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描述你来猜》课堂实录及反思
(2011-05-18 22:5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习作探究 |
《我来描述你来猜》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作文指导课《我来描述你来猜》
所用班级:北街学校四(2)班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实录整理、反思:西街学校
【教学目标】
1、调动视觉、听觉、心觉等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并将游戏过程完整、具体的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观察活动中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言,体会心理变化,提高观察、表达的能力。
【课堂实录及反思】
课前思维体操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几个脑筋急转弯,怎么样?
生:好!
师:什么球,人们常常说起它,却没有踢过它,拍过它,抛过它?
生:(脱口而出)头!
生:(立刻反驳)应该是地球!
师: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反思:为什么有的学生第一反应是“头”?出现这样的窘况,教师该怎样机智应对?
师:再来一个,什么样的火不会烧东西?
生:家长发火的时候。
师:那应该叫做——
生:发火。
师:准确地说是“怒火”,大家也算猜对啦。
师:最后一个,茉莉花、牡丹花和月季花哪一个最没有力气?
生:(不约而同)茉莉花!
师:为什么?
生:(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美丽”就是“没力”。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
生:(高喊)喜——欢!
师:我也喜欢做游戏,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名字是——
单击课件出现课题,即游戏名称,并板题:我来描述你来猜
反思:通常情况下的公开课,教师会事先将课题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还未进教室就已经知道学习内容,我反其道而行之目的在预留悬念,让学生一开始便对课堂学习充满期待,消除作文课隐隐的畏惧感。
师:你觉得这个游戏该怎么玩?
生1:一个人做动作,一个人猜。
生2:一个人描述成语的意思,另一个来猜猜是什么成语?
生3:描述物体的样子,让人猜猜是什么?
师:太对了,我们可以描述各种各样的东西让大家猜。今天,老师口头描述物品的特征,同学们根据描述猜猜它是什么。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自己的智慧?
生:(信心满满地高喊)有!
反思:师生愉悦的谈话,一下子让孩子们的心向老师靠近,还潜移默化暗示出游戏的规则。开门见山不兜圈子的导入,简洁明了,同时激起学生的游戏热情。因为,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可以唤醒孩子真实的情感,也只有孩子积极地、投入地、全身心参与玩游戏,才能写出真感受。体验是作文之始。
二、活动要求
师:开始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神态,留意大家的不同表现。
(2)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3)细细体会自己的心情变化。
师:谁愿意帮老师将“活动要求”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课堂瞬时小手林立。
师:哇,这么多同学!你来吧。
指名读明确具体要求。
师:真是个热心肠的孩子,读得还这样流畅,老师喜欢你!
师:从这个要求中你知道了什么?或者要我们做什么?
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和神态,留意大家的不同表现。
师:要用什么看?
生:眼睛。
课件出示:看。
师:给别的同学一个机会,后边那位女生。
生:用耳朵去听,要求上说“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课件出示:听。
生:还要想,体会自己的心情变化。
课件出示:想。
师:就是要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请速记30秒活动要求,在下面的游戏中我们将运用它。
反思:把游戏引入课堂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玩的时候开开心心,写的时候愁眉苦脸。这是因为缺少将学生眼前的玩和后面的习作联系起来。为防止学生只关注游戏过程而忽视过程体验,我特意设计“活动要求”,采用指名读——明确具体要求——心里默记的方式,提醒孩子调动各种感官全面、积极参与。
三、幸运考场第一关——热身运动
师:同学们,幸运考场第一关——热身运动,请你参加!睁大眼睛,观察老师的表演哟。
教师从前门走向讲台,站定后挥手向大家问好,生观察。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用几句话表述出来?
无人举手,师再次表演。
师:挑战一下自己,打倒内心的胆小鬼。勇敢的孩子,你来试一试。
生:嗨,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
师:这是老师说的话,他为大家开了个好头。谁能把我的动作也描述进去。
生:老师向我们走来,还向我们挥挥手。
师:你能把看到的用动词表达,非常好!老师希望能再完整、详细些。
生:老师微笑着从前门走进来,站定后向大家挥挥手说:“嗨,大家好!很高兴见到大家。”
师:掌声祝贺!
又一学生口述。
反思:这个热身运动是对“活动要求”的回应与检测,更是为后边游戏顺利进行的有效准备。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把学生从急于猜出谜底拉回到对师生动作、神情及语言观察上来,有效地将活动与目标联系,把学生注意力由参加活动转换到观察上来。
不足之处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加入心理活动,如“上课了,我暗暗想,老师心情不错,有什么好事呢?”
