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群像,讽刺杰作——读《儒林外史》
(2020-02-05 20:16:40)分类: 书房计划 |
儒林群像,讽刺杰作
——读《儒林外史》
之前从未读过《儒林外史》,假期中走马观花读了两遍,终于对这本书有了整体的印象,教材的中范进、严监生的形象在头脑中也更加完整和清晰。
第一遍算是了解了情节,第二遍阅读,更加关注于人物和写法。由衷地敬佩吴敬梓老先生高超的文笔,笔下众多儒生形象鲜活,讽刺和白描的写法更值得称赞。
一、儒林群像
本书中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林中人:
有周进、范进这样醉心于功名一辈子都在执着的腐儒,别人范进开玩笑,他竟然连苏轼是哪个朝代的也不知道,一辈子死读的书、熟做的八股文实无益处。但他二人运气好,在五十多岁时得了功名,且步步高升。
有汤知县、严贡生、张敬斋这样中过举的乡绅,却全没有读书人的礼义廉耻,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汤知县因为几个回子只给他上了五十斤牛肉的礼,嫌少,就在张静斋的撺掇下,把为首的老师傅枷首示众,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把人活活折磨死了。严贡生更是寡廉鲜耻,横行乡里,向老汉收莫须有的利息、拦着邻居的猪不放、在弟弟死后要把弟媳赶出家门强占弟弟的家产,如此败坏的品行,居然还被地方官员推选为“优贡”。
有娄三公子、娄四公子、胡三公子、徐九公子、陈四老爷、季恬逸、季苇萧、杜慎卿这样的官宦后代。有的凭借家族的势力,依然能享受荣华富贵,或者继续走科举之路;有的则空有虚名,借亲戚本族的势力,混吃混喝,甚至于招摇撞骗。
有无真才实学却要装清高、装隐逸、甚至于品行败坏的读书人,杨执中家里穷得要过不下去了,还不肯做点事,权勿用居然是个拐占尼姑的地棍,却还装得斯文模样,大摇大摆成了娄家两公子的座上宾,却一朝就被官差抓走,最是打脸。
有从底层步步往上钻营的读书人,如牛浦、匡超人,都是得势之后有妻再娶,忘恩负义。为了能往上钻营,牛浦不惜冒牛布衣姓名以得名利,匡超人当初何其孝顺父母,县官因此看重于他,不想取得功名之后,当初帮助他的潘三下狱之后为防牵连连见也不见,全不顾往日的恩情,无情无义至极。
当然,在这一片腐朽没落的世界里,还有那么一些秉持着浩然正气、敦厚品行和真才实学的读书人,与之前的众人形成对比:庄绍光才德兼备,不愿做官,为皇帝进言后能告老还乡、闭门著书,享受南京的山光水色;虞博士待人厚道,为官清廉,知恩图报,一心想兴教化;杜少卿淡泊名利,为人豪爽大方,乐于助人,不甘受礼法约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类似的还有庄濯江,以及开篇时出现的王冕,遽太守及其公子遽景玉,作者在他们身上寄寓了美好的期盼,轰动南京城的泰伯祠大祭也难以挽回逐渐没落的礼制。
当然,作为一部长篇巨著,书中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中人,三教九流,和尚道士尼姑,媒婆妓女,盐商官绅,强盗侠客,衙役书吏,梨园中人等等,一起构成了当时那个时代。即使是小人物,也跃然纸上,如媒婆沈大脚、鲍廷玺后娶的王太太、严监生家的赵氏等。
二、艺术手法
1.连环短篇的长篇小说结构。
小说写的是百余年历史大潮中的几代士人,没有固定的主人公,周进、范进、严贡生、严监生、王惠、娄家两公子、遽公孙、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鲍文卿、鲍廷玺、季苇萧、杜慎卿、杜少卿、庄征君、虞搏士、郭孝子、萧云仙、余大先生、凤四老爹……人物逐一出场,人物的故事彼此相连,有的在后边又交叉出现,既可单独列传,却又殊途同归。
2.随处可见的讽刺艺术
作为一部长篇讽刺小说,讽刺艺术可以说是登封造极。
刻画典型场面:范进发疯、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手指的典型场面,讽刺了他们的醉心功名和吝啬至极,这也成为经典,走进了中小学教材。可叹严监生如此吝啬积累钱财,却在身死后被一直压他一头的兄长霸占了大部分家产。
用语言和事实的矛盾形成讽刺。文中厚颜无耻、寡廉鲜耻、贪婪蛮横的严贡生,明明是自己惧怕到省城去躲官司,还在王德王仁面前吹嘘自己的权势,被王仁一句“为人还是要厚道些”说红了脸。严贡生说汤父母为官清廉,吃饭时所用的餐具却都是金银象牙器具,桌上的饮食也是燕窝鱿鱼,含蓄。
