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2013-02-20 00:00:54)
标签:

家伙

更大

无私的爱

朋友

观点

分类: 情感、人生、感悟

 

 

不知道什么原因,从小到大的我最爱看这部印度电影《流浪者》,只要电视里重放我总不会错过。没看一遍都让我很是感动。熟悉的歌曲,耀眼的主人公,都会让我的心境感受别样的滋味。

 

http://s5/mw690/6afa8227td61613c81584&690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偏见存在于当时刚刚脱离等级制度的印度社会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当这种观念根植于执法者、法律捍卫者脑中时,社会悲剧也就此诞生。拉贡纳特作为大法官,作为社会秩序的终极审判者,持有这种谬论,本身已经违背了其应具有的职业操守;当这种错误的思想运用到其办案、行事中时,社会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可以说,正是拉贡纳特的偏见造成了扎卡的悲剧,拉贡纳特作为法律执行者的宣判,让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扎卡彻底绝望,其仇恨又集中体现在对大法官的极端报复。另一方面拉贡纳特本身也是受害者,如坚持赶走拉贡纳特妻子的大嫂信奉的真理是女人失去贞操会让整个家族蒙羞,而拉贡纳特的妻子自己也坚持着想要实现“法官生的孩子也会是法官”,可见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拉贡纳特个人心中,等级观念是存在一个群体中的,拉贡纳特本人成为这种观念的受害者,让他失去了妻子和儿子,让他受到一辈子良心的谴责。

 

http://s11/mw690/6afa8227td616136f886a&690

当群体中的对立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偏见时,社会矛盾最终会转变成极端(暴力)事件。电影虽然讲述上世纪中叶的印度社会的事情,但即使在当今社会,在中国,也不乏有像拉贡纳特先生这样等级观念的人,不乏这样的事情发生。如现在大众还是会对社会最底层(如农民工),或是某些边缘群体(如流浪人群、坐台小姐等)持有偏见。虽然大部分人不再坚持流浪儿一定是坏人,但因为许多人被流浪儿偷过,许多社会问题被流浪人群带来,所以人们难免会带着怨恨,更多的人被告知远离这些人,是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害的最好方式。当盗窃等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总会首先联想到这些群体的人,也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出面辩护。当执法者和审判者也带有这种偏见时,审判不公不可避免。

http://s13/mw690/6afa8227t7bcf01aa7cfc&690

 

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并不完善,许多人仍旧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保障,他们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好的工作,可是却努力的生活着,他们属于弱势群体,需要这个社会的人文关怀,这些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做好。在这种背景下,一旦法律制度也不能维护他们的权利,甚至要受到有偏见的审判,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其实,处于社会底层人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正如拉兹所说,他有生以来头一次得到的发言权,却是在其成为罪犯之后。面对法律时,有权势的人犯罪后,会得到很好的辩护;如果社会底层的人连基本的辩护权都没有,还要受到“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这种谬论的责难,其对社会的怨恨必然会爆发。

 

http://s10/mw690/6afa8227td61610bb0599&690

 

  影片开始的时候是在法庭上,拉贡纳特法官一开始就被描述成为一个好人,代表着正直、权威、责任、严谨,他的出场也是庄重严肃的,每一个脚步都代表着他所坚持的立场和信念,拉兹的眼光是暗淡的,步履是无助的,法庭的辩护从一个根本的价值观开始,就是拉贡纳特法官一生坚信的观点:“好人的儿子也是好人,坏人的儿子必然是坏人”,这种观点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法官身份的拉贡纳特所面临的人生告诉他,坏人的孩子在污浊的环境熏陶下必然会沾染犯罪的习惯,这个观点在他的一生中不断的被验证着,最后形成了他判断事务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http://s2/mw690/6afa8227t7bcf01aab401&690

