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读陈兴良教授所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一书的经历

(2022-07-22 07:25:14)
(接上期)读书要从源头的书读起,陈兴良老师的《刑法的价值构造》一书所阐述的内容应属于现代刑法学的源头一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泛读在对价值哲学的一般理论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我就正式开始阅读《刑法的价值构造》正文部分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不对陈先生书中涉及的内容发表意见,只介绍我当初是如何在朋友的帮助下读书的。
     《刑法的价值构造》导论部分,是本书最重要最难掌握的部分!
       按朋友教给我的方法先把导论部分细读一遍,然后回过头来列表整理不懂的概念、范畴、西方法哲学家的价值理论、哲学理论、法哲学思想理论。以《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出现的顺序为标准,逐一整理记录。查看我当时的学习笔记我结合其他价值哲学论述整理了如下读书列表:
     一、  西方价值哲学的诞生阶段
       1、大卫休谟,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代表著作《人性论》,提出了区分“是”与“应该”的思想,即事实命题、规范命题或伦理(价值)命题,休谟认为从事实即“是”推不出“应该”即价值,即人们所说的“休谟之叉”。休谟持彻底的怀疑论,他用“休谟之叉”,对唯理论或理性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指出因果关系不具有正当性。
       2、康德、德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代表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面对怀疑主义大师的“休谟之叉”康德经过十年的思考来回答休谟的疑难。
       3、洛采(德国哲学家)将世界划分为三大领域。经验的事实领域、普遍规律的领域、价值的领域。洛采将价值范畴从《经济学领域》引入哲学,为价值哲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价值哲学的诞生。其被称之为"价值哲学之父”,代表作《微观世界》,这本书当时在大陆可能没有出版;
      4、尼采、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提出了价值是评价的结果的思想。
      二、西方价值哲学的形成阶段
      1、威尔海姆.文德尔班,(1848-1915)德国哲学家,创立了新康德主义费莱堡学派的价值哲学,为价值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作出了贡献。代表作《哲学概论》、《哲学史教程》;哲学从回答对象是什么的问题转向实物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2、李凯尔特的价值哲学思想(1863-1936),文德尔班的学生,提出了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代表作《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观点与尼采类似。
       3、布伦坦诺的“价值公理”(1838-1917)德国哲学家,代表作《道德知识的来源》认为:价值是独立的现象,是各种情感现象中公众共有的爱与恨、愉快与不愉快等,实质还是情感决定论。
      4、迈农的一般价值论《1853-1921》奥地利哲学家,代表作《一般价值论的基础》后期转向客观主义价值说,——情感说;
       5、艾伦菲尔斯的欲望价值论——欲望说。(1850-1932)奥地利哲学家,代表作《价值论与伦理学》、《价值论体系》。主张价值的基础应在欲求或企求领域中寻找。
       6、乌尔班(汉译尼尔本)(1873-1952)美国学者,代表作《评价及其本性和法则》,是美国早期研究价值哲学的一本著作。
       7、詹姆士(1842-1914)美国哲学家,代表作《信仰和意志》是满足需要论的创始人,善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
       8、摩尔直觉主义价值论(1873-1985)英国哲学家,代表作《伦理学原理》,标志着20世纪伦理学革命的开端。
       摩尔认为:怎样给“善”下定义这个问题,是全部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价值哲学最终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

      为此我购买了休谟的《人性论》,江西教育出版社,石碧球译。就急着查看休谟是如何提出“是”与“应当”的区分,及休谟是如何彻底否定唯理论充足理由律不能被证明的,和观念的正当性不能借助于我们的感觉印象来证明。费了很大劲我终于在366页找到了陈兴良先生在该书第4页引用休谟名言的原文:我还要给这些推理增加一条附论,我们或许会发现这条附论是相当重要的。在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体系中,我总是谈及,作者在某段时间是以通常的推理方式而进行的,而且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者对人事做出了各种评论;但是,我突然又惊奇地发现,我所遇见的命题不是通常的系词“是”和“不是”,而是没有一个不是由“应当”和“不应当”联系起来的,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但确是最终的结论。
     这样,出处是找到了,但为何休谟会提出这个问题呢?这时好奇心吸引这我去搞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没别的捷径,只有去认真读休谟的《人性论》。这个过程你必然会遇到西方(欧洲)哲学史两大哲学体系的较量,以培根、休谟、洛克等为代表的经验论与笛卡尔、斯宾如沙、莱布尼茨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争论及发展历程。好奇心会带着你追根溯源,去寻找更远的知识源头,最后你一定会要到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的鼻祖那里去请教。来源问题解决后,为了搞清价值哲学的发展过程,你还要继续去读康德的三大批判。休谟之叉出来后,康达经过十年的思考终于出版了他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叉戟”终于圆满解释了“休谟之叉”,这就是陈老师在《刑法的价值构造》指出的:再此基础上,康德区分开科学与道德,亦即事实与价值两个不同的领域。这是一个由休谟开始做出,并且其争议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要搞清楚从休谟到康德的转承开合,你唯有认真阅读康德的三大批判。而康德的三大批判晦涩难懂,读起来枯燥寡味,为防止影响你的读书热情,你可以选读邓晓芒教授的讲解,或听他的讲解录音,相信你会放不下康德的。上面整理的书单、新的概念、范畴加上你不断追求知识的好奇心,时常会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你去读书、读书、再读书,此时,读书就真正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阅读的相关领域也随着你读书的深入将不断展开,但一定不会离开你最初确定的范围和领域,(对于我而言,就是法学领域)而是一个越走道路越宽广的过程。
      我最初选择从阅读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的价值构造》一书开始,以此为中心,围绕着核心的价值范畴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最后发现:你会不知不觉的系统学习西方哲学史,你会从休谟走向康德,从康德走向黑格尔,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中间你会不定期的向卢梭等大家请教,最后你一定会走向马克思恩格斯去“聆听”去“拜谒”。你会经常享受到如同与杰出人物促膝交谈般的快乐和幸福!
      朋友:你知道吗?陈兴良先生在大学期间已走完了上述苦读之路!堪称我辈之楷模!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以马克思的名言与爱读书的朋友共勉: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谢献卿律师
                                                                                            2022年4月23日于北京(2022年7月22日重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