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
请问人世间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东西?那最真最美的爱情,足能令人生死相许。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真正的“有情人”,身在情在,此心永不变。像这种生死相许的执着爱恋,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而元好问的宋词中所说“直教人生死相许”大多是指深深相爱中失去了一方,或者双方深爱而又因故不能在一起,相隔天涯海角无法相见。亦或是现代年轻人相恋时的一句戏言。试问,已经成双成对后的人,是否还表示“直教人生死相许”?现实生活中,死去活来的爱情究竟能坚持多久?失魂落魄的激情到底能维持多长?是否真的身在情在,此心永不变?
曾经有一位少女,工作在省公安厅,那里男性多,女同志极少。当年仅十五--十七岁的她,追求者不断,无论别人对她多好,只要提到结婚,她就不再理睬。唯有一位团总支书记,一直像兄长一样关心她,处处照顾她;她上台演唱,他为她伴奏;平时每天陪她打乒乓球。他俩一直保持较好的关系。后来在三门干部下林场劳动锻炼期间,有一位英俊青年与她一见钟情,对她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青年曾在一纸条中写道:“我爱你,爱你爱得这么自然,爱得这么真实,爱得这么深刻,爱的这么强烈......”姑娘见纸条后,毫不犹豫回绝了他,告诉他自己已经有男朋友,还告诉他,不久就要回公安厅。青年没有就此罢休,对她说:“你还没有结婚,我就有权爱你,你也有权选择。你回公安厅,我就去长沙,你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此后,青年的一帮同学对姑娘进行包围、跟踪,就连姑娘接长途电话都会跟踪旁听。青年的穷追不舍,让姑娘渐渐陷入了爱河,如前所说“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姑娘已经难于自拔。刚满十八岁时,青年手拿普希金的爱情诗,单膝跪在姑娘的面前说:“我爱你直到永远,海枯石烂心不变。嫁给我吧!”这浪漫而坚决的求婚,让她不知所措,无力抗拒,一时慌了神,一贯的“拒绝结婚”动摇了,情急中,竟然鬼使神差就答应了。
在简单而又热烈的气氛中,二十一岁的男青年紧紧牵着刚满十八岁姑娘的手,双双走进了结婚殿堂。人们都想象着,这么执着的追求,这么浓烈的爱情,姑娘一定会沐浴在爱的海洋里,生活在爱的怀抱中,感受爱的温暖,品尝爱的甜蜜。可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一纸结婚证书,结束了姑娘梦幻般的爱情,改变了姑娘的烂漫天真,开始步入苦难的人生。
结婚两个多月的一次苦战三昼夜中,姑娘不吃不喝,常常呕吐。一位大姐告诉她是怀孕了,姑娘不敢相信,人家结婚几年都不怀孕,自己才结婚两个多月就怀孕了。她茫然,彷徨,整天心神仿佛,她感到极度无奈。因为心情不好,和上级发生了一次激烈争吵,并遭到惨无人道的报复,被贬成喂猪的饲养员。此后,她不再是如花似玉的“骄傲的公主”,脸上失去了耀眼的光泽;衣服因喂猪常常是脏兮兮的,无暇顾及外表。丈夫曾经无意中透露,小镇上有人问:“别人的老婆来林场都不安排,一直是家属。你老婆一来就安排喂猪,你们领导对你不错嘛。”听到这样的话,丈夫不知该如何回答,让他很没面子。就因此,她有病必须到六里外的镇医院看病(分场没有医务室),丈夫也不肯陪同,只好大着肚子单独前往。二人虽身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她内心的苦向谁诉说?只好装着笑脸让眼泪往肚里吞。
从她怀孕,大着肚子一个人喂六头猪,又大着肚子步行八十里山路到县医院生孩子,继而产后大流血。生孩子才十五天,抱着孩子步行八里地,自己下河洗尿片、衣服,吃坛子里的酸菜过月子,等等等等,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杯苦酒只能独饮,一切艰难困苦只能独自承受。她笑着面对,苦苦挣扎。她把这看成是命运的安排,上苍对她的考验。她毫无怨言的接受这一切。她坚守着一个信念,再苦再难也要挺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世间的“爱情”何其脆弱,实在令人感叹!姑娘就因为身份的改变,身价降低,外表形象的变化,她本身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爱的基础逐渐被蚕食,直至彻底摧毁。结婚仅一年时间,爱已烟消云散,什么“直教人生死相许”,什么“身在情在,此心永不变”只不过是那些文人墨客吸引、哄骗读者的鬼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才一点不假。
接下来的那些年,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她丈夫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成了常任运动员。尤其是文革中她亦受牵连,十年里,她陪同丈夫在屈辱和磨难中跋涉,除了挨批挨斗,强制干力不能及的重劳动,还必须抵御来自多方的压力和感情的诱惑;她受尽折磨,不屈不饶,坚守本分,毫不动摇,始终坚守着这份原始的情感。
文革中丈夫被开除回家当农民,在和丈夫一同送最小的孩子去丈夫家,路经长沙住旅社登记时,柜台服务员带着好奇的口气问:“你丈夫是农民?”她勉强小声回答“是”。但心里很不是滋味,也觉得很没面子。试问当时她心里对丈夫还有爱情吗?同样没有!因此,当初因为她贬为猪场饲养员,导致丈夫对她的疏远,她已完全理解。没有人能够超越这一“人之常情”。只不过丈夫那时才二十一岁,年轻不懂事,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随心所欲,根本没有想过会因此而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文革中,她遇到了类似情况,甚至更严重,丈夫成了农民,身份和地位完全改变,而且将长期两地分居......而不同的是,她已是三十岁,三个孩子的母亲,是久经风霜成熟的少妇,不能与新婚时二十一岁的懵懵懂懂的丈夫相提并论,更没有必要计较以前的种种。
面对当时的情况,她必须冷静对待,首先,孩子绝对不能没有父亲,其他的一切一切都不重要;其次,丈夫从一个国家干部被贬为农民,从天上掉到了地下,而且已经一无所有,作为妻子怎能忍心看到丈夫这一悲惨结局,她有责任努力改变这一切。为了孩子,也为了丈夫,她必须尽一切努力保全这个家的完整。但这绝不是爱的力量,而是长时间共同生活在油、盐、菜、米、酱、醋、茶中产生的亲情,是责任!她只身带着孩子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直到孩子长大成才;她四处奔走,为丈夫鸣屈申冤,平反昭雪,还原丈夫的清白。
在她顽强、执着地坚守下,保持了家的完整,盼来了从不敢奢望的幸福,而她也逐渐老了。这所有的一切,都与那美丽动听的、诗人们歌颂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毫无关系。
她的经历完全证实了爱情是极为短暂的,当你拼命想抓住它的时候,早已不见踪影。她的后半生能够感受到的唯有亲情。丈夫也在磨难中觉醒,在跋涉途中学会了担当,在他遭受欺凌时,唯有妻子陪同,这一切一切都已经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丈夫早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懵懵懂懂,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现在已经是一个责任心很强、敢于担当,勤于操持家务的好男人。今后的日子,她将与丈夫互相搀扶,互相依赖,不离不弃走完她的人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是虚幻的,是极不可信的。还不如说“百年修的同舟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更为确切,更为真实,也仅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