师:四(2)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很快就学会了看,学会了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老师祝贺大家!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让我们进入幸运考场第二关,喊出它的名字——
师单击课件,生齐声喊出“我来描述你来猜”。
四、幸运考场第二关——我来描述你来猜
师:请大家再次把目光集中在老师身上。
师弯腰从电脑柜里拿出一个圆形花篮,左手高举至头顶,告诉学生内装东西。生观察教师动作,口述所见所闻。
师:请把刚才看到的同桌互相说说,注意用上动词。
生:老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个小花篮。
师:一句话就表述出过程,如果能加上动词会更好,谁来试一试?
生:老师蹲下身子,从电脑柜下拿出一个漂亮的小花篮,高高地举在空中,神秘地说里边装着东西。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师:给他掌声!
师生梳理动词并板书:蹲、拿、举、说
反思:提炼动词,训练学生准确用词表达。
师:请大胆的猜一猜,这里边会装着什么东西呢?同学们可以摇一摇、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你们觉得会是什么?(两组分别猜想)
生猜测结果:小皮球、水果、小塑料包、跳跳球等。
反思:如何让师生有效互动?备课时,我设计了深入孩子中间,让孩子亲自动手摸、摇、听等猜测物品,吊足胃口,激发好奇心。这一目的是达到了,但是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让他们说说猜测的理由呢?孩子匪夷所思的内心活动才是最真实的情感,是最能体现“文中有‘我’”的写作原则的。
评课时,老师们讲到,这节课的三个学习要求——看、听、想,课堂实际有效达成的是前两个,“想”的要求未达成。我赞同并反思,直接原因应该是教师缺乏引导造成,并非学生内心不热烈,不斗争,不揣测,而是教师的疏忽遗漏了最珍贵的资源。要吸取教训,教师既要从宏观上调控、把握课堂,更要注重细节的落实、收效。
同时,从课堂的实效看,“摇摸听”的猜想环节如果能和后面的“第一猜”环节有机融合,成效丝毫不减,效率却大大提高,尤其是避免重复节约出宝贵的几分钟时间。
师:究竟是什么神奇宝贝呢?请听描述——
师:这是一种水果,特别惹人喜爱。请你猜猜它是什么?
生激情猜测,师相机板书,用神态、动作、语言对所猜结果表态。
板书:1、苹果、橙子、香蕉、火龙果、甜瓜、芒果、杨桃、石榴、大枣、山楂、草莓、桃子、西瓜、樱桃……
反思:第一猜,学生激情高涨,极尽所能地将自己知道的水果“报”出,甚至还有《西游记》中的“人参果”,这和四年级的孩子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是相符的。当然,还有的学生猜核桃、西红柿,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对照描述“这是一种水果”。这种提醒,再次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在对教师语言等的关注上。
师:同学们知道的水果真多,可惜,可惜呀,这里边只有一种,会是什么呢?请再听描述——
师:这种水果高高挂在枝头,黄澄澄的,像一个个漂亮的小娃娃的脸。
生猜测师依次板书:2、鸭梨、桔子、柿子、橙子、苹果、柚子
反思:第二猜,孩子们很聪明地意识到描述的重要。随着教师一字一句的描述,很多地上结的,其它颜色的水果“投降”,大家把目标锁定在仅有的几种水果上。
师:这里只有一种水果,到底会是什么呢?再听描述。
师:这种水果特别有趣,它成熟后剥开皮,会露出一弯弯小月牙儿。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喊)桔子。
(整理实录时,才听到一个学生兴奋地尖叫“猜对啦——”)
反思:第三猜,终于恍然大悟。教师的三次描述,由粗到细。学生的三次猜测,由多到少,层层递进,也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
板书:3、桔子
师:谁愿意上来为大家揭开谜底?
