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图表系统交易者李汉军
图表系统交易者李汉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16
  • 关注人气:4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虑的意义》摘选: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2012-04-20 11:21:02)
标签:

焦虑

心理

性格

财经

分类: 交易心理研究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我们对未婚妈妈的研究支持了下列假说:神经性焦虑下的冲突来自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但是却不支持下面这个陈述:这类受排斥的事件会造成神经性焦虑。事实的情况是,神经性焦虑倾向的起源,在于亲子关系这个特殊的家族排列,在这种特殊的亲子关系中,小孩无法现实地评估双亲的态度,也无法客观地接受被排斥的事实。用苏利文的话来说,神经性焦虑不是因为有一位“坏”妈妈,而是因为孩子永远不确定妈妈是“好”或“坏”。有趣的是,这个一九五○年的洞见已经预见了贝特森(GregoryBateson)在一九五○年代中叶形成的双重束缚(doublebind)说。我已经和贝特森讨论过这件事。他将达尔文和华勒斯(Wallace)的处境做了比较——达尔文(贝特森)看到这个新观念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但是华勒斯(我)却没有看出来。我当时确实没有察觉这个概念普遍运用的可能性。当然,当时的一些发展中的概念还是处于“悬荡的状态”,就像“集体无意识”的说法在当时仍不成熟一样。结果这些概念大约同时出于几位不同的思想家。我想“天才”大概就是知道自己捕获珍贵大鱼的人。

 

我们只要观看父母亲对孩子的行为,便可以知道潜藏在神经性焦虑之下的冲突原因,就在以爱和关怀为外衣掩饰的排斥。在露薏丝和贝西的案例中,残酷的双亲至少并没有想要掩饰自己对孩子的恨。当代分析心理学家梅莉·舒米登堡(MelittaSchmideberg)曾经问道,与维多利亚时代双亲严厉的子女相较,为什么生活在当代家庭中的子女,在父母亲显然宽怀得多的情况下,却反而更加焦虑。她相信个中原由在于,当代父母亲不让孩子怕他们,因此孩子必须将自己的恐惧和敌意转移到别处,也因此承受更多的焦虑之苦。她又说,如果父母亲无法控制自己不惩罚小孩,至少应该让孩子有害怕他们的权力(请参见她在《焦虑》〔Anxiety〕一文中的陈述,《精神分析评论》〔PsychoanalysisReview〕,1940,27:4,439—449)。我们不需要进入不同时代焦虑的历史问题,或其中的复杂因素,就可以同意舒米登堡医生强调要让小孩现实评估亲子关系的观点。露薏丝和贝西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够务实地接受被排斥的事实——贝西也就是这样才能够在其他地方找到爱和正面的人际关系。因此,当露薏丝和贝西长大后受到妈妈排斥时,她们就不会有根本生命价值受到威胁的问题;反正她们也不曾期望从父母亲那儿得到什么好东西。露薏丝说:“小时候你不会痛苦,有什么便接受什么。”她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像她一样,如实接受母亲的态度,就不会有本质上的痛苦——也就是不会对自己的基本价值造成的威胁。但是在那些会有主观冲突的年轻未婚妈妈身上,排斥被掩盖在理想化的期望之下(父母的矫饰想必在孩子更小时,便早已存在),孩子也永远不可能如实接受它。

 

基于这些观察,我们可粗略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母女关系。首先是母亲排斥孩子,但是这个排斥是公开且双方承认的。第二,母亲排斥孩子,但是被覆盖在虚假的母爱之下。第三,母亲爱孩子,并且在这个基础与孩子互动。我们的研究资料确定,会导致神经性焦虑的是第二种亲子关系。如果孩子被彻底排斥——也就是在婴儿期与双亲或双亲代理人,连具有敌意的连结经验都没有的话——便会导致精神错乱的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特色便是不会有神经性焦虑。读者可能还记得,我们已排除露薏丝与贝西神经性焦虑的可能性。


我们在此讨论的观点极为重要,所以我希望引述史塔奇特尔(AnnaHartochSchachtel)有关孩童研究某些十分相似的发现。史塔奇特尔医生讨论到某位被母亲排斥的孩子,这位妈妈不但排斥孩子,还要假装自己爱小孩,对孩子爱祖母的表现,也妒嫉异常地暴露出自己的占有欲,史塔奇特尔医生说:“这个孩子活在虚假的处境;她要逃避自己不被爱的真实处境;她活在一相情愿的期待之中,自己的兴趣、恐惧、期许与愿望,都建立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基础之上。”这个孩子和我们上面所描述的第一组年轻未婚妈妈很相似。史塔奇特尔医生描述了另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她在家里经常挨打又讨人厌。“对她而言,不被爱是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却无法损害她爱的能力。”她是一位独立、相当坚毅、积极、合群和可靠的孩子,她“并不会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或敌意事件视而不见或予以美化”。对我而言,这个孩子像极了贝西。贝西这个孩子不管双亲如何排斥她,她都能够在朋友和兄弟姊妹身上找到爱。史塔奇特尔医生指出,“对孩子而言,不被爱比虚假的爱要来得好”。我们的研究发现指出,这一点会导向焦虑是再真实不过了。

一般而言,焦虑可以透过这些年轻未婚妈妈与双亲的关系形式来加以描述吗?——亦即焦虑是期望与现实间根本矛盾所造成的主观迷失吗?它是一种根本的迷失吗?是种无能为自己在世界中定向的状态吗?是种无能如实看待世界的情形吗?

 

这些问题将超越现有讨论的范围。但是我认为它们是颇具成效的假说,兼具心理学与哲学的展望。麦肯农(DonaldMacKinnon)对焦虑所做的描述,除了它的地志学特色(这点可以再讨论)之外,与我们的假说类似:

受焦虑困扰的人……不是把事物看得比较好,就是比较坏。……他根据自己的希望,不切实际地把它的真实层次结构做正面的扭曲,同时他又根据自己的恐惧,不切实际地把他的真实层次做负向的扭曲。……意思是,这个人的心理基础并不稳固,因为他生命空间的真实层次缺乏清晰的认知结构,成功与可能失败同时并存,而使得意义互相冲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