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文集《这一代人》英译版的出版而造势,韩寒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猜测是该报的中文版吧,因照例是未曾开口先道乏,于前言部分充满溢美之赞辞,然而,如你有足够的耐心依稀可见溢美深处似乎“不经意”的困惑,其极为奇妙地给韩寒的小说赋义为:“非常受欢迎的充满焦虑感的小说……”
所谓言为心声,韩寒自十三年前一场扑朔迷离的“补赛”后,便声名鹊起,此后更是誉满天下,被奉为“偶像”、“天才”等等让人不禁咂舌艳羡的荣耀,未届而立即得意如此又夫复何求?在如此踌躇满志的情境下,为何会有“充满焦虑感”的心声呢?又如何能在不知愁滋味的岁月中,迸发出为赋新辞强说愁的“灵感”来?
我想,记者的困惑大约也是稍具文学常识之人的共同困惑。
这样的困惑仅仅只是个开端,随即韩寒说:对于作品在英文世界的反响是“没有什么大的期望”,因为作品“一旦用母语完成……所有的担忧和期盼都是虚妄”。
言不由衷是符合“天才”一贯装无所谓的个性,随之自食其言更是“天才”固有的风格,话音未落,韩寒立即表达出“况且我的文章不以故事取胜,……所以会很难翻译”的担忧。
天才的担忧不无道理,于我亦心有戚戚焉,向以卖弄国骂谐音而著称于世的署名作品,如何在英译中保持“原汁原味”,应是让人抓狂的大问题。想必即使英语水准达到四十级起,估计在抖机灵的“天才语式”面前,也是一筹莫展吧。
当然,韩寒总有让人不困惑的地方,比如但凡涉及到写作细节有关的问题时,就毫无例外地王顾左右而言他,而且还屡试不爽。
问:……你一直是一个知名的公众人物。这使你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韩寒:………………,问:作为……公众人物,随之而来的责任和风险令你疲惫吗?韩寒:“会,……也会疲惫”。问:对此你是如何应对的?韩寒:“当你越做越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阴谋论和动机论。所以我会多写小说和多比赛来调节,就像吃多了咸的就想吃甜的”。
回避关于写作细节我并不困惑,困惑的是他竟能克制到没说“问你的语文老师比较合适”或“我忘了”。可能是提问者是代表了英文世界里的“善意”罢,但是“有人想搞臭我”这类抱怨倒是题中应有之义,否则,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英文世界里,又整出个方舟子却便如何是好?
不过,天才终究还是要给世界“挖个坑”,纵使不问,“天才”也得要借题发挥,因预设下反击“构陷”的伏笔,总是利大于弊的。
于是韩寒说:“就算我的书,也是一样。它是局部的,不是世界的。要输出强大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只要三个字就行了,那就是“少管些””。
因为是坑,所以必须细读,否则极难理解“是局部的,不是世界的”这类奇怪至极的“天才”逻辑。而且整个句式充满了“警告”的气焰,让我不得不回头再看一遍是什么样问题刺激了“天才”,结果其大意是:海外有越来越多讨论中国增长的“软实力”及对海外文化影响力,你的书出版乃恰逢其会,你希望你的书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天才”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反击“构陷”,于是毫不犹豫地答:“没什么作用”。因为:“砸钱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或者以为用几十亿就能让中国现代的文化艺术产品输出到国外去,这是不可能的”。这简直是答非所问,难道影响力就是“砸钱输出文化”?可“天才”不管逻辑是否合理,接着便是“局部的、世界的”怪论。
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在警告海外文化,中国正在向外输出文化,而且是砸钱搞输出,但是这不包括我–“天才”本人(所以我的书不是世界的)。如简明扼要地总结,那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增长是砸钱弄出的假货,唯有“天才”才是真实可信的。所以,以后但凡有质疑声,必然是“构陷”无疑。
当然韩寒并非总是抱怨而没有希望的,他希望英文世界能了解且同情一个“意见领袖”的艰辛与焦虑,韩寒说:“我只希望我可以自由地写作和说话,不用考虑得罪官方或者权贵,回答西方媒体问题的时候不用担心有不好的结果”。
不知“天才”在背诵这一大段时是否脸红?这一十三年来,韩寒除了“得罪”草根并狂嚣要“杀戮民众”外,还“得罪”过哪位权贵、何处官方?难道是因被“推举”上海市长而得罪了上海官方?抑惑是因“未来总统”未接见奥巴马而得罪了美国权贵?
排除以上的可能,我终于明白韩寒希望“自由写作和说话”的潜台词就是:凡是署名韩寒的作品,你不可质疑有代笔;凡是我说的话,你不可质疑有虚假;否则,我便有了“回答西方媒体时不用担心有不好的结果”的权利。这样充满威胁的“希望”现实吗?可以明确地说,韩寒的“希望”毋宁称之为“绝望”,不论你怎样的抱怨或威胁,结果是注定的,因为天心即我民心。
来源:http://www.daohan.org/html/20120909/2306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