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禅意机锋

(2022-03-19 21:41:38)
分类: 超尘实录之征程


禅是修为的核心部分,尤其在佛门之中禅的作用更是无法替代。在一次交流中,大家通过讨论认定,禅是佛法核心,有禅则有佛,无禅则无佛。在佛教的禅而言有两种,就是佛心禅和佛教禅。佛心禅既是祖师禅,佛教禅就是如来禅,下面我们就称之为祖师禅和如来禅。

自从释迦牟尼佛开启古往今来无有之大智慧,就有了无上佛法。以后就有了佛教,也有了佛教的僧侣生活,以及十二部经流传后人。在这里,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有佛教了那么教主是谁呢?对于最开始的教主,所有学佛的人都没有异议,都认同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后呢?佛教徒们开始不提教主,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要提高他们自己的地位,恐怕受到压制。不言而喻,这些人学的是方便法门,不是教主所持行的佛法。

作为佛教徒,可以忽略教主的存在和传承。但是,真正的修为人不可以忽略,因为教主所持行的佛法是修为人应该学习、研习的佛法,也就是祖师禅。从释迦牟尼佛开始,拈花一笑把衣钵传给了大迦叶尊者,也开始了祖师禅的传承。在这方面有文字记载是一传摩诃迦叶祖师;二传阿难陀祖师;三传商那和修祖师;四传优婆鞠多祖师;五传提多迦祖师;六传弥遮迦祖师;七传婆须蜜祖师;八传佛陀难提祖师;九传伏驮蜜多祖师;十传波栗湿缚祖师;十一传富那夜奢祖师;十二传马鸣大士祖师;十三传迦毗摩罗祖师;十四传龙树大士祖师;十五传迦那提婆祖师;十六传罗侯罗多祖师;十七传僧迦难提祖师;十八迦耶舍多祖师;十九传鸠摩罗多祖师;二十传奢夜多祖师;二十一传婆修盘头祖师;二十二传摩孥罗祖师;二十三传鹤勒那祖师;二十四传狮子尊者祖师;二十五传婆舍斯多祖师;二十六传不如蜜多祖师;二十七传般若多罗祖师;二十八传菩提达摩祖师。至此,就是佛教在西方的二十八代祖师,主传佛教的核心教义。从达摩祖师开始,在中国传承,形成了佛学史上威名赫赫的中华六祖。

中华六祖是从菩提达摩开始的,达摩的禅法,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师,自达摩二传给慧可祖师,三传给僧璨祖师,四传就是道信祖师,五传是弘忍祖师,六传慧能祖师是每个学佛者都知晓的。这样衣钵相传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到六传慧能祖师的时候,佛教面临了一个特殊的时期,祖师衣钵不再后传。但是,佛法的最上乘心法仍然传播。它的形式就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一超直入的。这种最上乘的禅法,在慧能祖师以前是在历代祖师手中传承;在慧能祖师以后仍然是在宗派祖师手中传承,我们称之为祖师禅。

正因为祖师禅的缘故,在学修的人群中,进行禅意的交流和当下机锋的考证也是经常有的。

傅生,是一个居士,据说有三个佛门法师亲自传授,个人修为也很了不起。不知听说了什么,居然杀上门来。

“这是什么地方?”傅生一脸正容,趋于平静。眼神锐利,带有挑衅。

“来染土地。”我回答。

“可容得下种子一粒?”他问。

“能待万有。”我回答。

“真的挑出一颗呢?”他问。

“高温煮熟。”我回答。

“撑破你的锅。”他说。

“湿过也要霉烂。”我说着作势,送他出去,他也不回头的走了。

这个傅生自视极高,故而四处挑衅。到我这里就说不是有道之地,语带批评和讥讽。我告诉他我这里只是一片土地,因为你来了就有污染了。他说即是土地,怎么容不下他这么颗真种子。我说我这片土地肥沃,可以容下万颗有缘真种。他说即然是这样,怎么对待他这颗特殊的。我不客气的告诉他,放锅里煮烂了。他说他把我的锅撑破了,让我没有了锅。我告诉他你来过,已经着水了,也会烂掉。至此,他已经理亏,自然负气离去。

靳刚,高个头,长圆脸,柳眉,大眼,是二十几岁女子中颜值比较高的。她有着成功人才的傲气,有着有素质人才有的才气。举止大方,落坐自然。

“超尘师父,可遂心所愿了吧?”

