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指的是谁?

(2015-02-02 09:45:07)
标签:

补天石

贾宝玉

曹雪芹

《红楼梦》

王老师

分类: 说观点
  本人是个半吊子业余红迷,《红楼梦》小说算是一部奇书,写法独特,同时小说又没有写完,所以也就拥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中国无数高才大能研究红楼,成果也算蔚为可观,其中红楼探佚是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比如影响广泛的刘心武的秦学,我本人虽不认同有关秦学的任何观点,但一部小说能探究出那么庞杂的秦学出来,也足以说明《红楼梦》的不同凡响了。
 
   我对红楼探佚的兴趣超过红楼梦小说本身,原因是自己的才学实在不怎么样,看《红楼梦》一万遍也很难有独到见解,远不如直接看别人的成果,所以多年来各种探佚观点看了不少,也追过不少人,但最后认定草根红学家王根福老师的探佚成果最符合我对红楼梦的理解,王根福老师的博客是:《草根红学家王根福BLOG》,微博是:《草根红学家王根福》,大家自己可以看看王老师的文章,自然知道此言不虚。
 
   王老师的核心探佚成果我都是极为认同的,但与王老师进行探讨时,还是发现一些具体观点有很大分歧,而且彼此难以说服,王老师也认定我把红楼读歪了,我这个人比较认死理,再说本来就是半吊子业余红迷,把红楼读歪了在我看来根本就不丢人,再说王老师的观点虽然现在不出名,难说几十年后不会成为红楼研究的主流观点,所以与王老师的辩论就是我的荣幸了,我现在把它整理成几篇文章记录下来,没准能被后人发现呢,也算是跟着王老师沾沾光。
 
   目前我与王老师的主要分歧有四个,一是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指的是谁,二是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须眉浊物,三是导致贾府悲剧的是不是程朱理学,四是宝玉最终成为情僧是否比佛祖更伟大。我想分别写四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认识。
 
   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指的是谁,王老师有专门文章论述,即《石头曹雪芹不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认为补天石是“曹雪芹”不是贾宝玉,补天石被女娲弃于青埂峰下,后被两位仙师施法变成了通灵宝玉,又带到太虚幻境去,最终乘贾宝玉下凡而被“夹带”下凡。而贾宝玉是警幻仙姑麾下人物,住在赤瑕宫,是通灵宝玉即曹雪芹的侍者,全称是赤瑕宫神瑛侍者。曹雪芹是《石头记》即《红楼梦》作者,而贾宝玉是曹雪芹以自身为模特所创造出来的小说人物。石头是“曹雪芹”,是神瑛;书中人物是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根本两码事。“曹雪芹”下凡后就挂在了贾宝玉脖子上,是曹雪芹创造了贾宝玉,所以贾宝玉须臾离开不得曹雪芹(即通灵宝玉)。
 
   王老师的这个判断从逻辑上讲是说得通的,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补天石与神瑛侍者都有了映射对象,而且小说是曹雪芹写的,小说中又明确说这些文字刻在补天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把补天石视作曹雪芹是有道理的,但我还是不能认同这个判断。
 
   小说开篇就是关于补天石的一个神话故事,如果说“无缘补天”指的是小说作者,与小说主题或主角无关,有必要把它画蛇添足放到小说中去吗?我认为红楼梦小说开篇提纲挈领,一定是紧扣小说的主题,不会节外生枝来抱怨小说作者生不逢时“无缘补天”,基于这个基本认识,我认为补天石不可能指的是小说作者。

  如果问贾府中任何一个人,贾宝玉佩戴的玉石代表谁?一定能够得到异口同声的答案,代表贾宝玉。小说中不同人物佩戴的饰物都是有特定含义的,宝钗的金锁代表宝钗,湘云的金麒麟代表湘云,怎么到了宝玉这里,它从娘胎里带来的玉石就不能代表他自己,反而代表小说作者了呢?
 
   要论证补天石到底是谁,这就需要看大家对《红楼梦》小说的主题是如何理解的,这一点我与王老师区别是非常大的,王老师理解《红楼梦》主题是悼红,是为普天下薄命女儿鸣冤叫屈伸张正义,唱响女儿歌颂女儿,鞭笞须眉浊物,严厉批判2000余年红颜祸水论。贾府衰败只是加速了红颜薄命。红楼梦出现背景是程朱最猖獗对女儿最戕害时代!(对王老师的这个理解如果不准确,请王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理解《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大家族无可挽回衰落败亡的故事,在这个败亡过程中,各种美好的事物都无可奈何地走向悲剧。
 
   如果按我的理解,补天石是贾宝玉顺理成章,贾府逐步走向衰落,意味着贾府的“天”出现了“窟窿”,需要贾府有人能够“补天”,贾府(包括府老祖宗宁荣二公与贾政等)把这个职责与希望放到了贾宝玉的身上,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那一节,警幻仙姑明确指出宝玉来到太虚幻境的缘由,宁荣二公之灵嘱托警幻仙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这一段明确指出在宁荣二公看来,贾府历经百年后,开始走向衰败,即“天漏了”,但贾府子孙“无可以继业”,只有贾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于是就把“补天”的希望放到贾宝玉身上,并且为此还麻烦人家警幻仙姑给予点化。
 
