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往“不靠谱”的肩膀上靠一靠

(2013-04-19 00:31:43)

往“不靠谱”的肩膀靠一靠

 

冯永锋

 

在我的理解,所谓的“冒险家”,就是面对一个从内脏到毛孔都没有一点“确定性”的事件,就敢不管不顾地闯荡的人。在“安稳家”看来,要做一件事,天时不对,地利不行,人与人之间尚且无法买通和说通,那么,这件事是万万不能为的。而冒险家恰恰可能就是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资金不足、经验缺乏、支持体系完全不到位的情况下,也要去做点什么。当然成功率不会太高,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极大。

公益组织身上有天然的冒险性,但其冒险性更体现在“想像的自由”上。任何人都有胡思乱想的权力,也可以在胡思乱想的指导下到社会上去胡作非为一通。不过,一件事情既然姓“公”,那就暗含着做这件事的动因、过程和结果都得让公众信任。在这时候,以不确定性为荣显然是会遭人白眼的。

但如果一个公益组织太过求稳当,脑子里胡思乱想,身体里火苗乱窜,做起来却循规蹈矩,走起来却踱着方步,那么,显然又是不可能保持其边缘性的。

在一次常规的沐浴之后,突然想到,也许公益组织,为了自身能够保持足够的“饥渴度”,在社会上有持续发展那么几年的可能,保持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还是有可能的。

 

 

(小题)资金确定,那么使用资金的人,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家公益组织,其资金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持续获得资助的,一种是每年新游说获得的。在我看来,如果一家公益组织要想让机体保持旺盛的生长能力,那么,学会在团队内保持“聪明刺激”,是很好的增加内功的办法。

有不少机构的负责人,老担心团队的年轻人、新来的同事难以担负重任。白天放心不下,晚上也放心不下。业务时间放心不下,休息时间也放心不下。孰不知,信任是公益组织的常态,无论这个人有多老有多新,无论这个人来自何方,给予全方位的信任,是团队共生互信的前提,也是一个机构有可能蓬勃前行的气质。

机构的资源总比一个人的资源来得多。虽然不少机构可调度和施展的空间并不雄浑宽阔。面对一个多少有一定“不确定”的新员工,最好的“以战代练”的方法,就是用相对稳定的资金,相对明确的业务,由其去负责和承担。

这样的好处一是可把此前相对稳定的负责人解脱出来,让其去挑战不确定的业务,刺激其身体内的“继续发展细胞”保持活性,另一个好处就是让原本做熟套的业务,在一个不确定的人手里,探索出新的运作手法。哪怕这个人只知道照抄前一个人的套路,至少也给了一个新来安神定魂的缓冲着陆时间,有利于其定根扎根,有利于接下来的自由生长。

反过来说,如果工作人员在一个机构内对某项业务已经比较精熟,那么,让其去开拓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业务,也是很有意思的。无论是横向的挖掘,还是纵向的继续挺进,都很值得引爆。我们需要对自己保持信心,所以我们需要把眼下手头的案例做成功;但我们又需要对未来保持信心,所以我们需要适度冒险的探索。

 

(小题)如果方法确定,那么业务就可大量地“不确定”

 

公益组织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方法明确型”,一类叫“目标明确型”。为了到达目标,过程可采用多种方法,为了提炼方法,可设定多个短期业务目标。

方法当然也不是只有一个。在我看来,不同方法的探索和积累当然很重要,但方法与方法的组合也非常重要。用句科技界喜欢说的话说,原始性创新很重要,集成性的创新也很重要。原始性创新可以类比是一种方法的经验总结,而集成性创新则可以类比为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巧妙再搭配。用武器来比喻,就是把手枪用好很重要,把匕首用好也很重要。面对一个强敌,光有手枪匕首肯定不行,还得有飞机大炮。光有这些武器也不行,还得有对这些武器的组合应用——先开枪还是先发炮,半夜袭击还是中午冲锋,战术如何匹配,阵型如何保持,都极大地挑战着当事人的解题、布局能力。

所有的方法都只能来自于案例。任何想像的、引用的、复制的——甚至头一天证明在某个案例上用得成功的,在当前的案例中,都未必完全适合。因此,大量地参与案例,让案例本身的不确定性刺激自身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不确定性案例的解决过程,就是积累“方法”及“方法搭配术”的过程,也就是让一家机构变得丰富、智慧和活力常在的过程。一家机构和一个人一样,会有春夏秋冬少年中年老年,但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和心态,热气腾腾的活力都是其必备的。

很多案例表面上看极其相似,但一旦粘靠上去,才发现每个案例的内在气质、风土物候都绝不相同。永远不要被那些表面上相似的案例所迷惑,持续以虚空的心态让一个个新案例的不确定性、未见识性充分展现出来,然后,基于这些展现,迅速找到应对方法,这样的机构,才可能不脱离社会现实。

一些机构喜欢匆忙地总结当年做的那么一两件小案例,觉得应当通用于全世界,或者贯穿于未来的所有业务,其实这都是极其偷懒和愚昧的行为。社会每天都是诡谲多变的,稍有成就就想“安稳”,稍有所得就想推广,稍有功力就想“保养”的机构,一定会迅速被社会所抛弃。

当然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业务本身很确定,那么,方法就一定要百般探索。有些机构,十年前做这项业务是这个方法,十年后还是这个方法,那么,我们一定要找出其已经变化为不确定性的地方,如果一直找不出来,那么,就可以向其提建议,建议其往不确定方向靠一靠,往不靠谱的肩膀,靠上一靠。

 

(小题)如果合作伙伴确定,那么,自身就要“不确定”

 

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不可能持续很长,双方之间的情谊可以很好,工作人员之间也可以互相喜欢,但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绝大部分是“战友型”,也就是为了某个具体案例而集结一时,互相协作一阵,在案例大体收尾后,就重新回归自家阵营,准备下一次的再组合与再相逢——当然,下一次的合作伙伴,必定与上一次未必完全相同。

不管合作多长,一次合作总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理想中的合作方式是每个机构出的资源和能量,都符合项目本身的要求,不重合,能互相救济;不拖累,却能互相激发。但很多的时候,合作方之间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完全契合,人家有的你正好有,人家擅长的你正好也擅长,人家缺乏的你也缺乏,人家不乐意做的你也不乐意去做。当然,如果遇上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自己原来缺失的技能,主动去突破,帮团队完成任务之时,也是自身生长之机。在这时候,忘掉自己会的,记住自己不会的,趁着合作的机会,赶紧抢机会去弥补和生长,才是聪明之举。

同样的道理,如果几家合作伙伴中间,有一家已经足以把大家要做的事都做完;或者大家施展出来的才华,足以把你家机构给淹没。那么,这时候,你一定要想,如何给自身添加一些“不确定性”,去探索一些其他的业务新领域,这样,才不至于在合作中衰老,不至于一边尸位素餐,一边哀叹伙伴独断专权不给机会。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在某个合作案例中,你自身团队的能力已经可以把业务做全,那么,就应当鼓励、默许、纵容、刺激合作伙伴去自由探索。

其实所有的原理几乎都是相通的,一个有进取心、知道业务无止境的机构,就会永远面向社会需求,随时让自身保持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面对新业务时,才可能有一定的新奇感,“从不专业走向更不专业”;在看似波澜不惊、在看似麻木常规的社会里,也才可能敏感地察觉到微弱的创新脉搏。(2013.1.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