“还没有,有待火候。”我回答。

“还要多久可以?”

“合光三年,同尘一时即可。”

“啊!”靳刚愣了一下,又道:“怎么可以见到?”

“铁面无眼。”我回答。

“怎么可以辨别呢?”靳刚再问。

“真人无心。”我回答。

靳刚微微点头,不再打机锋,和我闲谈起。她开始进门问遂心了愿,是指是否已经真的超尘。而且还问了时间,还要多久才能超尘。我告诉她再三年,就可以和其光。至于同其尘,只要可以当时当机即可。她问我怎么能证实这个境界,我告诉她本来之中没有眼睛,上古真人没有心,自然不用眼睛,也不用心念分辨。至此,她就有所觉了。交流上基本结束。

武杰,个子不高。年过四十年,铁黑面色,大眼睛。是个十分机灵的汉子。他从小接触道术,没有什么结果。成年之时学习太极,几十年春秋不辍,练习的十分刻苦。但是,就一直没有得气感。经人介绍,到我这里学习修为,我教了他打坐方法。他练习三天有气感,十天可以明显知经气运行的途径。对于这个结果,他十分激动的。

“师父,我练太极几十年没有得气,打坐三天就不一样了。这么看来,还是打坐好。”

“你错了,练习太极几十年,虽然没有得气,但是你已经具备了基础。打坐,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的。虽然三天得气,十天运行,其中也有练太极的成就。”

“我明白了。”

武杰是一个明白人,许多事情一点就透。实际上,这其中的原理也是比较简单的。经半年,由于修为上的作用,考较几乎随时随地存在。

偶然的一天,刚刚看完大家的打坐,转向武杰问道:“你姓什么?”

“我,姓武呀!”武杰先是一愣,然后十分郑重的回答。

“姓武的是你吗?”我再问。

“姓武的是我呀,只有我一个。”武杰似乎有些慌,还是如实回答。

“你的悟性在修上,在心里,在口头上,还是在思想上?回去好好想一想,自己姓什么?”

对于武杰的表现,我是很不满意的。我告诉他借假修真,要还一个真正的自我本来出来。修为这么长时间了,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已经应该知晓了。临机当场之时,怎么能含糊不清。含糊不清就是心中不经常持有,没有有见识状态。有悟见得到,自然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悟见得到,就好好思想斟酌一番,也好借机突破一下。

借假修真赖此身,自身妙具一乾坤。

春风舞过新机现,堂上高作是真人。

武杰考核没过关的事情,很快的传开了,惊动了一个叫东方的人。东方是东北人,长胳膊长腿,人高马大的。他的思维十分敏捷,颖悟能力更有过人之处。他自己是大学毕业,又对哲学辩证有所研究,被人曾经以才子之名。

“师父,小武子跟我说了他的事情,这一个姓什么,看起来很简单,实则很复杂。一个问题中,显然同时涵盖了三个内容。其一是世俗中的名姓,也是俗姓;其二是修为中皈依的名姓,皈依在佛门的释姓;其三是修为之中对性的见识。层次上不同,回答上也是有着不同。小武子想了一夜,寝食难安,最后他想是不是应该是佛姓,或者姓佛。”

“佛姓或者姓佛,是他对你说的?”他听过东方的讲究,已知其中内容:“他在说这个佛姓或者姓佛之时,心中也是不确实的,自己也不肯定应该是怎么回答。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夜不成眠。”

“是这样,他怕再挨批评,所以让我来打个前站。”东方如实回话,没有隐瞒。

“如果是你怎么回答?”

“我吗?”东方没想到,愣了一下。

“是呀,你贵姓?”我问。

“非贵非贱姓。”东方当即回答。

“有意思,此姓非彼姓。”

“我姓也是性。”

“好,已经不错了。”

“汗都出来了,师父没有这么考人的。”

“错了,春风有起,不计何时,遍及大地,几人见到后果?随后,碧绿天下,葱郁飞舞乾坤,方知春已生根发芽长成植株,方知春已十分。”

有一次去寺院,感受回家的感觉。在山门过后,有一个法物小摊位,有人在那里卖一些佛歌,地藏名号,阿弥陀佛磁带的。那时候还不普遍微机,磁带十分普遍,大家都走参观拜佛,也有专门去上香的。我自己在摊位边上休息,顺便等着大家。

“佛歌磁带,听歌消业。”摊位主人偶尔吆喝两声,在那里招揽生意。一个四旬和尚从内院出来,正从摊位经过。扭头看到我“你还不买几盘?”

