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欣然:新编草船借箭【成也三重门败也三重门】
(2012-12-29 11:03:50)
标签:
倒韩先锋打假勇士方舟子摆渡叟湖教育 |
分类: 倒韩文汇 |
赤壁之战成就了一个神话,尽管这个战争真实发生过,至今赤壁地理位置还是个悬案。三国争霸已经从历史走进了民俗,不再是一个严肃的考古命题,反倒成了大众寄托梦想的一个载体。
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几个神级人物,他们超然于历史,他们的不朽与历史真实已经不是一个层级,反倒与神话相去不远。但这个并不妨碍我们解读历史,反倒从传说中使这些人物更鲜活。
反过来说,历史上的三国人物。我们质疑他也就在史料层面,是一个平面的解读,接近两千年的时空,阻碍了我们想立体解读那些人内心的机会。方寒大战则不同,他们都是活在当下,这个谜团不难揭开。
草船借箭这个没发生在赤壁大战里的传说,因为罗贯中的缘故,老百姓相信它曾经发生过。不然诸葛亮的智慧光辉,将减去几分神采。
尽管‘草船借箭’只是个传说,之所以老百姓深信不疑,原因在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已经成了人们梦想的依托。它存不存在已经不是问题,反倒是人们相不相信成了问题的关键,历史与梦想也就在这个地方交织,很多答案追溯源头,成了无趣的书房游戏。
虽然历史上没发生过诸葛亮版的‘草船借箭’,但他的合理性,使很多类似事件在不断的重演。
2012年的春天,现代版的‘草船借箭’大幕拉开。
我们让时间倒流回去,假如《三虫门》所谓的手稿没有出版,这些文字考据的东西还会这样缤纷多彩吗?后来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笔误还能让许多人猛然醒悟吗?我大胆的做个假设,没有三虫门所谓手稿的出版,极可能质疑还是个僵局。
无疑,在这样论战里,韩方阵营最大的败笔,就是出版所谓的《三虫门》手稿。这本手稿唯一证明一点,笔迹是韩二的。剩下的几乎成了贯穿质疑派所有证据链条的一个索引,只要你细心一点,那些非常明显的痕迹都没法解释。这也是那些死挺者没法绕过一道坎,你真的能说服自己,那些痕迹都是应该合理存在的吗?
草船借箭之所以能让人信服它发生过,就因为它合乎情理。大雾封江,敌人来袭。没人会认为应该出击。用当时最有效的远程武器‘弓箭’无疑是明智的。尽管这个故事是虚构,但合乎情理,还能被人反复操作。据《新唐书.张巡传》
无疑,韩二开始迎战方舟子的质疑时,是失分很多的,但还没陷入被动的局面,那时他的支持者甚众,按当时算平分秋色也不为过。一直到《光明与磊落》的出版,韩二的溃败才一泄千里,怎么修补都不能挽回颓势。让更多人重新审视这个天才,是不是名副其实。
也让挺韩派自己把天才的标签一把扯下,而不是质疑派按着头指认。
把韩二从天才的云端,踢下来恰恰是他自己。假如三虫门手稿不出版,质疑最多在文字过于老练非一个未经世事,读书不多这个论点上展开。更可能沦为一场没有结果的糊涂账,谁也说服不了谁。
恰恰是手稿,提供了更为原始的依据。
以方舟子为首的质疑派大军,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奇袭浑水城下。
韩二在军师兼押粮官的怂恿下,一顿乱箭射向一团团黑影。
这些扔出来的箭矢,在质疑派的改良下变成了致命武器。再把它打回浑水城,已经变身成核武器。
现代版的草船借箭不能说不是一个经典,面对方舟子的质疑,韩二阵营应对可以说是极端失败的。我们回放对蒋天才的质疑,她就一招不回应,把这个质疑停留在怀疑的层面,没有进一步发酵。
我们试想,韩二开始就不回应,结果会怎样?他不出版那个《光明与磊落》结局会如何?
世事难料,他不应该做的都做了。该隐瞒的都给曝光了,剩下的结局如何,可想而知。
在质疑韩二一周年之际,偶然想起《三国演义》。质疑派逼迫韩二阵营出版手稿,像极了草船借箭。这些借来的武器,恰好点了韩二的死穴。
我们有理由相信,韩二阵营从出版手稿那天起,已经注定悲剧。
更有理由相信,天理昭彰报应不爽。我们民族的信仰还在,世上还有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