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句”匠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词析句例谈

(2013-11-05 16:25:33)
标签:

语文课

教育

分类: 课堂研讨

别“句”匠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词析句例谈

 

        西街学校  赵莉娟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在于品词析句。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关键在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摸索实践出一些常用的品词析句方法。

一、对比中辨析

采用对比的方法,较容易辨析出句子表达的不同意思。教师可以抓住句子中一些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品析句子的方法。

【教学片段】

理解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六年级《跨越百年的美丽》)

师:自由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的数字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三年又九个月”中感受到 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

生:我从“成吨”、“0.1克”这两个词中知道居里夫人要提炼的矿渣非常得多,镭却极少极少。

师:知道成吨有多少吗?——操场那样大! 0.1克镭有多少吗?——它比我们圆珠笔笔尖还小。(课件将这两个数字变红)请把这两个词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喃喃的读词)

生:镭的提炼过程很艰辛,居里夫人从一个操场那样多的沥青矿渣中,只能提炼出圆珠笔笔尖那样小的镭!

生:我觉得这一定要有过人的毅力,不然绝不可能坚持下来。

生:我太佩服居里夫人了,她简直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了科学事业,难怪她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生:居里夫人是凭着她那种锲而不舍,为科学奉献出自己一切的精神去提炼的,所以课文说这0.1克镭“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 ……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把一个句子中的两个词语“一吨”“0.1克”放在整个语境中让学生对比理解,体会,就能感悟、领会到居里夫人的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和对真理锲而不舍的品质!

二、朗读中体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将书本上的文字变成活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可以体会出句子表达的意味。

【教学片段】

理解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体会。

生:我注意到了“挖”字,父亲是用手在挖,从“挖”字我感受到父亲的劳累,挖掘得十分艰苦。

生:从写时间的词语中,我知道父亲挖掘得时间还很长。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要罗列时间?现在让我们试着从朗读中体会体会。请把描写时间的词语,读得语气一个比一个高。

生:我觉到父亲挖得时间漫长。

师:请把描写时间的词语,读得语气一个比一个弱,你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父亲。

生:我仿佛看到父亲满身伤痕可他依旧艰难地挖着。

师:读书重在体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句话不一定只有一种读法,只要能够表达你的内心体验就好。朗读,也是理解文章的最根本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变换不同的语气朗读句子,学生从读的比较之中很容易地体会到作者一一罗列时间的写法,不仅写出挖掘的时间之长,更表现出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

三、表演中理解

不少词句尤其是对动词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直观的演示,形象的表演有助于理解意思。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二年级《雷雨》)

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学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看着图片中的乌云。

师:怎么样是“压”呢?谁给大家表演一下什么是压?

生:就是像这样压下去(生用手轻轻地压一下桌面)。

生:是这样重一点的压下去(生用手重重地压一下桌面)。

生:是重重的压。

生:是这样扑过去(生整个身体扑在了桌面上)。

师:哪个同学表演得最像?

生:扑过去。

师:对呀,乌云这样压下来感觉怎么样?

生:很闷热。

生:透不过气来。

……  ……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教师先创设图片情境,再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压”字,理解了后,学生似乎置身于一大片黑沉沉的乌云之下,闷热、透不过气的感觉马上就有了。

四、换词中品味

“换词”就是引导学生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试一试,品一品,通过换词前后的对比,进而深入品味词句妙处。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六年级《老人与海海鸥》)

师:这的确是一处最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听老师读,找找这段话中描写海鸥动作的哪个字重复出现两次?(扑)

生:是“扑”字。

师:现在,请你把“扑”换成别的字,谁来试一试。

生:可以换成“飞”字……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飞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飞得那样近……

师:“飞”和“扑”哪一个好,好在哪里?

生:“扑”字用得好,感觉很迅猛,有力量。

生:“扑”比“飞”的速度更快,可以感觉到海鸥的心情更急切。

生:“扑”字用在这里更加说明海鸥伤心欲绝的程度深。

师:这一扑,扑得非常急切,那是不忍。这一扑,扑的非常迅猛,那是是难舍。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这一重点句子的品析采用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扑”,通过换词语“飞”,在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中,让学生深切体会海鸥的内心。这里不管是作者把海鸥当成了人,还是此时的海鸥就是有与人一样的情感表现,学生领悟到了,朗读也就到位,同时也体会出作者用词表达之准确。

五、借助生活积累理解

社会生活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从来就不是局限在四十分钟课堂上的。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强大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会使语文教学添光增色、事半功倍。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六年级《老人与海海鸥》)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把海鸥当作人来写?

生:肃立不动。

师:什么时候你会肃立不动?

生:升国旗时面对五星红旗会肃立不动。

生:参加葬礼时面对去世的亲人遗像会肃立不动。

生:扫墓时面对革命英雄纪念碑会肃立不动。

生:向灾区的遇难者哀悼的时候会肃立不动。

师:肃立不动——就是在正式的场合,怀着恭敬、严肃的心情站立。海鸥面对什么肃立不动?

生: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肃立不动。

师:是啊,这原本只有我们人类才有的表现,却发生在这些海鸥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海鸥十分尊敬老人。

生:海鸥十分重情义。

生:老人对海鸥有付出,海鸥也知道感恩图报。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好这些句子,注意停顿可以有效表达内心的敬意。

学生能够很敏锐地捕捉到“肃立不动”这个词,反映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但这个词为什么让我们感动,可能就说不出所以然。这里采用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方法。联系生活体验,学生可以体会到“肃立不动”是我们对眼前事物满怀尊敬的外在表现,再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海鸥与我们人类一样有情感世界,体会到海鸥对老人的敬、对老人的情和对老人的爱。

文章的组词成句的方法学习,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句子的品析如若能匠心独具,掌握的一定的方法,既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