“我为什么要买?”听他言辞,有不善之意。心中不快,当面反问。和尚大模大样的又说:“比较适合你。”

“不适合你吗?”

“出家人为了众生好......”摊主听出言辞不善,忙在一边打圆场。和尚没有买账,仍然高高在上姿态。

“适合你听一听,消减业力。”

“你没有业吗?不适合你听吗?”

“我有法衣,业力不侵。”

“这么说你是要做一个逃债的人了,还是一个借债不还的人。”

“你...!”和尚似乎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当时愤怒:“我是僧人,穿着法衣,代表正法,好言渡化你...!”

“错,穿上法衣就是佛弟子吗?也有波旬弟子穿上法衣,作乱佛堂的。只有佛是无业人,你自己认为自己无业,你又不是佛,是什么?”我也不容他偷机,乘胜追击。同行人觉得不好,急忙拉我示意,不要与僧人吵闹。

“我不是争吵,不辨不明。即然和尚有意,我怎么可以无心呢?”摊主又以都是学佛人,劝说不要争吵。我依然反驳,逼着和尚不放。

“我还有事,不与你俗人见识。”和尚面上通红,回转身就走。我望着他后背道:“俗人之见,也是二心。众生平等,佛说的。以不平等见充于心,如何有平等见。奉劝一句,虚心修为,不要自视尊高。”

我们的事情发生的很快,瞬间已经过去。即使如此,仍然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摊主也觉得难堪,让大家都散一散。我在摊子上拿起一盘《观世音菩萨灵感观》。

“这个我要了。”

“你真要呀,师父只是一说,你可不要当真。”摊主有些不信,以为我在生气。

“听听佛歌,净化心灵,防止日常沾染,不是很好吗?”

“对对,你说的对!”摊主急忙拿了一盘新的交给我,顺便收了钱。

业生缘来就,四大含里头。

业债成了尽,人生也当休。

一个老居士,学过十几年道,也学过十几年佛,自称佛道双修,福慧双有。人近六十岁,个头不高,身形偏瘦,小脑袋,面庞成一条,两个眼睛小而发亮。经人引路,来到我的住处。正是休息时间,是很少见客的。有人引见,又不得不接待。

“你有什么事情吗?”我问。

“我是慕名而来,请教几个问题。”老居士态度比较客气。

“请讲,不必客气。”

“何处用火烧?”老居士问。

“海底多烧茅。”我回答。

“何处灯火明?”老居士问。

“灵台需清明。”我回答。

“如何海底点灯。”老居士问。

“有智心灯现,成慧丹炉见。”我回答。

“原来你是道的根基,应该知道河车搬运功夫。”老居士面现古怪,来了精神。

“有息始可作,无息枉为营。真人有名姓,五龙可捧圣。”我回答。

“好,来点佛门的,什么是本分事?”老居士目光渐盛,似乎起了斗性。

“功名利禄未忘本,吃喝拉撒不离家。”我依然回答。

“什么是无事人?”老居士继续问。

“月华转月暗,阳升又阳落,事事不扰心,自在伸腿卧。”我回答。

“什么是菩提自性?”老居士站起来问。

“不视而见,不听而知,不学乃明,不修成为。”我回答。

“好,好!”老居士行了一个礼,说了句:“我服了你了。”然后,告辞离去。

佛道二者,几乎是所有学修之人的基础。即使不用修道之名,终究还要归入佛道的源头。但是,于此人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将教义和修为混为一谈。道教,不完全代表道家,更不能涵盖道的内容。佛教,也不是完全代表佛家,也不能完全涵盖佛的内容。教义是信仰,是信仰下的活动内容。而学修不是教义,而是佛祖和道祖为首,形成的修为方法。如果在交流之时混杂不清,就很难在交流中得到真谛。

常说佛道名,教修两用功。

不明个中义,老来一场空。

刘明,是个年青小个子,中等个头,白面黑眉黄头发,只是不知道头发是不是染的。将近三十岁,上衣斜缠,下衣有洞,据说这就是派。说话之间,形容并茂,有着绅士做派。一面和他人滔滔而谈,一边走进来,向我抱了一下拳:“师父好。”

“坐!”我只说了一个字,示意让坐。

“请问,何为本真?”

