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2014-04-15 16:15:10)教学时间: 2014年4月15日星期二第2节
教学反思:
上公开课,其实教师学教的好机会
一、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理念: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学生熟悉的、有现实意义的,要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应用意识。
第一,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让小组合作完成用卷尺测量两张课桌并排的宽度,并用不同的单位记录测量结果,说说自己的发现,并在括号里标明单位名称是单名数还是复名数,然后让学生举出更多“单名数”和 “复名数”例子。有了动手操作,有了观察判断,有了思考交流,有了拓展推理,学生更好学了。
第二,为了引出“为什么要进行单位换算”的问题?创设了“谁要买票”这个生活情景,用四个小朋友的身高与1.2米作比较,单位统一的可以直接比较,单位不统一的要先改写名数,化成相同单位,再进行比较。
2、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1)“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一环紧扣一环的。因此在课前三分钟,再次诵读“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为学习新课做好知识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让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总结出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互化的方法,并推理使用,引导学生思考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名数改写的问题。
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一些学生还不懂得用手中的卷尺去测量物品的长度,并准确读数。
2、学生可以很快地说出名数改写的结果,但改写的思维方法不会叙述。
3、学生对于各种单位的进率容易混淆。
4、对于什么是高级单位?什么是低级单位?学生不能一下子准确判断。
5、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用“分”的方法:分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数学的课堂,因教师的智慧而精彩。
精彩的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平台。
上一节好课,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进行着最高精神享受的学习,值得我们一生去追求。
附:先学小研究
四(
一、课前三分钟:知识整理
1、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2、复习单位进率: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二、从生活中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
动手操作:请你亲自动手用卷尺测量两张课桌并排的宽度,
并在括号里标明单位名称是单名数还是复名数。
(用不同单位)记录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我的发现:
1、
2、
3、
4、
5、
补充说明:1、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
你能举出更多“单名数”和 “复名数”例子吗?
单名数:
三、探究小数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方法:
有四个小朋友要乘公共汽车,售票员阿姨说:“身高超过1.2米的小朋友要买票。”
四个小朋友的身高分别是:
A——80厘米
B——1米45厘米
C——0.95米
D——1.32米
回答问题:
1、这四位小朋友谁需要买票呢?(
2、(
3、(
4、你会改写计量单位吗?
改写单位 |
我的方法 |
80厘米=( |
|
1米45厘米=( |
|
0.95米=( |
|
1.32米=( |
|
四、我会出题考同学(不要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