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文化之七: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2013-08-20 21:43:02)
标签:

文化

数学

教育

分类: 数学

数学文化之七: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1.  黄金分割率:

黄金律,又称黄金分割率,是指把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全部之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之比,即0.618/1=0.382/0.6180.618   (√5-1/2的近似值,一般称之为黄金分割数。这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后,又由古希腊著名美学家柏拉图称之为“黄金分割率”的。

2.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比例(也叫黄金分割,Φ,取三位小数是1.618)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把第n个斐波那契数字以Fn来表示,而以Fn+1代表下一个,那么会发现当n趋近无穷大时,Fn+1/Fn趋近Φ,请看几个相邻斐波那契数字之比(计算到小数第七位)89/55 = 1.6181818144/89 =1.6179775233/144 =1.6180555。这个属性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Kepler)1611年首先发现的。在开普勒之后一百年,苏格兰数学家辛普孙(Robert Simpson)又予以证明。

175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数学家西摩松(RSimson)也发现,随着数字的增大,斐波那契数列两数间的比值越来越接近黄金分割率。这提示我们,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与黄金分割数关系异常密切的数列。其实,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竟然是用黄金分割数表达的!18世纪中叶,著名数学家棣莫佛(Ade Moivre)和欧拉已经知道这个公式。

如果从中切掉一个正方形(边长等于原矩形的宽),剩下的部分仍是黄金矩形。依此继续切割,就会得到越来越小的黄金矩形。黄金矩形被这样切割后,矩形的一部分顶点恰好落在一条螺线上。斐波那契数列与此相似,你可以用边长1的正方形做反向操作。加上一个同样的正方形,得到一个新的矩形。若不断在长边上添加正方形,新产生的长边就会遵循斐波那契数列,每一个比前一个的形状更为接近黄金矩形。

把黄金矩形不断切割后,矩形的一部分顶点恰好落在一条螺线上。 据说,德国一位名叫费希纳(GFechner)的心理学和物理学家,曾专门召开过一个“矩形展览会”,特地邀请了592位朋友到会参观,要求每位参观者在看完之后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完美的矩形,结果下面四种规格的矩形得票最多:5×88×1313×2121×34。这些矩形的短边与长边之比均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相邻两项之比,很接近黄金分割数。费希纳还测量了数以千计的窗框、扑克、书本等矩形物体,甚至还检测了墓地十字架的分隔点位置,发现它们的平均比例均接近黄金分割数。

3. 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与达芬奇密码

在数学史上,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都是十分有名的。它们不

但有丰富的数学含义,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哈佛大学一位符号学专家兰登,在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

紧急电话,赶到卢浮宫博物馆后,得知年迈的馆长在博物馆里被人杀害。人们在馆长的尸体旁,发现了一串难以捉摸的数字13-3-2-21-1-1-8-5。馆长的孙女奈芙是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她意识到这是祖父在向她传达信息。奈芙将数字从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1-2-3-5-8-13-21,她发现,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后来,在开启祖父的银行保险柜时,试了好多密码都不成功,但试了这串数字就打开了。

奈芙和兰登经过调查后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

艺术作品中。这些线索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兰登在无意中发现,已故馆长竟然是郇山隐修会的重要成员。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其成员包括牛顿、雨果与达芬奇等多位历史名人。兰登的直觉告诉他,他和奈芙是在寻找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这就是“达芬奇密码”的来由。

    首次将这种比例冠以“黄金”美称的是达芬奇。在“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LPacioli)的《神奇的比例》一书中,达芬奇作了插图,还对各种图形中的黄金分割数作了精彩的描述。比如,将3个黄金矩形对称地互相交叉,每个都与另外两个垂直,则这三个矩形的顶点恰好是一个正二十面体的12个顶点,也是一个正十二面体的各个面的中心。稍后的德国著名科学家开普勒对黄金分割也极为着迷,他曾经说道:“几何学有两大财富:一个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一个是按中外比划分一条线段。第一大财富可称得上是黄金定理,第二大财富称得上是珍珠定理。”最早明确使用“黄金分割”这一名称的是德国数学家M.欧姆(MOhm),他是发现电学欧姆定律的欧姆(CSOhm)的弟弟。在著作《纯粹初等数学》(1835年)中,他用“黄金分割”来表述中外比,后来这一称呼就逐渐流行起来。

