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个历史上的绝妙对联

(2023-09-01 09:23:5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一直有“出联易,对对难”的说法。尤其是一些被称为“绝联”、“孤对”的,只有上联或下联,它们运用巧妙的思维方式、精湛的修辞技巧或独特的典故,长久以来令人难以应对。有时,一些对联即使已经对仗了,也难以达到完美。有些甚至数百年都没有人能够严整对出。只有将条件放得更宽,才能勉强说出一二联的句子。这也充分说明了对联的难度之高。
今天说几副至今无人能完美对上的绝联,供大家赏对。

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据传,苏东坡与朋友一同在“半边山”游玩时,苏对此地赞叹不已,于是出了此上联。然而,无论别人怎样努力,都无法找到合适的下联。这副对联因此成了绝对。数百年后,清代的李调元来到此地游览,看到当地人把此联刻在碑上,他不加思索地说道: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李调元觉得对仗并不困难,但后来的人认为下联的对仗并不理想,有的地方甚至勉强凑合。大家觉得工整吗?


一扁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帆八索,下九江,还有十里

据传,这句联是由一个名叫扯蓬的少年出的。有一天,黄庭坚和苏轼一起乘船时,扯蓬少年说出了这个上联,因为它涵盖了从一到十的数字,所以下联也要有相应的数字。黄和苏思考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对出合适的下联。您试试看!


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对这个上联也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织绫罗绸缎”都有相同的偏旁,所以下联也要反应这一点。相传,这个上联是清代才子李调元年少时所作,但一直没有对出合适的下联。最后勉强用“狼生毫,毫扎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算是对上了,但偏旁并不符合要求,终不能算完美的下联。


清华园水木清华

在1932年的清华高考中,当时的教授陈寅恪出了这副上联,让考生对出下联。但学生们对此都交了白卷,没人能对出。即使到了现在,也依旧没人能对出完美的下联,大家也试试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