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书法之五十九 元代隐逸文人书法家
标签:
倪瓒杭州《富春山居图》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杂谈 |
分类: 历代文人书法名家名作 |
元代隐逸文人书法家
元季短短8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无显著提高,而文学艺术尤其戏曲、文人书画之成就斐然,堪为探究。举其根源,恐与江山的易主于异族,大汉族文人之地位日趋卑微等等因素不无关系。汉族文人也因此无意于仕途功名,沉埋于民间乡野,多以诗书、戏曲、丹青自娱,寄托生命情绪,打发寂寞,因而共同展现出社会底层文人平淡萧散的艺术人生境界,致使文人书法艺术推进到前所未有的境界高度。这和元季一大批野逸文人是分不开的,此文只能撮其典型,略加绍介。
黄公望(1269年~1354年),本姓陆(有待考证),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晚年结茅庵于圣井山,故又号井西道人。元至元(1335年~1340年)中,浙西廉访徐瑛辟为书吏,被诬入狱,出狱后师事金月岩入全真道。曾住持万寿宫,提点开元宫。后往来松江、杭州等地,卖卜为生。晚年住于杭州筲箕泉,86岁时逝世。《道藏》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黄公望为元代著名山水画家,与倪赞、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晚年作品追求神采、气韵,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不重形似,笔法简练精到,笔意深远苍茫,峰峦浑厚,气势雄秀。作品很多,尚存世的有51件,其中20余件流散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其名作《富春山居图》一部分藏浙江省博物馆,一部分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著作除道藏所收外,尚有《大痴道人集》、《画山水诀》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传世。http://s6/middle/6ae2df7agbadf85942245&690
黄公望存世书迹在四家中为最少,多是为自己画作的题识,或给他人的题跋。书体多为行书,也有少数为小楷书,皆风华自然,率性适宜,与画作若相映带。黄氏早年书法作品,早已不存,但从其年轻时做过书吏的经历来看,他的书法应该不错。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汉族,浙江嘉兴魏塘人。元代著名隐逸诗词书画家。吴镇年少好剑术,成年后与其兄吴瑱同受业于毗陵(今江苏武进)柳天骥学习易经,自此韬光养晦,讲天人性命之学,坚持高尚志气,不与众人和同,贯通儒、道、释三教,达生知命。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曾在村塾中教书,钱塘等地卖卜。吴镇长住魏塘,深居简出。吴镇于六十八岁〔至正七年(1347年)〕侨寓嘉兴春波门外(今嘉兴市城区)春波客舍,专写墨竹。时与友人会于精严寺僧舍,心仪佛门,始自称“梅沙弥”。四年后回到魏塘,殁前自选生圹,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墓在今梅花庵侧。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
吴镇为人孤洁,索画者虽豪贵不能求,唯以佳纸好笔求之,欣然就画。本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镇之门阒然,妻颇笑之,吴说:“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至明代声誉鹊起。《四库全书》评吴镇:“抗怀孤往,穷饿不移,胸次既高,吐属自然拔俗”。吴镇善草书,笔法古秀苍劲,风神潇洒。他的书法多见于题画,至今流传单独成幅的草书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幅。
http://s14/middle/6ae2df7agbadf8ba9146d&690
吴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纸本,草书,纵29.3厘米,横2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书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为吴镇61岁时手录《心经》全文(内有误书多处),笔势遒逸,风味古澹,堪称炉火纯青。钤“梅花盦”朱文方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方印。卷上还有清代刘墉、永瑆题跋及钱樾、周家谦等人鉴藏印记。吴镇书法多见于题画,《心经卷》是其传世的唯一草书作品,此卷草书之冷隽清逸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拨苍秀的美感。
张雨(1283~1350),初名泽之,字伯雨,后易名雨,一字天雨,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钱塘(今杭州)人。为宋崇国公张九成之后裔。张雨年少时为人潇洒,不拘小节,英气勃勃,有隐逸之志。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元代诗文家,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从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篆,豁然有悟。遍游天台、括苍诸名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由于素有诗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学士,如杨载、袁桷、虞集、范梈、黄潽、赵雍等,皆争相与之交游,因而虽隐迹黄冠道士之中,却列文士学人之名,被当世名士称为“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仁宗闻其名,欲官之,张雨坚辞不仕,乃归句曲。往来于华阳、云石间,作黄蔑楼,储古图史甚富,日以著经作诗为业。延佑(1314—1320)初离京返杭之开元宫。至治元年(1321),开元宫毁于火,次年回茅山,主崇寿观及镇江崇禧观。惠宗至元二年(1336)辞主观事,日与友人故酒赋诗以自娱。或焚香终日,坐密室,不以世事接目。晚年隐居南山,时往来于三吴,与杨维桢、倪瓒、俞和等交游。