“不曾生,不曾斯,不曾来,不曾去,不曾身,不曾心,不曾用,不曾名是。”

“何为如来?”

“自法如法,得其自至即是如来。金刚经有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曾经接触几个这样的人,不愿拖延,与之纠缠过久。不待他再问,反问道:“座上真人几个?

“这个,难住我了。”刘明面上一红,又抱了一下拳道:“请教!”

“以心为座,无五龙不能捧圣,方有黄龙真人出现。以人为座,一生来一死去,不来不去,不生不死只一个。”

“受教!”刘明又是抱拳,又是施礼,老老实实的坐了下来。刘明的同伴,中等个头,方面孔,粗眉大眼,一副忠厚老实相。他看到刘明败阵,想了一下道。

“日升日落人可闲?”对方问。

“云开云合心无关。”我回答,已知对方是一个有修为的人。

“月圆月缺多少年?”对方问。

“春来春去在人间。”我回答。

“有来有去有生计?”对方问。

“山自巍峨水自闲。”我回答。

“无失无得自安然。”对方说。

“不曾偷闲真懒汉。”我回答。

这一番的机锋对答,比刚才刘明要强了许多。刘明所讲,看似华丽,实则不实,缺少真修。许多内容从纸上得到没有内涵,他的同伴则不然,自己有过实践,而且有所领悟的。他的内容可以连起来成一个偈语。

日生日落人可闲,月圆月缺多少年。

有来有去有生计,无失无得自安然。

他的意思是日生日落是自然中的规律,人有心可曾离开这个规律,离则奔忙,不离方闲。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人经历了几次,能否脱出类似事件。人在世间生存,必须操与杂事杂务,这是生计大事。如果能够在其中无所得到,也无所失去,就会自然安全。

我的回答,有针对性;也有平行各抒己见。将四句连起来,也是一首当下的偈语。

云开云合心无关,春来春去在人间。

山自巍峨水自闲,不曾偷闲真懒汉。

云在天上,忽分忽合,天无心,我人心也无关。春秋变化,四季更替,是自然规律,也是自然的事情。山的挺立,水自奔流,更是它们自己的事,与我人心无关。真正的我,不用思不用想,本来清闲自在,人们称之为懒。此懒非彼懒,清闲自在是真懒汉。

不可否认,这样的交流对答是有益处的。对修为人之人而言,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利用好了,可以互相帮助,促进修为。如果稍有不慎,误入到争斗中去,反而是得不偿失。如果有人不顾修为内容,明明已然不及,还要在那里强词夺理,就不是修为人之本分了。使用不当,只会有损不会有益。这种交流自古有之,言来语去,机锋自见缺长。在历史上有记载,在道林中有记录,在民间也有传说。

修为人就是修为人,不是普通人,每天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要记住自己是修为人,要具有修为的状态。正中道德经中所讲“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要一时不慎,就会坠落到红尘险恶中去。正因为许多时候也有误会,讲不是禅机的认为是禅机,将没有内容的认作是有内容。

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大家一起去涿州游学。中途去寺院上香,顺便参观一下。这个寺院本来不大,在运动中被严重损坏,只剩了四块石碑和两个院子。院子也不大,三五分钟就可以看遍。我下车晚,进了院子直接到大殿门口。刚到殿门口,一个尼姑正在门内。看到我时,问了一句:“你在这里干什么?”

“这是什么地方?”听她这么说,我也反问一句。在佛语之中要人醒悟,有着许多突来的言语,比如:来此作甚等。尼姑忽然一问,似乎有禅机在里面。因为不能肯定,所以应和当下迎着对方反问一句。

“你来这里做什么?”

尼姑没有接着,又问了一句,然后就去招呼其他人穿法衣,整理法具。看到这里,我明白对方没有打禅机,而是要做什么事了。因为所做的事情,我的进去会不方便。尼姑是说不便接待了,让我暂时不要进去。只是她词不达意,没有说明而已。

“她怎么可以这样?”

旁边有上香的人看到,心中生出不满。我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不要喧哗。就在这时,殿内响起鼓乐之声。在很有节拍的佛乐中,人们仿佛进入到了净土之中,每人脸上都是一片祥和。

正心在堂不可离,历经尘烟更神奇。

若遇同道成妙语,更见无为是第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五、修道缘起
后一篇:七、人在红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