的书都尽可能地读完——至少我选择买它们还是因为当初认为它们是有一定价值的。
这个想法最终还是没有贯彻下去。因为我没有耐心。此时,“看完书”似乎成了一种任务,快速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像吃快餐一样,要求速度。我很快就厌烦了。
此时,倒是写书、审稿的过程救我了我一把。十一章、三百多页的书稿,从准备写到两次审稿,我都在问自己:我能搞定吗?这种怀疑一次次地被实实在在的继续写、继续审而否定。
终于,我发现:最后能不能完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每天写一些、审一些。
最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最后一遍审稿的时候,我坚持每次只拿出十页,审完放到一旁,再拿十页。我坚持这样做着,终于在24小时内(前一天的午饭时间前后到后一天的午饭之前),我竟然把一本337页的书稿全部审查完毕。没有刻意地熬夜。
我学会了“各个击破”抑或将大目标转化为多个小目标的方法,确实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看书也可以这样啊。每一本书,我坚持每次只读20页,或每天如此,或半天如此。
一本书能有多少页,多的也不过五六百页,按照这个速度最多一个月多一本,正常的两三百页,至多十来天就是一本。如果每天读三次的话,那一天就是六十页。
一本、两本,读完的书越来越多,我浮躁的心终于有些沉静下来。我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空闲的时候会觉得无聊,那是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沉下心去把想要干的事情真正思考一下(交易除外),就如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去吸收书里的精华。
终于读到叔本华。还是每次二十页,每天读一次。然而,每次我都读得很慢,每次都意犹未尽。
我看到一个人:
他在叙说着这个世界真正的幸福应该来自哪里。
我过往生活的轨迹早就在他的著作中被评述过,日常的行为模式早就在他的文章中被解构了多少次。
他在他的文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态度,思考的本质,读书的方法,命运的前途,生命的阶段,幸福的源泉......
我的天,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前文提到的那个曾经纠缠过我的问题,在他的文章中早就被解答过,甚至我还没有想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意义都被他平淡的语言讲述出来,朴素而慎思。
我深深折服在叔本华构筑的思想世界里。
坦白说,接下来自己真的不知道该用何种语言来描述内心的感受,除了有一点懊悔没有早沉下心来一页一页咀嚼其中的韵味。所以,暂时就此搁笔,一个人,慢慢品鉴,慢慢受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