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4——光 知识点总结

标签:
高中物理光知识点教育 |
分类: 中学物理(按章)总结 |
高中物理选修3-4——光
一、光的折射、全反射
1.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和波长相等或者比波长小时,将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光线将偏离原来的方向.
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1)光的反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常用到这一特点及边缘光线作图来确定视场的范围.
3.光的折射
(1)折射定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处于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是定值注意(两角三线的含义).
(2)折射率
①折射率定义:
光从真空或空气中射入介质中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折射率是反映介质折射光的本领大小的一个物理量.
②折射率的定义表达式:
(其中θ1为真空或空气中的角度).
③折射率的其他各种计算表达形s式:
n==
=
④折射率大小的决定因素:介质、光源(主要是频率),注意:介质的折射率n>1.
(3)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4.光的全反射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两种介质比较,折射率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折射率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光疏”和“光密”具有相对性.
(2)全反射现象:光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光全部反射回光密介质,这一现象叫全反射现象.
(3)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对应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C表示,C=.
(4)发生全反射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
(5)光导纤维:实际用的光导纤维是非常细的特制玻璃丝,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之间,在内芯和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其中内芯是光密介质,外套是光疏介质,它对光具有传导作用
5.光的色散
(1)三棱镜: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棱柱透明体称三棱镜.
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
①光密三棱镜:当光线从一侧面射入,从另一侧面射出时,光线两次均向底面偏折.物体经棱镜成像向顶角偏移.
②光疏三棱镜:当光线从一侧面射入,从另一侧面射出时,光线两次均向顶角偏折.
③全反射棱镜(等腰直角棱镜):当光线从一直角边垂直射入时,在斜边发生全反射,从另一直角边垂直射出.当光线垂直于斜边射入时,在两直角边都发生全反射后又垂直于斜边射出.
三棱镜成像:
当物体发出的光线从三棱镜的一侧面射入,从另一侧面射出时,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物体的虚像
(2)光的色散:
①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束变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束.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各种色光按其波长的有序排列叫做光谱.
②各种色光性质比较:可见光中红光的折射率n最小,频率υ最小,在同种介质中(除真空外)传播速度v最大,波长λ最大,从同种介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最大,以相同入射角在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的偏折角最小(注意区分偏折角和折射角).
二、光的干涉衍射激光
1.光的干涉现象
(1)光的干涉
两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发生 叠加,在某些区域总加强,在另一区域总减弱,从而出现明暗相间 的条纹的现象叫光的干涉.
(2)干涉的条件
相干光源: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步调差恒定)的两束光.相干光源采用将一束光一分为二的方法获得,或者采用人造激光.
(3)杨氏双缝干涉
①相干条件:如图
若S1、S2光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则符合δ=r2-r1=x=nλ(n=0,1,2,3…)时,出现亮条纹;
若S1、S2光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则符合δ=r2-r1=x=(2n+1)
其中d是两狭缝之间的距离,L是两狭缝到屏的距离,λ是光波的波长.
②相邻亮条纹(或相邻暗条纹)之间的中央间距:
Δx λ
③双缝干涉图样
单色光:中央为明条纹,两边为等间距对称分布明暗相间条纹;
复合光:中央为明条纹,两边为等间距对称分布彩色条纹.
白光:中央为白色明条纹.
(4)薄膜干涉
①薄膜干涉的成因:由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而形成.
②生活实例及应用:a.液膜干涉:劈形薄膜干涉可产生平行明暗相间的条纹.
b.固膜干涉:增透膜.
膜的厚度:.
增反膜:.
c.气膜干涉:检查平整程度.
待检平面和标准平面之间的楔形空气薄膜,用单色光进行照射,入射光从空气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待检平面若是平的,空气膜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干涉条纹是平行 的;反之,干涉条纹有弯曲现象.
2.光的衍射现象
(1)光的衍射
光遇到障碍物时,偏离直线传播方向而照射到阴影区域 的现象叫做光的衍射.
(2)明显衍射的条件
从理论上讲衍射是无条件的,但需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当孔或障碍物的尺寸比光波的波长小,或者跟光波的波长相差不多时,光才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3)衍射图样
①单缝衍射:
单色光:中央是最宽的亮条纹,两侧为不等间隔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复合光:中央是最宽的亮条纹,两侧为不等间隔的彩色条纹,最靠近中央的是紫光,最远离中央的是红光.