反之,让他忽视了或者说完全不可能理解善良、爱情所带来的正面力量有多么的强大。就是这个观点成为了本影片最主要的发展主线。

        过去的历史都是美好和痛苦并存的,拉贡纳特和他的妻子是幸福的,和所有人的爱情一样,他们相亲相爱,他们有着自己美好的生活,生活中的他们是甜蜜的,但是也会伴随着考验和不测。一个被拉贡纳特误判的强盗扎卡闯入了他们的生活,扎卡原本不是强盗的,是拉贡纳特的观点“坏人的孩子也是坏人”让他成为了审判的牺牲品,成为了一个强盗,带着仇恨的扎卡绑走了拉贡纳特的妻子,希望报复他。在准备报复的时候,扎卡发现原来这个女人是有身孕的,印度是一个佛教的国家,就是沉沦成为罪犯的人也不愿意做最有罪的人,于是便放了拉贡纳特的妻子,但是给她的孩子却下了邪恶的诅咒。被丈夫爱情所保护的妻子是纯洁善良的,生活给她带来的困难确实他丈夫带来的伤害。被强盗玷污的流言四处散播起来,拉贡纳特法官的人生信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名誉、正直是这个法官的生命,是一生都在维护的东西,在这一刻被巨大的放大了,让法官丢失了信任和爱情。法官的内心是坚硬的、矛盾的,却不是仁慈和善良的,这种坚硬和矛盾的内心让他做出最最残忍的事情,他将她的妻子赶出了家门,甚至没有给她任何生活的照顾。可怜的妻子还在渴求丈夫的呵护,巨大的失望让她在排水沟里面生下了孩子拉兹,在浑浊的水里她使莲花绽放。

       

http://s16/mw690/6afa8227td61613a6b2af&690

        善良的母亲没有选择抱怨和仇恨,善良的女人一点点的呵护自己的孩子,她在竭尽所能的教育孩子善良,让孩子读书。虽然她们住在贫民窟里面,但是拉兹的心灵是被照顾的,慈爱的母亲给拉兹播种了善良的种子,希望拉兹可以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法官。也就是这个种子才有了影片的灵魂,也就是这份善良才让拉兹得到一个女孩子丽达的喜欢,在丽达的十二岁生日上,一朵鲜花埋下了两个人情感的种子。也就是在那个生日宴会上,拉兹第一次遇见了他的父亲拉贡纳特,固执的拉贡纳特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一个连自己父亲名字都不知道的孩子在拉贡纳特眼里被简单的定义为了坏孩子,也正是这样一个法官的冷漠破灭了妈妈辛辛苦苦的梦想,拉兹不再想当法官了。放弃梦想的拉兹开始选择照顾自己的妈妈,他在街上开始给别人刷皮鞋,做一些小工帮助自己的妈妈,学习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影响,被学校开除也成为必然的结果。这个时候丽达因为搬家也见不到了。所有正面的东西抽离了拉兹的生活,妈妈孱弱的身体也让保护拉兹的能力降到了最低点。拉兹遭遇了一生第一次无助,就在这个时候强盗阿卡出现了,强盗用阴暗影响了阿兹,在此阿兹的人生开始了一个拐点,走上了流浪和偷窃的道路。

 