   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这一段,与《红楼梦》开篇的补天石的神话故事完全契合,这就说明“补天”跟曹雪芹没关系,但跟贾宝玉关系甚大,是贾府老祖宗对他寄托的希望,也是贾府能否中兴的希望所在。
 
   当然贾宝玉最终还是辜负了老祖宗的希望与寄托,没有承担起“补天”的责任,贾府最后还是彻底败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点又是与补天石的天然身份是契合的。
 
   小说开篇明确指出补天石是女娲补天的弃石,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只剩下这一块未用,这就说明这一块补天石是有瑕疵的,明说是无缘补天,实质上是无能补天,承担不了补天的重任。
 
   小说中的贾宝玉也是一样的,虽然“聪明灵慧,略可望成”,但其心思没有用在“补天”上,也没有能力“补天”,最终也没有去“补天”,通过出家的方式逃掉了。
 
   如果说补天石指的是贾宝玉,那么神瑛侍者是谁呢?
 
   《红楼梦》主要情节围绕宝黛爱情展开,神瑛侍者当然也是贾宝玉,王老师认为补天石是“曹雪芹”,是神瑛;而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贾宝玉是神瑛曹雪芹的侍者,但这个关系在小说中写的比较模糊。
 
   从小说描述来看,那一僧一道带着补天石去投胎时,提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与赤瑕宫神瑛侍者的风流情缘,给读者的感觉补天石与赤瑕宫是两回事,当然也可以理解当年一僧一道把补天石放到了赤瑕宫,补天石就成了神瑛,而且还有了一个侍者,但小说的确没有明确指出这个对应关系。
 
   虽然从小说中不能明确看出补天石就是神瑛,神瑛侍者是补天石的侍者,但隐约还是能够看出一些关联。
 
   比如赤瑕宫的“瑕”是有瑕疵的意思,即“神瑛”有红色的瑕疵,我们知道补天石也是有缺陷有瑕疵的,两者在这一点是相通的。
 
   还有补天石与神瑛侍者都没有想过要去补天,补天石的心思是要“享受荣华富贵”,而神瑛侍者则是“凡心偶炽”,两个都是想去人间消遣去,没有任何拯救苍生的理想与抱负,这也与贾宝玉的人物性格是一致的,两者在宝玉身上得到完美统一。
 
   红楼梦中贾雨村对贾宝玉的这一类人有一个根本性的描述,摘录如下:“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简而言之,贾宝玉属于残忍乖僻之邪气中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又偶值灵秀之气,生于公侯富贵之家之后,成为情痴情种。即贾宝玉是一点点乖僻邪气与灵秀之气相合的产物,我认为补天石属于乖僻之邪气,神瑛侍者属于灵秀之气,两者共同塑造了贾宝玉。
 
   补天石是乖僻之邪气,是指他存在缺陷,无能补天,同时“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有怨气,当然属于“邪气”。
 
   神瑛侍者是灵秀之气,因为他心地善良,有爱心,在他的照顾下绛珠仙草才得以生存,因此属于“灵秀之气”。
 
   如果说补天石指的是贾宝玉,那么又如何解释补天石上的文字,以及小说中明确指出经过曹雪芹编撰后形成小说《红楼梦》的呢?
 
   从红楼梦文本来看,补天石把自己的经历记下来后,先被空空道人抄录成《石头记》,最后被曹雪芹编纂为《红楼梦》,我认为这里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涵。
 
   我前面提过,我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一个大家族无可挽回地彻底败落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家喻国,不管是家族兴衰还是王朝更替,几千年来都摆脱不了兴盛与衰亡的命运,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故事不仅仅存在于《红楼梦》小说当中,而是已经在中国历史中上演几千年了,甚至以后还会不断持续上演,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就不再是一部小说了,而是一部典型的家族(王朝)衰落史了,它铭刻于中国的历史当中,铭刻于那些亲历者的记忆中。
 
   所以补天石上的文字,指的就是亲历者的切身经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中那些历历在目的王朝与家族衰亡史,这些不是哪个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活生生的真实。
 
   而空空道人就像司马迁,把那些亲历者的切身经历抄录成史书,即《石头记》(像不像《史记》?),“记”就是指忠实的记录,没有任何篡改,而曹雪芹把这些真实的历史编纂成《红楼梦》,即以小说的形式来描述同样的历史。
 
   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是,他写的《红楼梦》不是随便杜撰出来的一部小说,而是中国几千年王朝与家族衰落史的浓缩,浓缩到一部小说当中,但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具有普遍性。
 
   《红楼梦》开篇明确指出“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真正的原因就是小说中贾府衰落的故事不是指具体哪个朝代或哪个家族,而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与所有家族,不论曾经如何辉煌,统统无法避免小说中贾府那样最终走向败亡,而败亡的根本原因离不开小说中所描述的贾府败亡的原因,从而让小说具有“普世性”,这才是红楼梦真正的主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小说能够穿越古今,与它的主题能够穿越古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仅仅把它定位于谴责程朱理学为天下女儿立传,我认为还是把《红楼梦》读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