注意:与双缝干涉的干涉条纹不同的是:干涉条纹均匀分布,而衍射条纹的中央明纹较宽 、 较亮.
②圆孔衍射:
明暗相间的不等距圆环.
(4)泊松亮斑
光照射到一个半径很小的圆板后在圆板的阴影中心出现亮斑,这是光能发生衍射的有力证据之一.注意泊松亮斑与圆孔衍射条纹的区别:图甲是泊松亮斑,图乙是圆孔衍射条纹.
(5)光的衍射的应用
用衍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3.光的偏振
(1)自然光、偏振光
自然光:从光源(如太阳、亮着的灯等)直接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
偏振光:①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在跟光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光振动在某一方向较强而在另一些方向振动较弱,这样的光叫偏振光.②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如果光的入射方向合适,使反射和折射光之间的夹角恰好是90°,这时的反射光和折射光就都是偏振光,且它们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多数光都是偏振光.
(2)光的偏振的物理意义
光的偏振现象充分表明光波是横波.因为偏振现象是横波所特有的现象.
(3)偏振光的应用
全息照相、立体电影等.
4.激光
(1)激光的特点
主要特点有:相干性好;平行度好;亮度很高.
①激光是一种人工相干光,两束相同的激光在相遇区域叠加时,产生非常明显的干涉现象;
②激光具有非常好的平行度,激光在传播很远的距离后仍然保持一定的强度;
③激光具有很强的亮度,激光可以在很小的空间和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很大的能量.
(2)激光的重要应用
应用:通信、测距、光盘读取、切割等.
①由于激光是相干光,便于调制,常用来传递信息,光纤通信就是激光和光导纤维相结合的产物;
②激光测距雷达、激光刻录光盘等都是根据激光的平行度好的原理制成的;
③利用激光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很大的能量的性质,用激光来切割各种物体、焊接金属及在硬质材料上打孔、医学上用激光做“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焊接”剥落的视网膜等,利用激光产生的高温高压引起核聚变.
三、波粒二象性
1.光的本性学说的发展史
(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光的反射现象,不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不能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直进.
(3)麦克斯韦的电磁说:认为光是电磁波,实验依据是电火花实验,证明了光与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等,且都为横波,能够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光的干涉、衍射,不能解释光电效应.
(4)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的传播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光子,其能量与频率成正比,即E=hυ,能够解释光电效应、光的直进、光的反射,不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
(5)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个别光子表现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波动性;光子频率大的粒子性明显,频率小的波动性明显.能够解释所有光现象.
2.光的电磁说
(1)内容:光的本质是电磁波.
(2)意义:光的电磁说说明了光的电磁本质,使人们认识到光波与机械波的本质不同,把光学和电磁学统一起来.
(3)依据:光和电磁波的传播都不需要介质;光和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即
c=3×108
3.光电效应
(1)现象: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2)光电效应的规律: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③光电效应的产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3)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与其频率成正比,即E=hν
(4)光电效应方程:①逸出功: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即W=hυ0;②光电效应方程:Ek=
4.康普顿效应
(1)康普顿效应:即当γ射线或X射线打在物质上,与物质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作用后产生散射光子和反冲电子的效应;其作用过程为:当入射X
(2)意义:康普顿效应是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重要物理实验之一.爱因斯坦光子理论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而康普顿对康普顿效应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使光量子说得到了实验的证明,更有力地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理论的正确性.
(3)康普顿效应的解释:经典解释(电磁波的解释):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 ,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做出合理解释;光子理论的解释:①光子不仅有能量hυ,而且有动量h/λ;②模型:X射线光子与静止的自由电子发生弹性碰撞;③在碰撞过程中能量、动量守恒.
(4)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光的粒子性.
5.概率波
在双缝干涉图样中,不能肯定某个光子落在哪一点,即光子落在各点的概率是不一样的.但光子落在明纹处的概率大,落在暗纹处的概率小.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 规律确定,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6.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粒子性.
(2)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起主导作用;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多少(概率),由波动性 起主导作用.
(3)对不同频率的光,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而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
7.不确定关系式
,其中Δ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Δp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的动量的不确定量.
不确定关系式表明:
(1)微观粒子的坐标测得愈准确(Δx→0),动量就愈不准确(Δp→∞);
(2)微观粒子的动量测得愈准确(Δp→0),坐标就愈不准确(Δx→∞).
