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著名的七首讽刺诗,你真得参透其义了吗?

(2023-10-27 09:37: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诗词更是其中最为璀璨多姿者。
有一些讽刺诗极其含蓄委婉,不明白背景的人乍一看不像讽刺诗,甚至有些人还会误以为是赞美诗。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历史上七首著名的讽刺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些诗情画意。

第一首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明白这首诗背景的还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其实这是大唐真汉子、诗豪刘禹锡的一首精彩讽刺诗。
此诗借种桃树的道士讽刺朝政,讽刺朝廷很多高官都是刘禹锡离开京师之后爬上去的,他们爬到高位后打击异己,排挤像刘禹锡这样的有才能的正值人士。
此诗讽刺委婉含蓄,但辛辣有力。就因为此诗,刘禹锡得罪了更多的权贵政敌,他再次被贬出京城。不过,老刘并没有屈服,他有自己的原则底线。14年后重新返回京城,写了另一首佳作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早已远去,我老刘又回来了!”看来,能打败老刘的只有岁月!

第二首

《洗儿诗》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首讽刺诗,以为苏轼只是在简单地谈教育孩子。
苏轼是一位难得的大天才,但却命途多舛,屡遭人陷害猜忌,屡遭贬谪。尤其经历了差点要命的“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对陷害自己的人愤恨不已,但又不能明着职责,所以写此诗讽刺。
该诗表面上是“教子诗”,但如果真如此理解,是不是苏轼自身糊涂了?又蠢又笨、不学无术的儿子怎么可能驰骋仕途甚至当上宰相呢?其实这正是苏轼的高明之处。他借诗讽刺当朝权贵们又蠢又笨,不学无术、把控朝政,整天就知道陷害像自己一样的有才有德之人,可谓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第三首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
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鶵竟未休。

李商隐讽刺诗写了很多,这是其中比较委婉含蓄的一首。
李商隐终生夹在“牛李党争”中,两面不讨好,不断受到小人谗伤和排挤。他的这首诗抒发高远志向,讽刺和鄙视奸佞小人。
对这首诗的理解,关键在于“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一联。此联用典《庄子·秋水》篇,大体意思是鹞鹰逮到一只死老鼠,他看见凤凰从天空飞过,误以为凤凰要来抢死老鼠,死死护住,大喊“不要抢!”
李商隐把自己比喻为凤凰,把那些陷害和嫉妒自己的小人讽刺为鹞鹰。可谓生动形象,辛辣深刻。

第四首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委婉的讽刺诗,作者有所顾虑和避讳,借用“汉宫”代替“唐宫”。
此诗讽刺当时的统治者搞特权,说一套做一套,寒食节大搞“禁火”,不让老百姓点火、吃热食,而自己却传蜡烛、送美食给大臣们。。
这首诗讽刺性隐藏得有多深?连当时的皇帝都认为是赞美皇恩的,并因此而授予韩翃官职。

第五首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诗的委婉程度更厉害,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此诗“此曲只应天上有”是夸赞音乐的美好。
花卿就是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经平定段子璋之乱,立有战功。但他居功自傲,目无规矩,僭用天子音乐。
在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很严格的,杜甫认为花敬定僭用天子音乐非常不妥,会招惹大祸,所以就写了此诗讽刺和劝诫他。

第六首

《湖上杂诗》
清·袁枚

葛岭花开二月天,
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
不羡神仙羡少年。

这是一首融写景抒情和讽刺于一身的佳作,委婉含蓄,生动而有诗意。
葛岭据传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炼丹成仙的地方,后来很多人为了得道,为了长生不老,都来葛岭烧香拜仙。最终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作者认为长生不老是荒诞不经的,求仙拜佛没有用,珍重当下、珍惜时光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第七首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是一首精彩的讽刺诗,相对来说很直白,其讽刺意味隐藏地不如前几首深。
大旱时节,庄稼将要枯死,老百姓忧心如焚,纷纷祭祀龙王,祈祷下雨。但朱门权贵们,却丝毫不受影响,歌舞依旧,作乐如常,枉顾民生,反而担心阴雨天会使管弦变调,不希望下雨。
该诗对比强烈,讽刺意味强烈,是一首难得的为老百姓而歌的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