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培养对象选拔理论试题

(2010-08-18 20:49: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随笔

名师培养对象选拔理论试题

                       轵城实验中学   史佩霞

(一)叙写一个你教学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并结合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教学案例:《智取生辰纲》第二课时

教材说明:《智取生辰纲》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小说。《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记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情节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教学目标:

紧扣人物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下面提供的有关《水浒》的信息,将人物与所列任务相对应的外号和事件连线。

吴用         豹子头          大闹飞云浦

林冲         行者            智取生辰纲 

时迁         智多星          火烧翠云楼

武松         鼓上蚤          误入白虎堂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行         )刀    絮絮聒     

面面厮觑       

.整体感知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用它来概括文意:

      智取了     押送的)生辰纲。

2本文的矛盾双方是:          。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3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形成板书:

 

 

.研读吴用之“智”。

1. 六月初四中午,在黄泥岗的松树林里,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

(不是,是吴用等人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1) 六月初四,十分炎热,热不可挡,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做好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选天时”。

2)山岗可以用来掩护,松树林既可以诱敌休息,又可以模糊敌人视线,使他们看不到松树林内的真实情况。为下文吴用取药、下药做好了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地点也是精心挑选的,可以说是“智用地利”。

3.在“天时、地利”起作用后,晁盖等人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团队作战,用智谋“智取生辰纲”呢?

4.晁盖等人的成功就缘于他们的           

总结:足智多谋、团体作战、随机应变

5.吴用等人计策构思巧妙,假戏表演逼真,聪慧过人,胆识过人,智借天时,智用地利,屡设迷魂阵,巧下蒙汗药。作者这样谢吴用等人,目的何在?

高度赞扬吴用等人的才智和胆识,热情讴歌农民起义英雄。这正是《水浒》这部小说成为我国优秀文学遗产的原因。

.分析:杨志失败的原因

1.文中的重要人物杨志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水浒》中,杨志曾杀牛二、战林冲、败周瑾、斗索超,是个武艺超群的壮士。为了此次押送生辰纲的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他久在江湖,知道此行的凶险,多次推脱,推辞不掉时,才做了精心准备:首先,要求扮作普通的行客商人,悄悄赶路;其次,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给敌人钻了空子。应该说杨志十分“精明能干”。文中杨志的“精明能干”还体现在什么地方?

A.改变行路时间;B改变行走路线;C对出现的贩枣客人、卖酒的汉子高度警惕;D.不让军士买酒喝,担心酒里有蒙汗药。

2.事实证明,杨志的担心有没有道理?(有)既然他如此小心谨慎,精明能干,最终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1)不注意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失人和

军健——骂、打——怨怅

虞侯——嗔——搬口          

老都管——烦——恼他

2)他之所以这样做,缘于他的性格。杨志的性格上有什么弱点?

粗暴蛮横,急功近利(激化了运送队伍内部的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2.   杨志身陷重围,内心焦灼,所以仰天长叹“苦也”。他为了事先押送生辰纲的任务,不惜打骂军士,怒斥虞侯,得罪老都管。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杨志心中有着强烈的官欲,他对军健的粗暴蛮横,对老都管的回避忍让,在押送途中表现的精明机智,都与此紧密相联。他想抓住押送生辰纲这个机会,来改变自己罪犯的身份,实现名媛的转折,实现“封妻荫子”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生辰纲最终被夺,理想最终成为泡影。失纲后,老都管等人为了逃脱罪责,诬陷杨志“与贼人勾结”,杨志无路可退,和鲁智深相遇后,上了二龙山落草为寇。——这正是杨志个人的悲剧。

六.深入研讨小说主题。

1.杨志的失败能不能归罪与吴用等人?吴用等人是不是不该劫取生辰纲?

不是。杨志押送的是不义之财,维护的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是非正义的。因此,他必然要失败的。这也正是《水浒》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3.   从杨志一生“失意——得志——幻灭”的求官历程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不是一开始就愿意落草为寇呢?