http://s16/mw690/6afa8227td6161346398f&690

      偷窃让拉兹成为监狱的常客,但就是偷窃的拉兹也是不同的,拉兹的小偷生活是轻松的、快乐的、没有忧愁的,偷窃只是拉兹的生存手段,是照顾妈妈的技能。拉兹内心的心灵是轻松的,阳光的,在这个时候影片也放起了熟悉的流浪者之歌,歌曲是欢快、愉悦的,在嬉戏笑骂中拉兹过着自己的流浪生活,同时拉兹也渴望着幸福、渴望着爱情。影片中拉兹在面对舞女对自己好感的不屑镜头,进一步表露了拉兹对真正爱情的渴望,那种渴望是童年时埋下的美丽的种子在发芽了。生活就是这样的,你对它越热爱它就会给你的越多,拉兹在偷窃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女孩,满怀着爱情渴望的拉兹假装和小偷搏斗,自编自导的表演获得了女孩子的好感。又在一起警察追赶是误打误撞的跑到女孩的家中,原来那个女孩就是拉兹小时候的朋友丽达。而丽达的父亲已经去世了,现在照顾丽达的就是拉兹的父亲拉贡纳特法官。小时候保留的照片让两个人的心里喜悦万分,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发芽了,两个人经历了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候,在这快乐中拉兹的内心是不安的,经历的差异让他不敢面对丽达的眼睛,他试着用玩笑的方式告诉丽达他是一个小偷,善良的丽达全然不知拉兹的意思,在一次玩笑中丽达触及了拉兹内心最痛的部分,“好人、坏人、野人、流浪者、小偷”是拉兹心里最敏感的词汇,这些词语触及了拉兹的伤痛,拉兹打了丽达,影片中的丽达第一次展示了她对拉兹的包容和疼爱。丽达的眼睛看到的都是月亮,而拉兹眼睛却瞅着乌云,拉兹心里被爱情充满着的同时也被自己的过去无奈的折磨着,正是对爱情的渴望让拉兹的痛苦更加的深了,丽达的爱让拉兹心里燃起了救赎的思想。

       http://s11/mw690/6afa8227td6161384981a&690

        渴望救赎的拉兹是困惑的、无力的,他首先要面对摆脱强盗阿卡,在拉兹的梦里爱情是美好的,神圣的,在佛像前的画面表达了拉兹救赎自己的渴望,但这个景象被强盗阿卡破坏了,这个像恶魔一样的家伙从小就给拉兹阴暗的影响,这个人在阿兹的内心里面是畏惧的,不可战胜的。对爱情的渴望让拉兹选择了重新生活,开始努力做一个好人救赎自己的心灵。拉兹找寻踏实的工作并不容易,社会往往不是那么的宽容,总是对犯过错误的人缺少原谅、理解和包容。拉贡纳特也给拉兹不被接受的态度,拉兹的前景变得暗淡起来,拉兹不禁问道“走我自己的路,那是什么路呢?”拉兹和流浪小狗的对白更进一步凸显拉兹对生活的渴望,与小狗不同的是拉兹是人,遭遇的情感更加痛苦和孤独。在这痛苦和自责中内心深处只有丽达的爱给拉兹一丝的光明。

 

http://s2/mw690/6afa8227td616132f7011&690

 

      与此同时丽达对拉兹的思念更加深了,又到了丽达的生日了,丽达想请拉兹来,拉贡纳特却说请所有配做你朋友的人来。十二年前拉兹承诺送丽达生日礼物的念头,让拉兹想买一个贵重的礼物送给丽达。于是拉兹找强盗扎卡借款,扎卡以重新入伙为条件被拉兹拒绝了。拉兹又进行了一次偷盗,这次被偷盗的是拉贡纳特,拉兹偷走了拉贡纳特买给丽达的生日礼物,一件精美的项链。在生日宴会上拉兹的生日礼物让丽达明白了拉兹现在的生活。这个事实让丽达痛苦万分,丽达悔恨自己爱错了人,但是那种爱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无法泯灭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丽达在拉兹的妈妈那里了解拉兹所有的过去,丽达找到了拉兹,拉兹正处于万分痛苦之中,这时候的拉兹是忧愁、苦闷的,心碎的拉兹见到丽达的到来却只能说“警察来了么?现在你了解我了吧?”,丽达给了拉兹最无私的爱,在丽达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拉兹的信任,丽达相信拉兹可以成为一个好人,丽达愿意像以前那样爱拉兹,帮助拉兹重新做人,在这一段对话中丽达代表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爱。

 

http://s15/mw690/6afa8227td61610a26e2e&690

 

拉兹

丽达

警察也来了吗?