张雨工书画,其画以淡彩见长,善画石木,用笔古雅,尤善以败笔点缀石木人物,颇有意韵。画迹有《霜柯秀石图》,《双峰含翠图》等。其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学怀素、张旭。字体楷草结合,其书雄沉遒劲,俊爽清洒自成一格。倪瓒在《题张贞居书卷》称“贞居真人诗,人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从书法风格来看,张雨对于初唐楷书大家欧阳询之“家法”有着颇多的摄取。张雨小楷在承续欧书清劲秀健基础上,又另僻蹊径地融入一些晋人萧散飘逸的灵动之气,为自己的书作增色不少。从用笔的感觉上来看,张雨小楷中一些横式笔画的习惯性动作,同民间的经生所创的“写经体”有着高度的契合。作品中,一些横势用笔的斜切、轻行、重按和轻入重收都和民间“写经体”书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传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台仙阁记》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题画二诗》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杂诗卷》等;著有诗集《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五卷。http://s8/middle/6ae2df7agbadf92d81d67&690
《题画诗卷》是张雨行草书的代表作。其诗清虚雅逸,其书雄沉遒劲,堪为文书融通的佳作,倪云林称其诗文字画为“道品第一”。张雨是道士出身,然而书风谨严,一丝不苟,尤其是他的小楷,严整清和,洋溢着古风古韵,作品流露出隐逸文人清虚雅逸,孤傲不群的气息,从行草《题画诗卷》中可窥逸斑。袁华评谓:“贞居先生清诗妙墨,飘飘自然有一种仙气,信非沉俗中人也。”
从明代祝枝山、王宠的小楷体例的斜欹体式的运用中,可体察出明代小楷书家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张雨小楷书风的影响。这种书风和取法的“代代承传”符合书法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张雨“楷中插行”的书法体式则自赵松雪运用以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惯用的书法体例。这一体例还频繁地出现在他后来的小楷书作之中。和其同时代的倪云林,其后的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人的作品,也同样沿用了这一体例。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泰定四年进士。历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杨维桢自幼颖悟,能“日记文章千言”,黾勉读书,为增见识,少时又游学甬东。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诡异谲怪,曾被人讥为“文妖”。其诗好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著作有《春秋合题着说》、《史义拾遗》、《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等。
http://s6/middle/6ae2df7agbadfa08a3435&690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杨维的传世墨迹约十余件,且都是五十岁后所书,故无法探求到他早年时学书的来龙去脉,但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可其功力深厚,其书由诏追溯汉魏两晋,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杨维桢于音乐的造诣也极深,特别是善吹铁笛,其“铁笛道人”的别号即因此而来。传世墨迹有《鬻字窝铭》(故宫博物院)、《城南唱和诗卷》(上海博物馆)、《真镜庵募缘疏》、草书《梦游海棠城记》(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竹西草堂记卷》(辽宁省博物馆)、《晚节堂诗》(现藏日本)、《沈生乐府序》等,楷书有《周上卿墓志铭》,其余墨迹多见于书札及书画题中。http://s10/middle/6ae2df7agbadf9888abc9&690
《真镜菴募缘疏卷》,纸本行书,纵33.3厘米,27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该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他的作品真、行、草相杂,行草中多带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结字奇正多变,字形大小悬殊,笔道粗细轻重、墨色浓淡枯润,反差强烈,章法跌宕起伏,似乱石铺街,全篇产生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气势豪放雄宕,代表了作者行书的典型风貌。杨维桢结合章、今草法,大大拓展了草书的表现力。他的行草书流畅随意中有生拙和古朴,他的艺术形象中,粗头乱服又有舒展婉丽的俊逸,故行草书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照亮了元代的书法史。加上深厚的文采风流,他的行草书其形态让人骇目惊心,其意却让人久久咀嚼。
