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梳理
(2012-05-21 21:35:49)
标签:
教育数学 |
分类: 数学 |
2012年5月21日
从建构事实到提取事实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梳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及小数加减的基础,所以其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整个100以内加减法分别分布在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分三个学期进行。
具体内容分布如下:
册数 |
单元 |
内容 |
教学目标 |
一 年 级 上 册 |
第三单元 |
1——5的加减法 有关0的加减法 |
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
第六单元 |
6——10的加减法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3、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
第七单元 |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
|
第九单元 |
20以内进位加法 |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
|
一 年 级 下 册 |
第二单元 |
20以内退位减法 |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
第四单元 |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
|
第六单元 |
100以内加减法(一)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
二 年 级 上 册 |
第二单元 |
100以内加减法(二)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
基本学习思路可以梳理为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加减法——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由此也足可见:
第一,1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计算中的最最基础的知识,因此10以内加减法必须要达到正确、熟练。
在《2011新课标》中对这部分内容也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而且提出速度要求,到第一学段结束时,每分8~10题。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呢?关于怎样达到“算法的熟练化”,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在《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一书中曾提出:“从建构事实到提取事实”的途径。孔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个术语:“数学事实”,“数学事实是指一些头脑记忆中已有的数学正确结论。数字性事实是指一种特殊性的数学事实,它指的是那些经常用到的和、差、积、商等学生应该要记住的数值(如:4+3=7,7×8=56)。乘法口诀就是一些数字性事实,基本口算也是这样数字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练习基本口算就是掌握和记忆这些数字性事实的过程”。孔教授在谈到小学生如何形成计算技能时指出:“初学加减法的儿童,一般使用建构事实的方法,例如,当一个学龄前儿童被问到5加3等于多少时,他会先数出5(用手指或豆子),再数出3,然后从头到尾数一次。
至于小学一年级新生,他可能会采用一个稍微有效率的策略称为“由最大数数起”,即“继续数”的策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构造事实”。孔教授还谈到:“渐渐地,经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们会愈来愈不去使用数数等构造事实的策略,而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比如说,我们问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8+9等于多少,他会根据记忆直接回答上述问题,这种方法称之为提取事实。”根据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也同意孔教授的看法的。为此,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对如何使学生熟练准确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出以下建议:
1.动手操作,建构事实
我们要从情境出发学习运算,如果从一开始就大量进行符号运算,会引起孩子思想上厌烦,不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我们要通过问题情境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在初学计算时,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动手操作,如,2+3=?先摆2个圆片,再摆3个圆片,合起来是5个圆片,由逐一计数渐渐过渡到按群计数。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拉长这一段时间。然后逐渐脱离实物,但在遇到困难时,头脑中可以呈现一幅摆实物的表象,再计算出得数。这样做,看来很低效,但实际上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本途径,在计算教学中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便于提取事实
运算技能的形成,是需要一定量的练习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要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我经常采用的练习形式有开火车听题口算、小组抢答、卡片口算、手指游戏(如“我出1”“我出5”。“合起来是6”)、猜数游戏(如一堆圆片有6个,我用手指盖住一部分,露出的部分是4个,猜一猜,我盖住了几个)、利用扑克牌做计算游戏、还有同桌口算接力等等,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最终逐渐逐渐记住这些得数,以便随时提取。
3.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背景和学前教育的不同,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要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0以内口算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初学10以内加减法时,对计算速度不宜提统一的目标,不宜过早搞速算比赛,这样排出名次,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应允许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针对性的具体帮助,千万不要长时间的课外补课和做题,使其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加关注,还可以采用同学之间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互助。
第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也是数学计算的最基础知识,它是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多位数四则计算、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例如一道多位数加法,就是由若干个20以内加法组成的,能否正确、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将影响以后的学习。所以《2011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除了要求正确计算外,还提出了速度的要求:在第一学段结束时,达到每分6~8题。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要比10以内加减法要复杂些,这就需要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和我们采用的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转化成10以内加减法。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性差异,每个学生想出的方法会不尽相同的,这就会产生算法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最优化和寻求规律也是必不可少的。
1.首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
过去我们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先要有一些准备题,课堂教学时,在检查复习环节作好铺垫。如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必然要复习9+( )=11这样的内容,就是为“用加算减”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只能产生一种算法,即,11-9=?想:9加几等于11,9加2等于11,所以11-9=2。然后进行这样程式化千篇一律的叙述口算过程的训练。其结果必然变成枯燥的计算操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敢于放手,创设问题情境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不加任何提示和铺垫。如新教材创设了“小白兔买铅笔”这个拟人化的故事情境,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15-9后,教师应让学生借助小棒进行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交流自己怎样算出得数的。有的学生可能一根一根地减,得出6根。这种方法,虽然并不高效,是他经过思考想出来的,应当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15分成10和5,10-9=1,1+5=6”。也有的学生“把9分成5和4,15-5=10,10-4=6”。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用加法计算减法“9+6=15,15-9=6”。如果没有一个小组想出这种算法,教师也不要勉强非要让学生说出这种算法,这样学生会挖空心思地说出很多不是思考策略多样化的算法。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你认为需要,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介绍这种算法,供学生选择。如果认为没有不要,不介绍也可以,不见得书上列举的算法,都要展示给学生。有时,学生可能出现书中没有的算法,仍以这道题为例,学生说:“15-10=5,15-9=6”。他是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的,也是一种思考策略,教师也应予以肯定。
2.组织交流,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发言,用小棒进行演示,组内人员可以进行补充。在进行全班交流时,要鼓励小组代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要组织其它小组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在倾听过程中,还要反思自己的想法,真正起到交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哪一种方法最好。有些方法是分不出什么高低的,如教材中第二、三种方法,有时因题制宜,因人制宜,如11-2,一个一个地减也很快,11-9,一个一个地减就太费劲了。有的学生喜欢记住几道题的得数,其它的题进行类推,也是可以的。如,他知道9+9=18,推出9+8=17,他知道16-8=8,推出16-7=9,16-9=7,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题策略。如果有的学生老是停留在低效的一个一个减的计算上,教师可以善意地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为什么总是比别人算得慢,而且还容易算错,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方法,培养勇于反思的良好学习品质。
3.寻找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要想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能力,除了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找规律,如9加几的题目,让学生从小到大竖行排列,算出得数,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让学生找一找得数个位上的数与要加的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少1”,再让学生回忆计算的过程,因为把要加的数中抽出“1”和9凑成10。又如,让学生找一找在20以内退位减法中得数是“9”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学生列举出下面各题:11-2=9,12-3=9,13-4=9,14-5=9,15-6=9,16-7=9,17-8=9,18-9=9。学生发现相减的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差1。当然,这样的规律不宜找得过多,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
总之,10以内加减法是所有计算的最最重要的基础,而20以内加减法则是两位加减法和多位数加减法的重要基础,所以,45道10以内的加法口诀、45道10以内减法口诀、45道20以内进位加法、45道20以内退位减法,共计180道算式的快速准确的口算训练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每节课坚持进行训练的,只有将这180道“数学事实”建构在学生脑海中,能够随时“提取事实”,才能真正为孩子今后的计算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