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红枫

九九重阳,秋意已浓。
北京最好的季节当属秋天。
北京秋天最美的景色是天高日丽,云淡风轻,红枫如火,层林尽染。
其实枫绿枫红,孰忧孰喜,全看赏枫人的处境与心情。李白的“泊牛渚怀古”说:“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抒发的就是一种莫名的愁绪。秋风秋雨愁煞人,枫叶红了,往往引起的不是壮怀激烈,就是凄凉满怀。
这枫树冬天沉默不语,经受风寒;春天发出新芽,生机勃勃;夏天尽情舒展,遮天蔽日;秋天一身火红,烈焰熊熊。人们借枫说事,借景抒情,无非是一种寄托,一种宣泄,一种祈盼。戴叔伦的“三闾庙”道:“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感觉眼前是一片肃杀。李商隐的“无题”:“寒夜孤单谁相伴,
雨意绵绵情难断。枫醉未到清醒时, 情落人间恨无缘”充满了离愁别恨,越读越感凄凉。曹邺的“早秋宿田舍”:“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有的是期盼;李煜的“长相思”:
杜牧有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广受人们喜爱,传诵至今不衰,是因为美,景色美,心情也好,虽是“枫林晚”,但“红于二月花”,多么豁达,多么开朗。人们喜爱金秋十月枫红似火,不但在艳阳高照的白日,就是夜晚也引人入胜,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别有一番意境,形单影只,寂寞孤廖,相信游子读了都能引起共鸣。
不过,要说气魄雄奇,胸怀广阔,还得说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里的烂漫秋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对秋天情有独钟,在他的众多咏秋诗词中,《沁园春·长沙》最负盛名,是他青年时的一篇力作,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四周枫林如火,放眼万山红遍,让人神清气爽。
喜欢秋日的红枫,不管是意境明朗,情绪复杂,还是夜静更深,游子感伤,人这一生拼搏久了,热闹惯了,内心难得清静下来。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中说:“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虽入古稀之年,依然壮心不已,枫叶红似火,晚秋胜新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诗意化作夕阳下的动力,才真正难得。
方惟深在“舟下建溪”中写道:“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一棵老枫树,经历了自然的风霜雨雪,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不动不摇,不言不语,绿也罢,红也罢,暑往寒来,岁月更替,谁也违背不得,只有顺势而为,顺时而过,才能过得安生,过得适意。春天来了立个志向,夏天来了尽力而为,秋天来了拼它一把,冬天来了好好忍耐,人生也罢,社会也好,沧海桑田,都是如此。
“谁向孤树怜逐客?泪眼相望有灵犀。”我们追求过很多很多,得到了很多很多,自然也失去了很多很多。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就能乐观向上;看不开,拿不起,放不下就成了活着的负担。“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的这两句诗意境实在不高。李贺的“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的情绪也是抑郁。人老了,不能怨气太重,火气太冲,很多人虽然表面开朗,热情奔放,实际却多愁善感,忧思缠心,还是看不开拿不起放不下,自己骗自己,说到底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王昌龄说:“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崔国辅说“江边枫落菊花黄,三年楚客已沾裳”;李益说“青枫江畔白苹洲,楚客伤离不待秋。”这些诗里的枫树都挂满了惆怅,是因为做这些诗的人总是感到怀才不遇,命运不公。枫树的红叶在他们心里引发的不是激情燃烧,而是飘落凋零,活着自然打不起精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否极泰来,祸福相依。只有弘道养正,抱朴含真,该愁则愁,该愁少愁,甚至该愁不愁,才能够不负今日,老有所乐!
向枫树学,朝红叶看,往前走,管它刀一样的寒风,剑一般的严霜,擦干无用的泪水,抖擞往日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而行,不必苦盼明年春,只要莫负今日情,这日子就是火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