不是。他被逼无奈、走投无路才铤而走险、犯上作乱,(梁中书的用人不专、官府的不容)杨志的遭遇从不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中“官逼民反”的主题,他与林冲、鲁智深等人的描写向我们众多英雄好汉个人奋斗的辛酸史,共同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中人们不堪重压、奋起反抗的壮丽画卷。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水浒》故事,体会小说中的英雄气质、快意人生,感受小说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绘声绘色的语言魅力。

.巩固达标,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课下阅读《水浒》。

分析:

1. 以复习导入,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2.整体感知部分设置的几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对吴用等人成功和杨志失败原因的分析上,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由体察人物言行到洞察人物内心世界,并进而挖掘作品深刻的主题,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4.课堂上我善于利用“追问”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解,让学生自己来感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基本上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在课堂最后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堂才是一节好课。“所获”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思想上的,更重要的是能力上的。

6.作业的设置——让学生课下阅读《水浒》。不仅把文学作品当成教材来教,还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学名著的殿堂,这才是本单元教学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谈谈你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摄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教育的热潮。近几年来,陆续涌现出了洋思、杜廊口、永威等卡汤教学模式,各地、各校纷纷去这些学校取经,并开始实验:或者学用这些模式,或者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实际,研讨出本校的教学模式,诸如“三环六主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等。这些模式的出现,首先体现了教育界不断学习、积极改革的教育热情,其次体现了“拿来主义”、“创新意识”。

如何看待这种种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第一方面:优点。

1.          课堂教学模式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或程序。有的学校倡导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汇集了众人的智慧,有利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2.          一种模式的推行,如杜廊口的自主学习、课堂展示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多模式中都强调“当堂检测”或“巩固达标”这一环节,能保证学生当堂“学有所获”,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避免加重学生课下的课业负担。

3.       任何一种模式的研讨、实践、推行、总结,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科研理论的指导,这也激发了广大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热情。在研讨和实践中,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都得以提升。

第二方面:困惑。

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的课堂模式适用于文科,有的适用于理科;有的适用于新授课,有的适用于复习课。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个模式彻底推行到第。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课型的特点,灵活的运用。简单地某一个模式套到底,是不符合教学实际、学科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的。例如多次到永威听课,他们的教学模式对文言文比较适用,而用这一模式进行的现代文教学,就失去了语文课堂所特有的诗意美和灵动美。

结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尤其是语文课堂。

(三).简要介绍两位教育家的基本思想,并任选其中一位进行阐述。

暑假至今,我主要读了两位教育家的朱永新教授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下面谈一谈我对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理解。

朱永新教授所提倡的“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的新教育提出了“六大行动”,重点强调“营造书香校园”和“打造高效课堂”。他的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就是强调师生的阅读和写作,让阅读和写作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全面教育法”。他提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重,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之后我感觉到他的思想是教育思想的基础,现当代很多教育界的名师、名家的思想都是由他的思想衍变而来的。

下面我具体阐述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1.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如果把学校教育比作一棵大树的枝干和叶,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滋养这棵参天大树的根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品质、阳光的心态,那么学校所作的一切就只能是再教育了。所以,他特别强调对“父母”的教育,在父母们为人父母之前就应当教会他们怎样经营一个家庭,怎样做好父母,怎样教育好孩子。这一点,正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缺陷。

2. 倡导学校教育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五育”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3. 提倡学生大量的阅读。尤其是需要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例如: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题,是因为他没有理解题意,没有弄明白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推究原因,是他的阅读没有达到一种自动化、半自动化的程度。学生在学习上出现诸多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是因为缺乏阅读。因为阅读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的学习事半功倍,达到良性循环。反之,缺乏阅读,就不会思考,不会主动的学习,他的课业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学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4. 提倡学生到“思维的课堂”——大自然中,让鲜活的自然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积淀学生学习的基础,提高学习兴趣。

5. 创建了“教育实验室”,并以此为契机,引导教师们开展问题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