但这里要注意,不确定关系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测不准;也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动量测不准;更不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都测不准;而是说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能同时测准.
四、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1.实验原理
(1)如果双缝光源的相位相同,双缝到屏上任意一点P的路程差Δx=nλ时,P点加强,出现亮条纹;
时,P点减弱,出现暗条纹.所以如果用单色光,光屏上将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如果用白光,光屏上将出现彩色条纹.
(2)光通过双缝干涉仪上的单缝和双缝后,得到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它们在双缝后面空间互相叠加,发生干涉现象.
(3)由公式可以计算出光波的波长,其中双缝间距d是已知的,双缝到屏的距离L可以用米尺测出,条纹间距Δx可以用测量头测出.
2.实验器材
光具座、单缝片、双缝片、滤光片(红、绿色滤光片各一片)、遮光筒、光源、测量头(目镜、游标尺、分划板、滑块、手轮)、米尺.
3.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4.实验步骤
(1)按照上图所示的装置安装好仪器,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光源发出的光能平行地进入遮光筒并照亮光屏.
(2)放置单缝和双缝,使缝相互平行,调整各部件的间距,观察白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3)在光源和单缝间放置滤光片,使单一颜色的光通过后观察单色光的双缝干涉图样.
(4)用米尺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用测量头测出相邻的n条亮(暗)纹间的距离a;并利用公式计算出Δx.
(5)利用表达式,求单色光的波长.
(6)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重复(3)(4)(5)步骤,观察干涉图样的异同,并求出相应的波长.
5.注意事项
(1)单缝、双缝应相互平行,其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双缝到单缝的距离应相等;
(2)测双缝到屏的距离L可以用米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测条纹间距Δx时,用测量头测出相邻n条亮(暗)纹之间的距离a,再求出相邻的两条亮(暗)纹之间的距离.
6.误差分析
(1)误差来源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①米尺和测量头出现的读数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大;②单缝、双缝没有严格相互平行,其中心没有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③单缝到双缝的距离没有严格相等.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米尺测量单缝到双缝的距离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测量n条亮纹间距时多测几条亮纹之间的间距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尽量把单缝、双缝调平行,调节单缝到双缝的距离相等,其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中心.
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1.实验目的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2.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当光线AO以一定的入射角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AO对应的出射光线O′B,从而求出折射光线OO′ 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3.实验器材
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白纸,木板,大头针,量角器 (或圆规、三角板),刻度尺.
4.实验装置
如上图所示.
5.实验步骤
(1)把白纸铺在木板上.
(2)在白纸上画一直线aa′作为界面,过aa′上的一点O画出界面的法线NN′,并画一条线段AO作为入射光线.
(3)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并使其长边与aa′重合,再用直尺画出玻璃的另一边bb′.
(4)在线段AO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
(5)从玻璃砖bb′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1、P2的像,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再在bb′一侧插上大头针P3、P4,使P3能挡住P1、P2的像,P4能挡住P1、P2的像及P3.
(6)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1、P2、P3、P4的同时分别记下它们的位置,过P3、P4作直线O′B交bb′于O′;连接O、O′,OO′就是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方向;∠AON为入射角 ,∠O′ON′为折射角.
(7)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并把这些数据记录下来.
(8)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15°、30°、45°、60°和75°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录下来.
(9)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值,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接近一个常数.求出几次实验测得的
的平均值,这就是这块玻璃的折射率.
6.注意事项
(1)轻拿轻放玻璃砖,手只能接触玻璃砖的毛面或棱,不能触摸光洁的光学面.严禁把玻璃砖当直尺用.
(2)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在纸面上的位置不可移动.
(3)插针P1与P2、P3与P4的间距要适当地大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
(4)实验时入射角不能太小(接近零度),否则会使测量误差加大;也不能太大(接近90°),否则会不易观察到P1、P2的像.
(5)本实验中如果采用的不是两面平行玻璃砖,如采用三棱镜,半圆形玻璃砖等,只是出射光和入射光不平行,但一样能测出折射率.
7.误差分析
(1)误差来源:
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测量光在玻璃中的折射角γ的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宽度ab较大的玻璃砖,宜在5
②入射角应在15°~75°范围内取值;
③在纸上画aa′、bb′两条线时,应尽量准确地与玻璃砖的两个平行的折射面重合,这样,两交点O、O′才能与光线的实际入射点较好地相符,否则将使画出的玻璃中的光路与实际情况严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