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及时熄灭孩子的嫉妒之火

(2011-12-07 12:18:00)
标签:

嫉妒心理

儿童

和谐

邪火

扑灭

家长

学校

教育

摆渡叟湖

分类: 教育话题

本来他和她一道可以考上大学的,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上了大学就是包分配的公务员。然而,在高一那学期,因为嫉妒心作怪,他转学了,最后学习成绩下滑,没有考上大学,走上了务农之路。

那个学期开学不久,教语文的班主任秦老师布置了一篇“记叙体裁”的作文,一位与他平时很要好的女同学作文写得好,秦老师上课就要唠叨几遍,怎么怎么好,如何如何棒。那时,他是班级语文课代表,班主任每唠叨一次,他的心里就好像被刀割一般难受,认为自己简直丢尽了面子,到后来居然产生了对那位女同学强烈的嫉妒心,甚至发展到不能再同处一个教室了。那个时候流行转校,于是他就转学到另外一个地方就读了。

后来,他原来所在的那个班级百分之八十考上了各类大学,而据班主任分析,如果他不转学的话,至少是前十名录取生。可是,他深知一切都晚了,他吃亏就吃亏在“嫉妒心”害惨了他。

以上这个“他”就是三十多年前的叟湖自己,这个阴影一直尾随着我,成了我难以挥去的终身之痛。

嫉妒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它会破坏人际关系,伤害同学之间的友好感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性情绪的发泄而酿成悲剧。因此,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摆脱嫉妒的纠缠,培养孩子宽阔的胸怀。心理学认为嫉妒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嫉妒首先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嫉妒别人自己心里就会产生痛苦。

上述案例中的“他”如果不是非常注重自己的面子从而对超越自己的同学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引起了“转校”的后果发生,他完全有可能与大多数同学一起跨入大学的校门,他的命运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一般来说嫉妒这一现象,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而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孩子有嫉妒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严重者会终身留下遗憾。

心理学认为,嫉妒无所不在,从古到今,不知嫉妒毁灭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能人。《三国演义》里面的周瑜被诸葛孔明活活气死,就是因为周瑜气量狭小嫉妒心强,最后作茧自缚。《水浒传》中的林冲被发配苍州路中,来到小旋风柴进的庄上,柴进要求林冲与洪教头比武,因为二人都是禁军教头。而洪教头一见林冲,便有一股无名之火升起心头,这股火就是可以熊熊燃烧的嫉妒之火。因此,嫉妒是一种无名的邪火,它能毁灭一个人的大好前程。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把孩子产生的嫉妒之火在萌芽中扑灭。只有消除了嫉妒心理,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此专家建议:

------让孩子懂得差异是世界的法则

家长要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所以当孩子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优秀的时候,就要给予赞美,而不是嫉妒人家比自己好。试想一下,你自己也有比别人优秀的地方,那是别人无法与你比的。如果想超过别人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从心里一直恨别人比自己强。当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不要过高地看自己的优点,也不要过低看自己的不足之处。告诉孩子应该允许别人比自己出色,要想自己也同样出色,就要努力奋斗。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贬低孩子嫉妒的同学,这样反而会使孩子过多地注意别人的短处而放弃努力。孩子明白了人存在差异的道理后,心中的嫉妒也会消除。

------让孩子懂得友好的竞争

现在的孩子由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溺爱,从小就养成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性格特点。在考虑问题上凡事都是从自我出发,眼界狭小,虚荣心强。如果身边的同学一旦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以及不公正的待遇,并想找个机会发泄一通。孩子不能采取友好的态度,而是互相瞧不起。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不能促进彼此发展,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更加沉重的负担。针对这样的现实,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孩子们,开展竞争要采取友好的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友谊共同进步的目的。懂得了友好竞争,孩子的嫉妒心理也会逐渐消失。

------让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从心理学上分析产生嫉妒的原因当然不是一种,其中有一种原因就是孩子的精神生活不丰富,这时孩子往往会把时间用到嫉妒别人上,如果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紧张,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嫉妒别人。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多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让孩子多读书,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嫉妒没有好处,还会伤害自己,同时对同学也造成伤害,这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