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2014-03-19 19:01:5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堂教学 |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二十岁,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代,正是一个还有狂妄自大资本的年代。双腿残废的残酷现实把作者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街头。进医院之前,他曾将想到:要么健康地走着出去,要么死去。但出院时他明白自己必须坐在轮椅上度过人生了,这是他想都没有想过的结果。)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绝望、暴躁,无处可发泄的痛苦。)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一个母亲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儿女在痛苦,如果可以替代,她宁愿受苦的是自己。但是,不能。“悄悄地躲”,理解儿子的痛苦;“偷偷地听”,担心儿子会做出自残的傻事。《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到他常常独自到地坛去,母亲也常常到地坛去找儿子,“园中有过我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那是一种怎样的揪心与牵挂。)“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爱花的母亲,热爱生活的母亲,总是希望儿子能因为环境的改变,心境逐渐缓和过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的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作者酷爱各类体育节目,甚至于在《我的梦想》一文里设计一个幸运儿如何体格健壮、如何在各类体育比赛中有一身耀眼的光环。也许正是如此,越是失去的东西,越是满怀向往。这两条“可恨的腿”不仅是牵绊,更是灵魂的内伤。)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儿子捶打的是自己的腿,如同锤在母亲的心上。一“扑”、一“抓”,母亲再也不忍儿子的自我放弃与伤害;“忍住哭声”,是无限的怜惜与心痛。)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母亲已病入膏肓,比疾病的折磨更让人心里憔悴的,是儿子对生活的绝望,未来的不确定。“好好儿活”,一种鼓励。)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身体的残疾、处境的不如意,飘落的树叶更容易加重人的伤感。所以,母亲要“挡”在窗前,挡住秋的伤感。)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憔悴”一词,暗示母亲病情的加重。)“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儿子终于肯走出家门,母亲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儿女总是看轻父母的深情,一句“烦不烦”在众多的儿女身上何其相似。)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比儿子还要敏感,生怕儿子因此又内心黯然。这一处“悄悄地出去”,既想结束这个话题,又担心儿子好容易有了外出散心的想法,会因为这几句话又窝在家里。)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一次转身,没想到就是诀别。这时再来看前文中母亲“央求般的神色”与“高兴的神情”,心颤。“央求般的神色”,是对儿子的期望;“高兴的神情”,是看到儿子心境转变的欣喜。)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不懂事的儿子只沉浸在自己的哀伤里,却看不到母亲的日益憔悴与病情的加重。感情的天平上,总是子女亏欠父母太多太多。)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艰难的一生”: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唯一的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但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又是一处景物描写。鲜艳的色彩,烂漫的姿态,作者已不再伤感、颓废。)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儿女在成长、逐渐变得平和、坚强,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要勇敢地面对,活出自己的样子。这应该就是一个不忍离去的母亲最终的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