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001XntFdgy6EnrzIzvm54&690
吴川过年风俗
杜观水
过年又称过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吴川人过春节,从腊月廿四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
小年晚祭灶君。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吴川人称小年晚。过去风俗,小年晚送灶君老爷上天,俗称“送灶君”。《梅菉志》载:“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晚,祀灶用爆竹糖丸。”相传灶君是奉玉帝之命,到人间看管善恶,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平安。他每天把看管的家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记录下来,到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便把记录带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再由玉皇大帝定断,确定赏罚:功多者,三年后降福寿;过多者,三年后降灾祸。但灶君善良,是个大老粗。人们为了讨好他,便用丰富的鸡、肉、酒等供品,让他吃个饱,以便他在玉帝面前说好话。还要在灶膛里放两根甘蔗,代表上天的路。祭品中还有两碗糖丸,意思是糊住灶君的嘴,不让他乱说。
新中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祭灶的风俗在吴川城乡消失了。但因是小年晚,不少家庭还是加点菜,餐桌上的菜肴便比平时丰盛了很多。
祭忙的年关。“挨年近晚”吴川人特别忙碌。一忙“扮靓”。先是用新砍伐的竹枝竹叶捆扎成扫帚,屋里屋外,上上下下打扫一番,又翻出所有的盆罐、桌椅洗刷一新,这样持续了好几天。歌谣“年廿三,洗衣衫;年廿四,扫屋子;年廿七,执归一;年廿八,洗邋遢”正是这几天繁忙的写照。二十九或三十晚忙着贴“年红”(春联、门神、利市钱、年画),把家里打扮得红红绿绿,漂亮极了。贴利市钱也许是吴川的特色,它的来历在吴川有一段故事呢。相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皇后娘娘长得很丑,人们都议论她有“十丑”:头大、面大、眼大、鼻大、嘴大、耳大、手大、脚大、肚大。朱皇帝知道后很恼火,他派官兵前去惩罚这些议论皇后的人。抓到后便用鞋底痛打一番,并且凡是被打过的人家都在家门口贴上一张印有鞋底花纹的纸条作为记号。那些未被打的人为了免于被打,也偷偷在家门口贴了一张印着鞋底花纹的纸条,贴了便大吉利市。此后,每逢过年人们便用长方形红纸凿成有鞋底花纹的纸条,贴在门口,叫它利市钱,祈求一年四季大吉利市。过去,人们在门上、门额上、神台、灶台,甚至装谷米的油缸、鸡栏、猪圈上都贴上利市钱,红艳艳的,很好看。
二忙“吃”。“民以食为天”,何况是过年。小年晚一过,人们就纷纷采购年货,从菜市或超市购回冬菇、虾米、鱿鱼、粉丝、发菜等。二十九或三十日早上,天未亮就买回茨菇、生薯、生蒜、生葱、芹菜等。建了新屋的人家,还扛回一条带叶和根须的甘蔗,寄寓来年生活甜甜蜜蜜节节高升。
除夕或前一天,不少人家忙着炊年糕,特别是兰石镇,家家户户都炊年糕,他们做出的年糕又大又甜,过了正月有的人家年糕还吃不完呢。二十多年前,由于受省港风俗的影响,吴川还流行炸油角过年。但近年由于超市有得买,此风俗便不再流行了。
此外,每到年关,梅菉的江心岛、人民路、机电路等处都成了不大不小的花市。买一盆年桔、几盆花摆在厅堂成了吴川人过年的一种时尚。一家大小,行行花市,做生意的,选购一盆几百块钱的大朱砂桔,寓意财源滚滚;小户人家选购几十块钱的小金桔,又好看又好吃,寓意大吉大利;小孩子则捧回菊花或水仙。
除夕团年饭。吴川外出经商、打工的人很多,有30万左右,但都乡土观念强,就是定居在外的也回家乡过年。吴川人特别注重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年饭。这天,酒家饭馆不营业,一些平常不进厨房的男人,也围上围裙,有模有样地炒出几味菜来。饭桌上有鸡、鸭、鹅、烧肉,还有海鲜。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饭后边聊边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直到零时,这俗称“守岁”。
除夕当晚,不少人家张灯结彩。吃完团年饭后,小孩子穿上新衣服,父母给送上砸(压)岁钱。用来“压年”的东西有年糕、桔和特定的蔬菜。一般在八仙桌上摆上年糕,在年糕的中心位置放一个桔子,寓意来年大吉大利;把芹菜、生蒜、生葱、生菜、生薯、红萝卜扎成一小捆挂起来或摆在八仙桌上,寓意来年勤勤恳恳、合想合算、聪明、生财、好仕途、红红火火。有个别人家,床头还悬吊双桔,寓意吉吉利利。