20世纪中叶,美国数学家巴尔(MBarr)给比率\(\frac{{\sqrt {\rm{5}} {\rm{ + 1}}}}{{\rm{2}}}\)起名为Φ(也有人写作φ,读作Phi),这是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Phidias)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但是,这一称呼并没有像π和e一样得到数学家的公认。另外,也有不少人用τ表示黄金分割数。

在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中,人体比例的确定也与黄金分割息息相关。画名取自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iivius Pollio)之名。这位建筑师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馆长临死前全身赤裸,把自己摆成画作《维特鲁威人》中的形象,为破案提供了线索。现代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SDali)的《最后的圣餐》,也是画在一个黄金矩形(长和宽之比为黄金分割数的矩形)上的。在给人物定位时,达利还采用了另一些黄金矩形,而画作的顶端则是一个巨大的正十二面体的一部分。

4.黄金分割的美学应用

欧洲人将此比例广泛用于建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如雅典巴特农神殿巍然屹立的大理石柱,其上、下的比例,以及古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高度和底边长度之比都符合这个比例。数学家开普勒曾把黄金比值和勾股定理称之为几何学中两大宝藏。被誉为世界艺术珍品的古希腊雕塑、断臂女神“维纳斯”整个体型的比例,以肚脐为界,全身与下身高度的比值恰为10.618。我国成人,肩宽和臂宽的平均数均为362毫米,肩峰到臂底的高度为586毫米,躯干的宽度与长度之比为362:586,亦巧合黄金律。尽管世界各族人的形体差异很大,但他们躯干部分的长度与宽度之比却都接近比值。除此之外,一个容貌端庄、五官修整的人,其面部的长、宽比,鼻和唇的宽度与高度之比等,都符合此值,因此人体美是世界最神奇而美妙的艺术造型。

5.黄金分割在灾害科学中的应用

1)当已知一个灾害周期时,很可能还有另外一个较短的周期,它与前者之比符合黄金分割数。例如日、月引起地球的半月高潮往往触发一些灾害,该半月的0.618时段,即9天也是一个易于触发灾害的潮汐周期。这两个周期的拍是前面一个已知周期的1.618倍。

2)当已知一个灾害周期,但由谷年向峰年的上升时段与由峰年向谷年的下降时段不相等时:它们两者之比往往符合黄金分割数。例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n年,在其峰年和谷年易产生一些灾害,但由谷年向峰年的上升时段与由峰年到谷年的下降时段是不相等的,上升时段短,约为4.2年,下降时段长,约为6.8年,其比值接近黄金分割数。

3)造成灾害的物性参数变化往往符合黄金分割数,例如给各种液体加热,其温度由绝对零度增加到临界温度为一区间,在该区间的0.618处或其附近即为沸点。它是液体状态的重要变化。脆性岩石受力由零值到大破坏时的值为一区间,在该区间的0.38处或其附近岩石内开始产生大量张性小裂缝,此时岩石体积变大,称为扩容,当应力达到该区间的0.618附近时,微破裂频度急剧增加,它是岩石大破坏的一种先兆。在大地震发生前,地壳岩石中横波速度与纵波速度之比有所变化,当它接近或达到0.618时,地震就可能要发生了。另外当岩石中裂缝向完整脆性介质中扩展时其扩展速度由慢变快,达到纵波速度的0.38时地震就发生了。这里所说的速度区间是指广义的形变传播速度,蠕裂的最低速为零,为区间下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