生争先恐后举手,指名上台。
师:太棒了,你们都是智慧小明星,为我们的成功鼓掌喝彩!下面,让我们来回忆猜测过程,首先把为我们揭开谜底同学的动作补充完整。
回忆猜测过程师板书:解、掀、取、捧
师:再来回忆同学们第一猜、第二猜、第三猜的不同表现。
相机板书:争先恐后
反思:习作课堂上的游戏只不过是一种媒介、载体、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表达情感。所以,“回放”“定格”游戏,引导孩子把亲历游戏的个性化情感体验,借助语言自然流泻。这不仅仅是让孩子梳理游戏的真实心理,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更是为接下去的习作做铺垫,化解习作的难点,让学生明白作文并不难,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心里话。
师:请把猜水果的过程描写出来,,写出师生的不同表现,可以借助板书。
学生五分钟片段描写,师巡视指导。然后,师生评议,重点在表达方法。
生:老师蹲下身子从电脑柜里拿出一个精致的小花篮,说:“这是一种水果,特别惹人喜爱。请你猜猜它是什么?”我们七嘴八舌地说苹果、鸭梨、香蕉、桃子,等等。老师又说:“这种水果高高挂在枝头,黄澄澄的,像一个个漂亮的小娃娃的脸。”我们冥思苦想,猜测的范围缩小了,有的说是鸭梨、桔子,还有的说是橙子、苹果等。老师还说:“这种水果特别有趣,它成熟后剥开皮,会露出一弯弯小月牙儿。”我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桔子!”老师请一位同学揭开谜底。他走上前,先揭开红飘带,又轻轻掀开上面那层漂亮的包装纸,最后从篮子中取出一个又大又圆又黄的桔子碰在手心。我们都高兴地笑了。
师:一个勇敢的同学,如此短的时间就把猜水果的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很厉害!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这里边值得大家学习的有几点,第一,他将老师的话引用进去,作文就是要让人物开“口”说话,不能当“哑巴”。第二,过程描述有条理,完整、动词选用准确。当然,作文完成后要反复修改,谁能给他提点建议呢?
生:要把老师、同学的表情加到“说”的前边会更好。
师:老师开始的表情是——
生:神秘莫测的。
师:后来为大家的成功猜测——
生:笑容满面。
师:对!把这些修饰性的描写神态的词义加进去,桔子会更生动。
生片段交流二,较前一片段交流生动、丰富些。
师:从两位同学的片段描写中,作文丰富起来。
反思:这是课堂的重点。时间上看,学生写片断5分钟,第一位学生读片断1分47秒,师生评议3分钟,共约10分钟。再请一位学生读、简评……用时较长,虽然学生“写过程”完整,但不够丰满,怎样解决?
如若重构,可以分三组同学,分别选择印象最深的“一猜”细致描写,孩子们就有充分的时间把一小段话写具体,写形象。
师:既然是作文,就得有题目吧。让我们一起进入幸运考场第三关——请你拟题。
五、幸运考场第三关——请你拟题
师:本次习作,你准备起什么题目呢?静心思考一下。
生:《一次有趣的作文课》。
生:《一次与众不同作文课》。
生:《我来描述你来猜》。
生:《作文其实没有那么难》。
(这个题目很与拒绝的味道)
生:《神秘的水果》。
生:《作文游戏课》。
……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老师也拟了一些题目,哪一个最吸引你,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
1、《猜水果》
2、《猜猜“我”是谁》
3、《橘子做“客”》
4、《一节有趣的课》
5、《这节课,我忘不了》
6、《我来描述你来猜》
7、《神奇宝贝》
8、《桔子“嘉宾”》
9、《神秘的水果》
10、《桔子之谜》
11、《桔子》
生:我最喜欢的是《桔子做“客”》,因为我一看题目就想看,桔子怎么会做“客”呢?有一脑子的疑问。
师:噢,《桔子做“客”》充满疑问,有阅读期待,而且“客”与“课”同音,桔子也能请到课堂上。真棒!
生:我觉得《桔子“嘉宾”》把桔子当作很尊敬的嘉宾,这是拟人手法。
师:真会发现!说得更好!
生:我觉得《猜猜“我”是谁》这个题目最能引起我的思考,因为这个“我”为什么加上引号呢?非常值得去看一下。
生:我喜欢《神奇宝贝》,因为把原本普通的桔子写成宝贝,很稀奇,很想看。
……
师:左竖排的题目……,以“主要内容”为题,也就是说可以主要内容命题。右竖排的题目……,以桔子为题,桔子是本次作文的线索,作文也可以什么命题——
生:线索。
师:我们还可以采用拟人手法,如《桔子“嘉宾”》,把题目形象化;也可采用谐音,如《桔子做“客”》,我们的题目就会亮起来,让人充满阅读期待。但是有一些题目就很一般,比如以内容为题一组题目中的《猜水果》,以线索为题一组题目中的《桔子》等,就显得很平常。题好一半文,所以同学们要学会给自己的作文拟上一个响亮的题目。好不好?
生:好!
师:谢谢四(2)班的同学,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反思:命题的环节,其实就是多种思路的碰撞和启发。不同题目的呈现,给了学生更多的习作启发,拓宽思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先让学生自由自由命题,再出示教师拟定的题目,在比较、品味中感悟题目的优劣,学习拟题。这个环节费了不少脑细胞,感觉很成功。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