用语言和行动的矛盾形成讽刺。可笑的胡屠户,嘴上说不要,银子却攥在手里紧紧的。在吴敬梓老先生的笔下,形成了文学史上这个经典的形象。
还有名字与品行的矛盾,最典型的就是严监生的两位舅爷王德、王仁,道貌岸然的读书人,却或为钱财、或惧权势,行不仁不义之事,得了赵氏的银子就立马愿意把赵氏扶正,不顾自己妹妹的感受,惧怕严贡生的权势,就又不愿为赵氏开口伸张正义。
3.高超的白描艺术
没有过多的修饰,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周进到了贡院,撞号板、昏死过去、嚎啕大哭,听得众人愿意资助他纳监进场,渐渐的“哭的住了”“不哭了”“和众人说说笑笑”,何其形象;严监生两位舅爷收了严监生的银子,板着的脸立马改了态度,甚至于为妹妹痛哭到眼泪汪汪,两位舅奶奶,说是来奔丧,却“趁乱在屋里将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方戴的赤金冠子也藏在怀里”,趁火打劫的亲戚。写严监生的小妾赵氏,为了能让自己在王氏死后扶正,也算是费劲了心思,既有表演也有真心,极其生动。写胡三公子这个没落官宦子弟的悭吝,先用一人之口介绍,又用匡超人之眼正面描写,处处计较、讲价钱,难怪惹人耻笑。还有开头出现的王惠,和周进相谈甚欢,端上来丰盛的饮食却只顾自己享用,全不让周进,第二天走后,扔下一地的垃圾不管,让周进打扫了半日。还有写潘三如何包揽官司、假卖文书,那声口,一个活脱脱的官场黑吏;写马二先生,熟知人情世故,和差人打交道,既要帮遽公孙,也还懂得和差人讲价钱,一个保持良知、在底层社会讨生活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出来了。
三、科举制度
周进、范进之类的读书人为什么一辈子执着于参加科举?这就要看科举制度带给知识分子的好处。
首先是身份和地位的变化。中了秀才,就可以享受朝廷给的一些特权,如见了县官不需要像普通百姓一样下跪,可以免去赋税,服饰上能戴方巾、穿长衫,而普通百姓即使家资富有,也不能这样穿着,成为“衣冠中人”。秀才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乡试和廷试之后,做了官,像文中一人所说的“发财、撒签子、打人”,出门有鸣锣开道、仪仗成群。周进和范进后来做到省级、部级官员,身份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成为这一阶层的成员之后,会相互连接、帮助,形成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人情网。周进本性上不算恶人,严贡生强占弟媳家产,县府都判他无理,可他凭借周进的关系,竟然最后判下来让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弟媳,弟媳只分了三分家产另过。
其次是经济的变化。因为有了权势,自然就有钱财涌来。如范进,本身一贫如洗,中了举人之后,仅仅是有了做官的资格,就立马有人送钱、送房子、送田产、送店铺,有人自愿投靠为奴。更不用说为官之后,清廉的很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难怪知识分子们要为之如痴如醉。
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荼毒,首先是学识。为了中举,读书人死读的四书五经,熟做的是八股文,他们所谓的知识与文学无关,中了进士的多数是腐儒,文学史上留名的多数与科举无关。其次是德行的戕害,为了中举做官,甚至于忽略人伦。荀玫中举之后恰逢母亲去世,按常理要丁忧,他竟然求周进为他说情,迷了心窍,后文的荀大人贪赃拿问,自在情理之中;倪霜峰为什么要把几个儿子一一卖掉,只因死读了书,其余营生一概不会做,穷的过不下去了,只好去卖儿子;王玉辉老人的三女儿在女婿死后要殉夫,他不仅不劝,反而鼓励女儿成全名节;万某向出人头地发了疯,竟然假冒中书之名招摇撞骗;严监生临死前的期望就是儿子能中举做官、光耀门楣,好不再受大房的气,说到底还是对仕途有热望。在这种社会风气的熏陶中,连聘娘这样的风尘中女子也在做凤冠霞帔之梦。
“儒林外史”,说为“外史”,却可称为写实版的叙述。讽刺与赞美,批判与同情,都在其中;几年后的人情世故,身边的某个人甚至于自己也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