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苏顿-suddon
苏顿-suddon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8375积分
  • 博客访问:3,100
  • 关注人气:555
  • 获赠金笔:48
  • 赠出金笔:33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萧红小说的散文美——以《小城三月》为中心

(2010-10-27 20:18:59)
标签:

萧红

小城三月

小说

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分类: 书海书香

       论萧红小说的散文美——以《小城三月》为中心

     【摘要】萧红的小说语言新颖独特,感情凄凉哀婉,内容对比强烈,艺术风格多样化且具有散文的特点,散文化的特色非常明显,也充满了散文美。上述特色在她的小说《小城三月》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本文以萧红的《小城三月》为中心,从萧红小说的结构上的散文化和语言上的散文化两方面来论述其散文化创作风格,进而认识萧红小说的散文美。
    萧红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斐声文坛的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在她在不足10 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 为中国现代小说史提供了许多意蕴丰厚、风格独特的作品,《小城三月》便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其最后绝唱。《小城三月》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女作家萧红作品中具有象征性的代表作。故事集中完整,人物的真切、生动、感情的细密、缠绵而动人,有较强的感染力。我们也可以从这部小说中感受到作家那独有的风格魅力。萧红曾经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1)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勇于打破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正像茅盾先生在《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文里说过的那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本小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2)那些“别的东西”、“更为‘诱人’的东西”就是萧红小说散文化特征所在。散文化特征固然使得萧红小说“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却“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更具有艺术魅力。本文试从萧红的《小城三月》为中心来论述其散文化创作风格,进而认识萧红小说的散文美。

