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基金会得练就“快速放钱功”
(2012-02-04 23:45:46)
标签:
杂谈 |
草根基金会得练就“快速放钱功”
冯永锋
据说2011年底,有让人揪心的消息传来——一些国际基金会被迫或者主动撤离中国大陆,要么是因为中国大陆的资助环境在恶化,要么是基金会觉得中国人已经很有钱,不再需要他们。反正不管怎么样,据说有那么一批本土草根公益组织有可能面临断粮的危险。于是有人就觉得,中国草根资源困境的时代来了,得赶紧想办法应对。
又有人觉得这是个良机,中国本土的基金会——如果用纯粹草根基金会的视角去看的话,发展时间很短,甚至不如草根公益组织的生长时间长。既然如此,一些国际基金会的快速或者慢速撤出,而中国那些表面上势力强大的政府基金会和表面上势力更强大的政府,又不肯把资金的甘露从净瓶里撒出那么几滴给草根组织,那么,正好证明,中国那些致力于资助中国草根组织的基金会进入了“爆炸式的成长期”。
社会需求旺盛,意味着行业发展良机的到来。在良机面前,致力于资助中国草根组织,致力于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草根基金会”们,最需要练就的本领,是“上门服务,快速放钱”的本领。
这几年经常要做筹资,于是和基金会打交道比较多,确实亲身体会到了基金会需要锻炼的本领有非常多。中国草根基金会的发展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做成“服务型基金会”。只要肯为草根组织提供良好的资助服务,所有的缺点都是成长中的缺点,今天不会的明天一定会掌握。当然,下这个判断的基本前提是基金会肯真正投身于万众期盼的资助事业中,把内部的问题隐藏起来,把对草根组织服务的心思稳稳地扎根下来。
服务型基金会,最好的当然就是“主动上门服务”。基金会的工作本来也简单,就是判断哪个团队哪个项目值得资助,而这个,在办公室里、会议室里、游乐场中,是肯定发现不出来的,最好的发现之地就是受资助者的工作场所,就是受资助对象出没活跃的各种场合。很多机会就在那电光火石之间,很多机会在正式的场合里提炼不出,一句偶然的话反而可能露出线索。很多讯息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浸染,资助工作者的心灵永远无法接收到——不管他声称自己多么的专业和多么的敏感。在资助目标的营地里浸泡,是“快速放钱功”的起始动作。
当然,“浸泡”于受资助方的营地一般是常规的状态。不要害怕和受资助对象成为朋友,更不要害怕受到资助对方的瞬间蛊惑,也不要担心资助太快了会出严重的差错。做任何事情都有失败率,好的失败是那些能够让你心理更加稳健、技术更加娴熟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在“快速资助”得到的深刻度一定是最高的。基金会是一个花钱的单位,要把钱花好,只有受资助对象的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而受资助对象能力的提高,没有相当的花钱本领练习,是不太可能把钱花好的。这对基金会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资助工作人员,如果手上没有花出去足够多的资助款,没有资助足够多的项目,那么其想提高资助本领,也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战士都是成长于战场上,而战场就会有牺牲和血的代价。钱不快速地流通起来,放给受资助对象花用,囤积在基金会的账户上发霉,连“创造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就不可能吸引更多的新钱,不但不可能带动行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引发行业的地震、倒退、内讧和其他灾难。
当然,这带来的问题是,当发现好的资助目标时,基金会工作人员现场拍板的权力有多大。你眼巴巴地追在人后面要和人家谈项目,那么项目的签约率要高,等待的时间还不能太漫长。项目的签约率要高,那么基金会工作人员的自裁权就得很大。他能够迅速判断这个项目的资助范畴有多大,是不是在他的权限范围内。如果是,那么他就可以当场下载项目书,把流程文件填妥,并迅速进行批准程序。如果超出他的权限,那么他要考虑自己向上级申请时能否说服他的领导。如果他的领导还要说服他的领导,如果他的领导的领导还要说服他的领导的领导的领导的领导,那么,这个资助即使不泡汤,也完全可以把受资助者折磨得失去最基本的活力。
NGO是基于信任的行业,这不仅仅指基金会对受资助方充满信任,基金会内部更要充满信任。充分的赋权恰恰会激发一个人负责任的精神,而权力的剥夺恰恰让人产生工作推卸的心理。任何需要层层审批的资助过程,必然是资助人员层层把责任往上级推卸的过程。上级表现上充满了权限,其实恰恰惹来了无数的麻烦。效率降低不说,隐性及显性风险还更剧烈。而资助流程过于冗长,必然导致受资助群体的极度不信任,随时可能诱发受资助群体的发难。
这世界最好修改的东西就是文字,这世界最容易调整的就是项目书。因此,要想练就快速放钱的本领,就要放弃对文档格式的迷恋和流程的过度苛刻。这就需要服务型基金会从内到外都充满了服务的气氛。基金会工作人员要服务受资助对象,基金会的中管高管要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基金会的财务、行政更要成为一线人员的后勤部和支撑平台。这样,大家互相关联在一起,随时为有需求的草根组织快速放钱,整个社会的能量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激活。社会活化了,基金会自身也就通畅了,内循环与外循环就是如此这般地互为依赖,气血相通,唇齿相依,骨肉相连。
很多草根组织还会现出一些“非常态资金需求”。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一些已经入行许久的组织,可能有那么两三个月会出现资金链断裂而触发生存危机。这时候,基金会要足够敏感,想出最及时的办法给出最快的放款项目,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社会上随时会出现一些想投身草根组织的“当代英雄”,他们出现的那一瞬间是极度星光灿烂的,但如果基金会没有及时察觉,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流星,迅速滑落出草根组织的营地。这对草根组织的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一个健康的行业,必然会随着社会变化而出现无数的新的接班队伍。基金会对这样的人要保持极其敏感的发现和接应能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察觉其最需要的资源补给。然后用最快的速度递交到需求者的面前,帮助其彻底地投身到对促进公民社会发展极有意义的民间公益事业中。
于是有人就问了,快速放钱的最快速度有多快?我想,一天可能要求太高,再急的事,一天也不可能导致某个组织灭绝。大体来说,一天以上,一个月以内,是很多草根组织等得起的。
当然,钱只是资源中的一部分,但对于基金会来说,他的长处就在于资金富足,而且其使命就是把钱花好。其他的资源匹配,基金会可以适当地做,但不宜做得太多。除非,社会上没有任何的组织或者个人在做,这时候,基金会可以适当地介入。而一旦发现好的机构或者个体在从事,就可以迅速地对其展开资助以换取退出机会。
做一件事,需要钱的支援,但更重要的是信念和方法。自发地进入草根组织行业的人,信念可能不缺少,方法可以在实战中积累或者探索,而所需要的资金,就看愿意与草根组织同呼吸共命运的草根基金会有没有“快速投放”的本领了。
现在是网络时代,面对困难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是通过微博或者其他的网络手段来快速应急。现在又是一个缺乏现场募捐的时代,高频率地组织一些现场定向募捐——比如一晚上为一个组织募集一个项目的费用——的活动,可能会是今后基金会的常态任务。如果掌握了这个本领,那么,可以肯定,草根基金会已经练就了“快速放钱功”,值得其领域内的所有草根组织信赖和认同。(2012.2.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