倪瓒(1301~1374),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江苏无锡人。元代诗人、书画家。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倪瓒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倪瓒的书法,早期学王献之,继之学钟繇,明张丑评说他的书法:“早年之精美,其在至正初元者,妙有大令(王献之)遗风。)徐谓说:“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瓒的书法主要体现在他的画里,即画中的题跋等,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泼流畅,神韵飘逸。清人笪重光评:“元镇真翰墨第一流人,不食人间烟火而登仙者矣。”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有林下风,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次韵耕隐渔者诗札》(香港中文大学藏)、《杂诗帖》等多种。
http://s14/middle/6ae2df7agbadfaa8cb37d&690
倪瓒《淡室诗轴》,纸本行书。纵64厘米,横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内容七言律诗-首,共4行,又题识2行。通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淡古神韵,无一俗尘。《淡室诗轴》,单就技法而言,似乎不足称道。其结体十有八九是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的。用笔也多出锋尖梢,显得势竭力虚。但从审美的角度看,不计其细节,而从整体观赏它时,却化腐朽为神奇。其笔法,虽然点画多不工,却瘦劲通神,行笔又悠然自得,使字态显得摇曳生动。其章法,虽然结字多不周,却行气贯通,时大时小、时长时扁,令整篇布局疏朗错落,琳琅满目。
http://s15/middle/6ae2df7agbadfb4b8232e&690
倪瓒《渔庄秋霁图跋》,行书,上海博物馆藏。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从《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一斑。这个题款是倪瓒晚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
陆居仁(1306?~1371?)字宅之,自号巢松翁,又号松云野褐,瑁湖居士,松江华亭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元初前后在世。元泰定三年(1326)以《诗经》中乡试,隐居不仕,教授生徒以终。工诗文,擅书法,书学“二王”,为松江书派的先导。他活动于元未明初,与杨维桢、钱惟善交游甚深,殁后被同葬于干山,世称为“三高士墓”。居仁有松云野褐集《元诗选》传于世。传世墨迹有《跋鲜于诗赞纸本手卷》、《苕之水诗》等。http://s11/middle/6ae2df7agbadfbc175e7a&690
《苕之水诗》,陆居仁书,纸本草书手卷,41行,纵28.2厘米,横13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前钤陆氏“云间”、“幽谷一叟”印2方;卷末钤陆氏
“宅山”、“陆氏居仁”、“静寿山”、“卧松亭”、“寄寄轩”款印5方。鉴藏印以项元汴、卞永誉、安岐三家最多,并有项氏“意字号”编号。《苕之水诗》卷书七言古诗一首,赞扬笔工陆文俊所制毛笔精良耐用,夺造化之功。据自署年款,此卷书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是陆居仁晚年的草书精品。书法飘逸苍秀,得张旭、怀素、孙过庭遗意。后幅有元代张枢楷书次韵陆诗并记,乃张枢传世名迹。又有元代陈朴题跋、袁凯题诗各一段。此卷曾经清代乾隆内府、宣统内府收藏。http://s2/middle/6ae2df7ag79165fff82b1&690
元代陆居仁《跋鲜于诗赞纸本手卷》,纸本,草书,纵42.7厘米,横205.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段草书计四十三行,系陆居仁写在《鲜于枢行书诗赞卷》后面的一段跋。跋后自题书于辛亥,即明洪武四年(1371),为其晚年所书。他用鲜于枢诗赞原韵作诗二章,一赞昭文(元昭文馆大学士释溥光);一悼伯机(鲜于枢字伯机)。按鲜于枢诗赞原作已阙前六韵(“幽”、“流”、“求”、“沤”、“球”、“牛”)赖此考见。书法点画圆满,运笔中锋直下,轻重映带,意趣盎然。
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芝生),晚号紫芝老人。桐江(今浙江桐庐)人,寓居钱塘(今杭州)。一生冲澹安恬,隐居不仕。能诗,喜书翰,早年得见赵孟頫运笔之法,后返临晋、唐名家碑帖。其行、草书,秀雅挺劲,酷肖孟頫。楷书高古风雅,颇有晋人风度。明桑悦云:“紫芝所书,深得松雪笔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献之于羲之也。”行、草逼真孟俯,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识,仓卒莫能辨。洪武初,以书名于时。至正四年(公元1344)题李唐《关山行旅图》,故宫博物院藏有其二十年(公元1360)於黄冈之康园所临定武兰亭。故宫博物院藏有墨迹《篆隶千字文册》及自书诗卷和临张芝帖等。
http://s16/middle/6ae2df7agbadfdcd08ddf&690
《篆隶千字文》是其篆书和隶书分体间书的书法杰作。纸本墨迹摺裱册页。每幅纵21厘米,横24.7厘米。凡37页,295行,正文每行7字,首尾之题字每行字数不一,共计2063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款署“天爵贤良嗜予篆隶,因书此为赠。时至正甲午岁冬十一月三日也。清隐散人俞和识。”此册为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俞和四十八岁时所书。册上有清内府鉴藏印九方,并有河南商丘陈氏收藏之印多方。《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篆隶《千字文》,书法结构简练随意而无匠气,笔秀雅而挺劲,与世流行之六体千字文比较,自有书卷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