    一、结构上的散文化
    小说是注重情节和刻画人物的文体,散文是注重抒发情感、语言优美的文体。中国传统小说强调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结构的主体,有头有尾,上下自然连接,有着十分强烈的故事性,并以故事讲述的完整性作为小说结构的基本框架,多呈现为由开头而发展而高潮而结局这种顺序性的故事格局。这种故事叙述由于缺乏时间的间断性而利用因果必然律来取舍材料,往往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这种“编织”的故事情节,意味着与现实生活形态的剥离,造成一种非本真状态。而萧红的小说采用了与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结构相异的散文化的小说结构形式。萧红对于小说散文化结构的自觉运用,并不是由于她对生活现象的因果不善于把握和推导,也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由于她个人的创作风格与个性使然所决定的。
    萧红是一位情感比较浓烈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凭直觉感受的“灵性”去写作的女性作家。深邃的思想、敏锐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的丰富性,给了她女性的细腻与灵敏。在她的眼里,生活是直观的,是美好的,只有美的东西才能配上美的情调,因而她无须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写小说。她有创新的精神,她选择摈弃旧的千篇一律的模型样式,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自己的风格,来迎合生活中的“美”。萧红崇尚从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写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与最直接的美的视角,在她看来,生活本身首先是直观的,她重视直观,重视感觉,重视生活的本与真。所以她放弃对情节因果关系的追求,而对包含生活原本面目的场景予以优先考虑。正是基于这一自觉的审美追求,她的小说才有了散文化的结构形态。无论是其早期的《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还是后来的《牛车上》、《朦胧的期待》、《黄河》等,这些小说常常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萧红不热心对事件的展开,不去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不着意去揭示其逻辑层面上的因果关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风景画、人物画、生活片断和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片断和场面的细腻描写,从某个侧面去揭示事物的社会意义,表现人物的命运。这种创作手法,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小说文体结构的散文化特征。
    当然,我们说萧红小说的结构是一种散文化的结构,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小说只是一些生活片断的随意垒积堆砌。譬如《小城三月》其结构是一种散文化的结构,这并不意味着《小城三月》只是一些生活片断的随意堆砌。《小城三月》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翠姨买绒绳鞋的事;第二部分主要写翠姨的妹妹订婚之后,翠姨便来“我”家住的事;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翠姨订婚的事;第四部分主要写的是翠姨跟“我们”一起生活的事;第五部分主要写婚期临近而翠姨却病死的事;最后尾声部分又写春景,呼应开头。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没有贯穿始终的明显线索,呈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但又是像散文一样,作品形散而神聚。小说不讲究故事情节的编排,以写春天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感觉而引出翠姨,将翠姨缓缓推到了情感的中心,笔致由清新优雅渐渐转为忧愁悲苦……虽然看似散乱,但是萧红她却注重捕捉人物的言语、动作与表情,自由简洁、朴实自然,用散文的笔调叙说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就好像有一种冬天里和朋友围炉夜话的感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如行云流水,珠落玉盘,无斧凿之痕,无造作之态。小说以“我”的身份讲述翠姨的故事,而故事是发生在距“现在”十多年的,这种“我”的回忆,可以说是一种追叙。而故事一开始便说:“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巧妙的运用了倒叙。小说在一开始便交待翠姨的恋爱,使人迫切地想知道相关的前因后果,取得很好的叙事效果。而且以恋爱开始,最后又以恋爱结束,使叙事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小城三月》突破传统小说情节进程的限制,不是以人物活动或具体事件为中心,而是以人物的情绪流动为灵魂。所以小说好象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人物形象,更缺乏严密的结构间架。也许事件的过程还在,但这种过程常常为一些富有情致的场景和片断所打断。故事情节不是跌宕起伏,矛盾冲突也不紧张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像写散文一样,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般飘流,思绪走到哪里写到哪里。小说好象从来没有打算向别人讲述什么故事,而是始终沉静地抒发她的人生忧郁和感伤。她写人、叙事,像是她在思索体味笔下这些人和事所包含着的人生滋味与意义,不像是小说式的叙述,而更像是散文式的抒情,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小说在开放中仍有紧凑的结构性,在放任中仍然有内在的统一感。只是这种结构性和统一感不是来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取决于创作主体的心理情感逻辑。而这种逻辑赋予了小说内在的秩序和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严丝合缝的结构章法,赋予了小说以散文之美的风韵。同时,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挥洒自如,使小说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化特征,这正是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的高超之处,于无声处胜有声,于无形处见有形。同时,这也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二、语言上的散文化
    萧红小说的语言也是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她那散文化的语言如同涓涓泉水,清澈流畅,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少用修饰词很多的长句,喜欢用及其朴素的字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鲜活、自由自在。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小说中的故事或人物中去,使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既自然亲切又真挚感人。她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抒情自然、真挚而富有韵味,这使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优美动人的散文美。萧红以她独特的目光去观照、摄取自然风光和社会人生图象,在小说中描绘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面。例如:《生死场》第四部分“荒山”中那十二月严寒的夜里的寒风、大雪、折树和怯月的勾勒,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幅雄浑的图画;《呼兰河传》中“跳大神”、“唱秧歌”和“火烧云”等一连串精彩的描绘,令人意醉心迷;《小城三月》那杨花飞舞,春意盎然的早春景色,用笔工细,栩栩如生……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一个瞬间的感悟,萧红便能抓住这样一个具有空间性质的点作横向的开掘。这种类似散文的“闲笔”,这种精彩段落和优美语句就像大海退潮后遗留在海滩上的光洁美丽的贝壳,在萧红的小说中俯拾皆是,美不胜收。
   《小城三月》中对翠姨的悲剧,萧红的笔触并不停留在故事本身,而是借助日常生活细节的连缀和形象的内在逻辑,不事刻意雕饰,不做惊人之笔,虽然没有凸起的奇峰,却让人觉得浑然天成,大巧若拙。《小城三月》中语言看起来平淡、朴素、简洁,但细细品味,会发觉这其实是一种极有风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达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效果。如《小城三月》中下面几段文字:
