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人:农民种粮一亩地能收多少钱
(2013-06-12 07:23:21)
标签:
山东阳信种粮皖南摆渡叟湖杂谈 |
分类: 中国时评 |
叟湖按:
“有账不怕算”,张克纪掰着指头一算,今年每亩小麦成本共计435元,每斤小麦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是1.12元,种业公司再加价10%,1000斤就是1220元钱,每亩加上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不计人力成本,一亩毛收入898.74元,比去年增长100多元。(2013-06-09 人民日报)
6月3日,记者到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河南省封丘县麦收现场实地采访,潘店乡断堤村的“老把式”张克纪大声告诉记者说,“今年麦季,整体上还算风调雨顺,又是一个丰收年!”张克纪的15亩地为郑州一家种业公司繁育良种,近年来,亩产稳定在千斤上下。“今年的产量还没出来,但应该也差不离。”
实际上,在一年两熟的豫北地区,政府和农户都普遍接受一个简单的算账方法:“算上人工成本,麦季顾住本儿,秋季是净落的”。粮农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秋季玉米产值,这几年一般一千一二百元。“跟外出打工比,种粮是微利。”张克纪说,村中多数壮劳力外出打工,一亩地一年利润还不及打工一个月收入,所以村里打理农田的多数是妇女和老人,土地收入一般只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
而种粮大户呢?隆宫乡荆西村50岁的的韩培军,跑了20年运输,积攒了些家底。2005年花18万元承包了村里的河滩荒地,期限15年。填坑补洼,苦干两年,整理出了230亩粮田,水电路配套,购买农机,总共投入40万元。沙地产量不及滩外耕地,韩培军的小麦今年亩产预计只有800多斤,刨除成本,麦季有近10万元收入,加上秋季玉米,今年纯收入预计能超25万元。只是他承包的230亩荒地,不在国家耕地面积统计之列,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都没有享受。
如果是合作社,规模效益能使每亩节本增收300元,但部分农民不太愿意流转土地。封丘县农业局局长王振洪说,从散户、大户、合作社的账本可以看出,规模种粮的效益实实在在。
而在笔者老家,与豫北地区不同的是,不算人工钱(农民的工夫不打钱),麦季能顾本,玉米是净赚。粮农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就是秋季玉米产值,也就是一千元左右。这还得说得益于近年来小麦直补和小麦价格的提高。2013年,山东的小麦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125元,较上年增加5元,较2004年时的平均每亩13元增长了8倍多。5月11日山东滨州市面粉厂小麦过筛收购价格是1.32元/斤,全省小麦价格在2600元/吨左右(略高于国家每斤1.12元的最低收购价)。
一亩麦子从播种到收割足有七个多月时间,玉米也要3个月时间,而这十个月却只能收入1000元,还不包括乡亲们付出的劳动力成本,你相信吗?你可以不相信,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当前,乡亲们人均土地1.46亩,如果全种小麦、玉米,一年也只能收入1500元左右。乡亲们要供孩子上学,还有日常生活的零碎开销、礼尚往来,孩子大了要结婚,盖新房,那个不是沉重的负担?没办法,只好去打工或者做点小买卖维持生存。不算不知道,一算就明了;农民苦不苦,还要再说吗?!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 邱海昌
来源:http://qhchang.blogchina.com/1560536.html
附:莫让粮田成荒田(作者:摆渡叟湖)
今天,请问还有谁关注粮食生产?
就在今天,叟湖目睹一宗粮食交易。
皖南广德一农户,去年秋收每担稻谷135元没舍得卖,储藏到今天因为需要用钱125元每担也只好卖了。
春耕在即,粮贱伤农,居然伤到如此地步,请问有关部门到底在关注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今天的皖南粮食生产的现状:
因为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粮田纷纷被种上了树。
在退耕还林的缝隙,散布的是零零星星的粮田。
从这样的布局来看,种粮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了,一是加重了鸟害,二是增加了灌溉难度。
因为被种上树的良田一个劲要排水,而种粮的水田常年需要保水,这是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我们再来看看种粮的各项成本,以下是一亩粮田的成本分析:
代耕,160;
稻种,100;
基肥,150;
追肥,100;
除草剂,40;
农药,120;
机收,90;
务工,200。
以上累计960元了,其中还不包括各样农具的维修费、提水灌溉的电费等等。
而务工费200元则是最低价,因为农户一亩粮田的投工至少需要3个工日。
那么,农户每种一亩田粮食的毛收入只有300元不到了,翻晒稻谷的务工白忙了。
一方面是种粮的成本不断攀升,比如杂交稻种目前的价格每斤卖到50元,而石油价格的暴涨直接影响到代耕费用化肥价格以及机收费用。
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把农民手里的粮食打压到无法脱手。
粮贱伤农,国家如果仅仅从宏观调控来考量粮食生产,那么有必要降低粮田成本;如果粮田成本居高难调,那么就请加大对纯种粮田的直接补助。
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是粮田面积每年都在大幅锐减。
而一旦我国粮食告急,那么,在今天的地球上,无论是谁,都救不了我们。
因为我们是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莫让粮田成荒田,这无疑应该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的基本国策之一。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f873380102e9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