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拉兹,你妈妈都告诉我了

现在你了解我了吧,我是个贼,我是个底下的流浪汉,你打算怎么办?

你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拉兹,我还和从前一样爱你

爱我?你是高贵的小姐,我是流浪汉,你是在富贵人家教养大的,我是在监狱里长大的,我们不是一样的人,你怎么能爱我呢?

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肯改过,我能帮助你,拉兹,你必须开始新的生活,这完全看你肯不肯下决心了

不,丽达,现在说什么也晚了,过去的一切我怎么能忘掉呢,我受到的侮辱,我尝到的痛苦,想起来太可怕了,你真的了解,我没有父亲,甚至他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啊,丽达,就为了这件事情,我这一生成了罪人,我这一生啊!完了,丽达,一切都完了

丽达,你为什么不说话,我们该永远的分离了,我得走另一条路,我是不值得你爱的人,你把我忘掉吧

我认为你是个很刚强的人,你拿出勇气来重新做人吧

我是想重新做人,可是很难做呀,生活总逼着我往老路上走,就因为我做过贼工厂把我赶出来不要我,丽达,我一个人有什么办法

你不是一个人,拉兹,你有母亲和我帮助你

你帮助我?帮助流浪汉

是的,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你。。。。。。是我的,不管谁说什么我也是爱你,这就是我的真心话,现在应该相信我了吧

相信你,丽达,可是你忘了我有过坏名誉

我帮助你洗掉这个坏名誉,我的拉兹

 

      拉兹在丽达的鼓励下去和拉贡纳特谈话,这时候的他多了几分坦然,拉兹和拉贡纳特的谈话从根本上就是对立的,拉贡纳特固执的观点影响了他的一生,影片中拉贡纳特用审判式的谈话语气触怒了拉兹,拉贡纳特希望用钱来结束他们的感情,这让拉兹看到了拉贡纳特的自私和狭隘,拉兹说出了最经典的对白:“法官先生,我一向认为自己是最坏的人,现在我才知道还有更坏的人,我敢断定你要比我坏好多倍”就像影片刚开始树立拉贡纳特是个好人形象一样,到了这里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个固执已见的好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大,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现场比比皆是,一个不懂得沟通、理解、包容、善良、关爱他人的人是多么可怕。这样的谈话是不会有结果的。

      在一次抢劫中,被警察追赶的强盗扎卡跑到了拉兹的家里,拉兹为了保护母亲杀死了扎卡。拉兹面临着法律的审判,相救拉兹的母亲来到法院,看见了自己的丈夫拉贡纳特法官,慌忙中被法官的汽车撞伤了,拉兹看望病重的母亲时得知拉贡纳特法官就是自己的父亲,所有的悲伤和怨恨让拉兹产生了报仇的念头。拉贡纳特去医院看望拉兹的母亲,在不明身份的情况下对拉兹的母亲说出了抱歉,拉兹的母亲听到以后就去世了。拉兹更加愤怒了,潜往法官的家中企图杀死拉贡纳特,丽达阻止了拉兹才没有酿成更大的错误。

      影片最后部分给人安排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法庭上的陈述让拉贡纳特悔恨不已,去监狱探望自己的儿子拉兹,这时候的拉兹万念俱灰,拉兹内心的苦楚达到了极致,但是影片还是留给了人希望,拉贡纳特接受了良心的审判,拉兹接受了法律的审判,三年的徒刑是在良心与法律的较量中寻找了一个平衡,影片给拉贡纳特和拉兹一个实现自我救赎的机会。这时候影片又响起了流浪者之歌,一首充满着希望和欢悦的歌曲。

     影片值得庆幸的是拉兹得到辩护,得到有良知(虽然更多是爱)的人的同情和保护。但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期待这种个体案例普遍化,不能期待每一个流浪儿像拉兹一样幸运。我们必须寄托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应该成为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底线。法律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公正,我们没办法要求法律给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但起码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没有偏见的法律体系,能够避免个体或小群体的偏见,甚至要倾向于弱势群体的法律审判制度。这是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也是我们对当今社会法律制定者、执行者、捍卫者所要求的基本的职业操守。