    翠姨吃樱桃的时候,“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买绒绳鞋到天都很晚了没有买到,她说:“我的命,不是好的。”
    家庭乐会中,哥哥他放下箫让翠姨来吹的时候,“翠姨却没有言语,站起身来,跑到自己的屋里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地看住那帘子。”
    伯父说她“林黛玉”,她知道一定是笑的她,就说:“你们赶快的告诉我,若吧告诉我,今天我就不吃饭了,你们读书识字,我不懂,你们欺侮我……”
    另外还有夜晚闲话,族人婚礼,元宵观灯,情人探病等情节片断,这些描写东现其鳞,西现其爪,运笔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跳跃性。却又显得是那样的浑然一体,和谐自然。不仅形象地展现出了人物的内心感情的曲折微妙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贯穿着悲剧的主旋律:先是荡漾着一派欢悦的情调,末了只是轻轻地抹上两笔,气氛便顷刻冷落下来。在相反相成中,营造出难以尽言的苍凉凄美的散文之美的境界。而且也颇具生活气息,生动传神,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很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散文美。
    杨义认为:“萧红在本质是是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在她的手中笔下,散文和小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3)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萧红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娓娓而谈,舒展自如,不拘一格,任由感情的流泻,有如行云流水,行之所当行,止之所不可不止。我觉得也可以这样说:“萧红的小说,既是小说,又是散文。”小说《小城三月》以清新的散文的笔调来抒写,从语言风格上说,全篇充满了质朴的感情,笔触细腻而动人,新鲜自然,小说不仅体现了散文化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也形成了独特的散文美。
如小说《小城三月》开篇描写的:“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这便是运用了散文笔调,勾画出了一幅郊野春景图,北国的春天,在萧红笔下显得那样鲜活生动具有魅力。作者不仅真实地描绘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传达出她对春天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故土的深情眷恋,蕴含其中的感情不言而喻。假如把这段景物描写单独提出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独立成章的优美散文来读。
    小说中另一段对翠姨坟头的描写:“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样的景色描写在间接表现翠姨这个被封建习俗折磨致死的女性凄惨命运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其深深的同情,同时也蕴含着作者自己不忍道破的人生如梦的身世之叹。不仅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而且为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散文之美的韵味。
    再如小说篇尾描写的:“街上有提着篮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刚发芽的柳条,也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年青的姑娘们,她们正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想装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么好,她们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萧红又一次用了她写景的神来之笔描绘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一派春色, 以散文的笔调刻画了“春”的背景,优美而凄婉。这仿佛是一篇清新淡雅的抒情散文,萧红把浓郁的悲哀和沉重的抗议包含在这种春天的轻松的调子之中。然而在这一幅幅喧嚣热闹的春色的背后却透出一缕缕悲凉的情调,让人生出春日无多欢乐无多的感叹。她在这种早春的喜悦里,自然的夹缠着一缕淡淡的哀愁。也许在哀愁的背后,埋藏的是这位叛逆女性的严重抗议。但是,她仅仅用了最后一句“只是不见翠姨的马车来”,为这种永远的悼念,留下了长长的不可割断的余音,也使翠姨的悲剧——寂灭的春天,在她身后留给人更多的思索。
    另外,萧红常常打碎时间的连续性,造成时间的的中断和碎片化,却通过一个个画面和场景的描写叙述,展现生活的本真状态。且看《小城三月》中散文式地描写的一些生活片段: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了,她就陪着我也住下的。
  第二天翠姨就要求我陪着她上街,先不告诉我去买什么,进了铺子选了半天别的,才问到我绒绳鞋。
  这一天,我们辞退了马车,进了第一家店铺。
  那一天我们就买了许多花边回来,钉着光片的,带着琉璃的。
  过了两天,我把买鞋子这件事情早就忘了。翠姨忽然又提议要去买。
  在外边飞着满天的大雪,我和翠姨坐着马车去买绒绳鞋。
  翠姨以后也常来我家住着,是我的继母把她接来的。
  但是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就是她妹妹出嫁不久的事情。
  不久翠姨就很有钱,她的丈夫的家里,比她妹妹丈夫的家里还更有钱得多。
  有一次我同翠姨一同去做客。
  有一年冬天,刚过了年,翠姨就来到了我家。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
    这些描写也是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跳跃性。却又显得是那样的浑然一体,和谐自然,使得她的小说变得“不像小说”而更像散文,有着散文化小说的特征,读来清新优美含义深远,充满散文美。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4)形式自由、韵味十足的抒情格调,使萧红的小说在“不象小说”之外拥有比“象一部小说”更令人回味的美——散文美。似涓涓流水般,清澈流畅的散文美!
    高尔基说: “一个面具套不下所有人的脸。”(5)风格是一个作家艺术真正成熟的标志。萧红,这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像文坛一朵美丽的奇葩,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萧红味”的小说,丰富了花苑;萧红,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像夜空一颗永远灿烂的明星,她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散文美,必将随着时间的前进和历史的沉淀,越来越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注释】
(1)转引自郭玉斌《萧红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2) 茅盾《茅盾全集》(卷23),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348页。
(3)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77页。
(4)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5) 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参考文献】
(1)林贤治.1932-1942萧红十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亦祺.萧红小说.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3) 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刘勇,杨志(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老悟.中国现代文学名篇解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 郭玉斌.萧红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9) 林贤治.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 刘复生,张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蓝天出版社2008
(11)王坤,潘志彪(主编).究与学术规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2) 黎彤(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妙语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

               我的以前的毕业论文)


阅读(2266)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