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道浇漓:韩寒拿民国作家给自己贴金 无耻之极

(2012-12-05 19:03:16)
标签:

倒韩先锋

方舟子

摆渡叟湖

教育

分类: 倒韩文汇

韩寒在读书问题上一屁三谎。不读语文书,不读教科书,“无书不看,唯中外名著不读”。理由是“文笔拖沓,太强调思想性,而且有的翻译得半生不熟”。此等歪理根本不成立,不读书、读不懂书倒是事实。但转身,韩寒又自诩喜欢读民国作家的书,常挂在嘴边饶舌的总是钱钟书、梁实秋、 胡适、鲁迅、林语堂几个人,几成口头痰,很少提到其他作家。一个草包总拿民国大家说事,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只有骗子才无羞耻感。这边说着民国名人文化,那边又说着“少儿文艺”,两者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岂不是在亵渎糟介民国文化大家。倘若这帮名人地下有知,恨不能跃起劈头掌掴韩寒。

“编篇”之误、“仁但”之别,欺天之证。

民国大家的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与思想于今相去甚远,有的被淡忘,有的在发扬。白话文以后,他们的作品既有欧化句式,也有很多文白相杂的痕迹,隽永与艰涩并存。那一代文化人笃志求真在各种主义之间探索追求救国之路,不失独立人格,流离沧桑练就傲世风骨,其鞭挞社会之犀利幽默的笔触,于今影响犹在,继之者鲜矣。韩寒大概见过父亲订的杂文报,或在课堂上略知鲁迅梁实秋笔战的故事,就把自己打扮成民国文化的仰慕追随者。

切!既然彻夜苦读钱锺书《管锥编》怎么抄成管锥“篇”,曹聚仁怎么也不能抄成曹聚“但”,“编篇”之误,“仁但”之别,除了自证抄书的谎言,其他的“解释”不是在欺天吗!

顽劣的秉性 不具学习潜质

像韩寒这样看似聪明,实则秉性顽劣,厌学贪玩,荒废学业的孩子不在少数,导致的结果就是弃学打工为生,这也是韩仁均的心病。如果没有新概念作弊事件,韩寒也许不是赛车冠军,而是金山多了一个摩的司机或拉黄鱼车的,这绝非笑话。韩寒早熟喜欢追逐女孩,上课心猿意马,琢磨着怎么爬管子,功课多门不及格,无论怎么也推论不出他有欲望和定力去读这些语言艰涩的书。

韩寒称初中以前就读了500本以上的书,也承认“大部分是少年文艺”(只能看少儿作品),如果较真的话,500本也是骗人的。期刊一年双月刊6期、月刊12期,半月刊24期。小学6年,按月刊算计12X6=72期,即便看五种也只有350本,信口胡说500本,数学真的好差。到了初中说喜欢钱锺书的《围城》,他爸添油加醋说一本《围城》都让他“翻烂了”;“到了高中就彻夜苦读管锥编、啃着面包读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请注意,韩寒和韩仁均并没有提到喜欢民国什么作家,读过什么作品。不知什么时候起,钱钟书、梁实秋 、胡适、鲁迅、林语堂......成了他的口头“痰”,后来加了陈寅恪,张爱玲,诗人就是徐志摩一个。

韩寒上至尚书、左传、二十四史,下至民国作家,装逼唬人倒是有效。有些记者面对韩寒自矮三分,虽心有疑窦,自己无学,何敢深究。试问,如果有这等读书癖好,语文怎么会不及格,作文200字怎么就写不出?随便划拉一篇,还不把老师惊着了!这么好的文学苗子邱剑云怎么就没发现,把人列入文学社编外(韩仁均与邱剑云相识托请之故)。至于说,“算算能到60分就不做了”,麻辣隔壁,谁信谁是傻蛋!

教科书的民国文化 被韩寒放大贴金

网上有人(韩家人)列出三重门知识来源,认为大都是初高中知识为其开脱。不能否定韩寒初高中从教科书里接触过少许民国作品,但接触作品与喜好是两回事。韩寒对梁实秋鲁迅的全部认识的确来自教科书。梁实秋是从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得知,林语堂是从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有所了解。这些都是教科书的知识。可以断言韩寒一本鲁迅杂文集都没读过,所以才闹出鲁迅是新中国文学四大天王的笑话。

一个人如果不对民国思想文化史有兴趣,一般不会过度关注民国作家。但是学中文专业的则是必修课。民国著名作家很多,政治家咱不说,仅文学大家何止钱锺书、梁实秋、鲁迅、胡适、林语堂,还有冰心、巴金、曹禺、曹聚仁、丰子恺、老舍、沈从文、徐志摩、郁达夫、周作人、张恨水、张爱玲、郑逸梅、朱自清.......,这些大师的作品不敢说每一部都是精品,但在没有电视互联网的年代,就是上几代人的文化大餐,每每朝吮甘露夜饮醇香。一般说,喜欢个作家,其代表作传世之作是不会不读的。鲁迅的杂文;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胡适《胡适文存》《胡适自传》《尝试集》;林语堂的散文《人生的盛宴》、《吾国与吾民》、《剪拂集》。陈寅恪以学术著称,孤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为政治左右,“既不跨海入台,亦不过岭南一步”,命运多舛,凄怆离世的杯具不可不知。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来自大量的阅读与积累,文科的特点就是读书,别无捷径,不能公式推导。厚积薄发是文字和语言表达的基础,腹内草莽,不可能出口成章,也不能流诸笔端。所以韩寒书中没有多少民国文化,说明代笔者这方面也是欠缺的。

检索证明 韩寒读民国作品是谎言

为了批韩,我们通读检索韩寒三重门包括历年博文,数据显示,民国作家仅是提到钱钟书、梁实秋、胡适、鲁迅名字而已,找不到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这些作家的作品、轶事和思想,反倒发现大量我们并不熟悉的中外文学评论、美学、哲学的引文和基本观点,这种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总让人想到背后的第三只手。直觉告诉我,韩寒基本没有读过民国大家作品,至多看过课外参考或作家简介罢了。没读过几本书的韩寒,猪鼻子插葱装象吓人,与陈丹青一唱一和,顺杆子上树,抑郁贬损文学大师老舍、冰心、巴金、矛盾,口出狂言不知天高地厚就不觉得羞耻!

韩寒到底读过民国大家什么书,下面这个统计,可见一斑:

《三重门》

提到钱钟书1次,不涉及作品,没有引文。

提到梁实秋1次,不涉及作品,没有引文。

提到鲁迅9次,不涉及作品,也没有引文。

提到儒家、儒教各1次,不涉及作品,没有引文。

提到胡适1次,不涉及作品,没有引文。

林语堂为0次,陈寅恪为0次

三重门后记《穿着棉袄洗澡》提到鲁迅、梁实秋、余光中、徐中玉2次,没有引用作品。有一句鲁迅引文:“这世上就是有些动物,好像自己中了中庸之道,凡是跟自己观点有出入的都是偏激”。仅此一句,也许还是他人润色代笔。

这就是韩寒自诩喜欢读民国大家作品的全部。(截图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fd2be401014e9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