年初一拜岁。“爆竹一声除旧岁”,过去,新年初一从零时直到天亮,吴川城乡都燃放炮仗贺新年,谁家门口堆放的炮纸越多谁就越觉得荣光,近年城区禁炮,缺少了当年那份热闹。过去,年初一的禁忌很多,不倒水,不扫地,不使刀(除夕晚把要切的肉和菜蔬切好),不能摔烂东西,见面要讲吉利话,起床后先煮一锅
糖吃,寓意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然后煮饭拜岁。拜岁跟拜祖宗仪式有很大不同,拜祖宗摆五碗饭,而拜岁则是家里有几口人就摆几碗饭,也不摆放凳椅,不溅酒。一家大小围在一起跪拜,意思是又长一岁了,祈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现在这些习俗大多被年轻人所鄙弃,但见面都流行道一声“恭喜发财”。
舞狮子拜年是吴川人过年的风俗。新年初一大多数的村子都出动狮队,在本村挨家挨户去拜年,或进城给本村的商铺贺年。吴川的狮子造型与广东南海的狮子相同,双人舞,狮头一人,狮尾一人,随着大鼓、锣钹的节奏,左右摇摆,右右舔身,摇头摆尾,昂首摇耳,动眼动嘴,举脚踢腿。前面有一个“大肚佛”来引路,“大肚佛”是由一个头戴面具,笑容可掬,身穿传统大襟衫,衫里塞满棉花,扮作大肚的人充当。手拿大葵扇,做出各种滑稽动作,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当狮队来到某户人家门口,先是对着门口一进一退拜三次,然后表演武术,舞狮,采青。采青难度最大。主人家用桔子、生蒜、生菜、红包捆在一起,挂在高处,让狮队叠牌上去采摘,叫采青。采青要有真功夫,必须吃过几年“夜粥”的人才能胜任。两人默契配合,依次表演“见青”、“惊青”、“采青”“碎青”、“吐青”等舞步动作,采到青后,对主人门口拜三拜才能离去。
新年拜年。过去,吴川习俗,年初二一早杀鸡拜神,叫“开年”。有的人家,供品除鸡、鱼、猪肉、斋菜外,还有活鲤鱼,鲤鱼两眼贴上一小块剪圆的红纸,寄意年年有余。年初三家家户户吃饭用生菜包菜肴吃,称作包“赤口”,以免口嘴是非。年初四拜灶君,接灶君回位。年初七杀鸡拜神,叫做做“人日”。
年初二被称作“迎婿日”,这天,出嫁的女儿与女婿回家拜年。大多数家庭只剩下老人在家迎接女儿女婿,因为儿子儿媳也到外家拜年去了。如果是去年结婚的,礼物中至少要有一担煎堆。送来的煎堆,一般只领三分之二,挑着箩筐或捧着簸箕分给村里人。
年初三到年初十都很热闹,人们互相拜年。一般挽着糖果、水果等贺年礼品,主人多用圆笼子款待。回去时,给予生蒜、生菜、茨菇、状元糕等,带来的糖果、水果则领一点点。因此,一袋水果往往走尽整个新年。
元宵节行花桥。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以前吴川元宵节各地的风俗有走菩萨、押舟、打新人、偷青、打秋千、挂灯笼、行花桥等。解放后那些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大多消失了。但梅菉元宵节行花桥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
花桥是过去梅菉隔海村群众庆赏元宵在桥上摆设鲜花,挂上彩灯而形成的彩桥。隔海村与梅菉墟隔着梅江,过去,隔海村民到梅菉趁墟,要坐渡船,交通十分不便。据说明朝万历年间,隔海村群众想过渡上街闹元宵,甚感困难。村中有吕氏兄弟两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借用市场屠宰台架成一座桥,让人们过桥欢度元宵。后来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次年元宵用船架设浮桥,大大方便了群众。但过桥时,有些花花公子,乘人多拥挤之机,调戏妇女,为防止这种不良现象发生,第三年多架了一座浮桥,以竹篷顶、封边、开窗、摆设鲜花,张灯结彩,称为“花桥”,专供妇女行走。另一座浮桥,即供男人行走。这就是梅菉隔海花桥的来历。后来,桥头还塑有观音送子的泥塑。传说元宵节那天,人们摘到白花可生男孩,摘到红花可生女孩,在桥下洗手可添丁发财。
隔海花桥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近年,因建于1974年的隔海永红桥已成危桥,为安全起见,改用江心岛大桥为花桥。
元宵节当晚,梅菉城区万人空巷。游人如潮,水泄不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披红戴绿,闪亮迷人的灯饰,随风飘动的彩旗,雄伟多层的牌楼,栩栩如生的泥塑,风格各异的书画摄影展,使游人眼花缭乱。来到江心岛花桥,简直走进人间仙境:一条数百米的彩桥横跨江岸,彩灯闪烁,清波流华,使人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桥上鲜花吐艳,诗画琳琅,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http://s3/mw690/001XntFdgy6EnrCvf9g4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