假如血统论决定人格的最后形成,我想我们还在这上学简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些苦苦打拼的工薪阶层就是一个笑话,我们都没有所谓高贵的血统,这就决定了我们低贱的人格,这就决定了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然而,大家依旧为自己的未来奋斗着,我们也还在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课,这只说明一个问题:道德教育才决定人格的最后形成。

影片《流浪者》开创了印度电影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被称是为印度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宝莱坞电影的里程碑,曾荣获第六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是首部在海外打开知名度的宝莱坞电影。在该片出现之前,印度电影主要顺着逃避现实和歌舞片的方向发展,这部影片通过男主人公拉兹的出生、生存、做贼、爱情、杀人和被捕等命运沉浮,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同时展示出MIN ZHUREN DAO主义思想,充分揭露了血统论的反动。此外,影片还是印度著名的卡普尔电影家族最引以为豪、誉满影坛的不朽杰作,由卡普尔家族第二代传人拉杰•卡普尔于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拉杰卡普尔参考好莱坞电影的技法, 融入印度传统的歌舞和通俗剧, 缔造出宝莱坞电影的特殊风格。 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情节曲折离奇,通过一个复杂的故事昭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社会问题,从开始的人伦亲情悲剧到社会写实,再转成黑色电影和卓别林式喜剧, 中段又变成浪漫到极点的爱情剧,然后又是悲喜交集的恩怨纠葛, 加上不时点缀的动听歌曲和华丽歌舞, 充分发挥宝莱坞电影特有的大杂烩风格。

《流浪者》影片结构完美,手法细致入微。歌曲与画面的配合得惟妙惟肖,拉兹和丽达一段长达九分钟的爱情歌舞梦境,都与剧情和主题水完美的融入在一起。尽管卡普尔借用了不同的电影传统,但影片看来并不俗气。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表现主义的灯光,卓别林式的喜剧表演,好莱坞风格的升降镜头,浪漫照明效果和新写实主义的形象等等。《流浪者》中反复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歌舞场面也令人难忘。影片的主题歌《拉兹之歌》和插曲《丽达之歌》感情真挚朴素,旋律优美流畅,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阿巴拉古”的旋律更是久唱不衰。该片于1955年在中国公映, 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在中国最轰动的时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难经历之后。

 

http://s6/mw690/6afa8227td6161089a0b5&690

 

 

每一次重新看过《流浪者》这个影片,发现此片描写的内容如此深刻,心里触动很多,便按着影片的情节发展用语言重新描述了一遍。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的一种热爱和不离不弃的尊重。在现实人生中又何尝没有固执的观念、心灵的救赎、爱的包容。在我们遇到的每个故事里必定会有一个很光辉的东西,通常是女性扮演了这一角色。因为善良、无私在女性的身体里蕴涵的更多。不管怎样,期待每一个人都可以感悟这份情感,做一个有良知的、慈悲的、善良的人,祝福天下所有的人幸福快乐健康!

 

 

《拉兹之歌》

 我是流浪儿,

命运领着我向前奔。

我是流浪儿,

我不瞒你,

我是流浪儿。

街头大道是我的家,

尘土暑气陪伴着我。

这样的命运我也能活,

没有人疼我也没有人爱,

也没有房屋给我住,

天底下没有我的安身处。

我是流浪儿,

我不瞒你,

我是什么人,

我是流浪儿。

我改变不了我的生活,

哪管一切倒塌崩毁,

我还是轻松愉快地唱着歌。

我胸怀宽广快乐,

天下的事也不发愁。

噢,人间呀,

我到哪里去寻找我的爱情?

我是流浪儿,

命运领着我向前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