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130:5、希罗多德笔下的恶魔-波斯国王刚比西斯-希罗多德《历史》第三卷读后
(2011-10-28 20:39:36)
标签:
读书历史居鲁士利比亚刚比西斯英雄杂谈 |
分类: 人文 |
札记130:5、希罗多德笔下的恶魔-波斯国王刚比西斯-希罗多德《历史》第三卷读后
5、希罗多德笔下的恶魔-波斯国王刚比西斯
-希罗多德《历史》第三卷读后
波斯首任国王居鲁士在希罗多德笔下是个嗜血如渴的魔鬼,他在征服巴比伦之后,继续他的征伐之旅。最后,居鲁士在和里海之东的马撒该塔伊族女王托米丽司的决战中阵亡(见札记127:3、噩梦造就的历史),时间约在公元前的530年。居鲁士的儿子刚比西斯,陪同居鲁士南征北战,父王阵亡,自然继承居鲁士的王位,成为波斯王国的第二任国王,统治着希腊、亚细亚还有巴比伦的大片领土和居民。波斯新王刚比西斯继位4年,在草草作了海战准备之后,于前525年左右开始了新的征伐。
希罗多德对居鲁士的丰功伟绩很不以为然,这种不以为然,也很自然地迁延到刚比西斯,刚比西斯在希罗多德的笔下,依然是恶魔一个。他不仅嗜血如渴,他还是一个行为乖戾,怪诞和思考有些癫狂的恶魔。几乎整个《历史》第三卷,都是对于这个古代恶魔刚比西斯残忍行为的描述。
刚比西斯对于他意图征服的埃及人是个恶魔,在他征战的过程中,他的王家法官执行的法律判决是,波斯每一个人的死亡要用处死十名埃及贵族的办法来赔偿(p198)。
刚比西斯对于他自己的亲人,兄弟和姐妹也是恶魔。他因为妒忌亲兄弟的才能,也为了防止他的亲兄弟司梅尔迪斯有可能夺去他的王位,他杀害了司梅尔迪斯。继而,他又不顾忌波斯的习俗和法规,希罗多德相信一个诗句:“习惯乃是万物的主宰”。可刚比西斯竟然就藐视波斯民族自己的习惯,反波斯习惯而行之,娶他的姊妹为妻,并因为言语的冲撞而杀害了他的姊妹。(p210)
刚比西斯,他对于他自己也是一个恶魔,居鲁士国王好歹死于战场,虽凄凉悲苦却也壮烈。依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刚比西斯却并非死于沙场,而是死于疾病。他在一阵痛苦的哭泣之后“骨头坏疽,大腿也紧跟着烂了,结果居鲁士的儿子刚比西斯便死掉了,他统治了一共7年5个月,身后男女的子嗣都没有。”(p225)
历史,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后代历史学家对前人的尊崇和顶礼膜拜,也大都集中在帝王将相,尤其是开疆扩土的君王身上。而几乎所有开疆扩土的征服者,他们所谓的丰功伟绩,全都不过是由士兵和民众的鲜血浇灌出来的,所谓一将功成万将枯而已。就是到了当代,这个血写的历史好像也没有更多的改观。刚刚被击毙的利比亚总统卡扎非,他曾经统治过的那个利比亚,在希罗多德的眼中,利比亚人比埃及人更容易向恶魔妥协投降。刚比西斯在埃及人被打败之后曾要求埃及人和波斯人缔结和约,但是在怀疑埃及人向波斯人反抗的时候,残忍和屠杀就立马而来。
“但是当他们看到有船向孟菲斯驶来的时候,他们(指刚比西斯及其部队)却全体从他们的城堡中向外出击,捣毁了这条船,像屠夫一样地肢解了上面的乘务人员,然后把它们带到城里面去。于是埃及人被包围在城里,但久而久之他们还是投降了;不过邻居的利比亚人被在埃及发生的事件吓住,未经抵抗便投降了,他们自愿纳贡并呈送礼品。”(p198)
2000多年后的卡扎非,好象反转了从前波斯接受利比亚投降的历史,他没有投降。如同居鲁士和马撒该塔伊族女王托米丽司的决战一样,卡扎非就死在那双方厮杀的战场上。卡扎非也像那个嗜血如渴的居鲁士一样,就浸泡在那些战士包括他自己的鲜血之中。
人类历史的悲壮,普通老百姓需要敬畏的历史英雄,难道就只有依赖这鲜血、残忍和生命来支撑?我颇感觉到一些疑惑。不过,把英雄和残暴捆绑在一起,这种英雄最好还是不去吹捧为好。这个世界有许多理由去鼓吹残暴,但是这个世界也有更多理由去记载比残暴好得多的东西。
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因为这流淌的血,他们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我并不认为历史纪录帝王将相有什么错,我自己的感觉是,统治者的历史如果是和统治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人来抒写,这个抒写者又有非凡的历史叙事的才具,如同希罗多德那样,那么,流血的历史事件中所产生的英雄,往往不过是恶魔而已。这些恶魔因为独霸着权利和武力,并且代代相沿,恶魔就变成了盖世的英雄。
尽管希罗多德所描述的历史也许会有一些偏见,某种希腊人对于波斯人的偏见,但因为他不是波斯人,他讲的那些历史故事就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他常常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同时列举好几种说法,从中指出他自己所相信的说法,这就更增加希罗多德《历史》的可信度。由此,也就难怪希罗多德这本《历史》,历经数千年还是我们研究和思考历史的经典,希罗多德本人则被后代学者尊称为历史学之父了。 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