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只是从文学、哲学思维上来读庄子,如果我们从个人修行角度来领悟,则会是别有另一番美景在心头。不怪古代的实修者称《庄子》为《南华真经》。
中国文化中著名的“坐忘”境界
坐忘”的描述,见于《庄子.大宗师》。后世的道家把“坐忘”当作道家秘传,与佛教的坐禅有异曲同工之妙。
颜回向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忘掉仁义,没有是非观念了。”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够。”
过了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报告说:“我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忘掉礼乐,没有什么规范了。”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够。”
又过了几天,颜回再次向孔子报告:“我进步了。”孔子还是问:“怎么说?”
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一听,坐不住了,非常惊讶地问:“什么是坐忘呢?”
颜回说:“忘掉了自己身体,忘掉了聪明,把形象和知识统统忘掉,通达于大道,这就是坐忘。”孔子说:“同于大道,就不会去分别好坏;进入化境,就不会执着恒常。你真的是一个大贤啊。以后我就跟在你后面,你一定要好好地教教我。”
原文: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后来有王重阳的《坐忘铭》:“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中国古代的修养方法——心斋
“心斋”和“坐忘”都是极为高妙的修练心法。心斋是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精神修养方法。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摒弃智欲,断绝思虑。修炼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
《庄子.人间世》一开始,颜回就向孔子报告,说他要去卫国施展抱负。孔子说:不行啊,卫国很乱,凭你现在的状态控制不住局面的。颜回又提出了几种方案,从直道而行变成曲线救国。但孔子还是不同意,理由是:你的心还没有调服,想要建功立业都是徒劳。这下颜回急了,就问:那到底怎么办。孔子说:你斋戒之后,心灵得到净化后,我告诉你。颜回说:我家里穷,几个月都喝不上一滴酒,也吃不上一顿肉,这算不算斋戒了?孔子说:你这个是祭祀时,形式上的斋戒,不是心斋。颜回问: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的意志要守一不移。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听;再进一步,不要用心听,要用气听。听的能力因为耳朵的局限而被局限,心的疆界因为概念的局限而被局限。气是无形无相的,这种状态可以用“虚”来形容他。只有道能够将虚集于一身。这个虚,也就是心斋了。
就这样,一志而气至,气至而心虚,虚怀待物,同于大通,成见尽去,道乃来集,此之谓心斋。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