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冰雪节应注意环境代价

标签:
杂谈 |
新京报今天刊发我的评论:冰雪节扎堆儿不是好事:http://opinion.hexun.com/2010-12-31/126515889.html
下面是原稿。可见编辑在里面费了多么大的心思,帮助我的稿件得以成形和合理。在此向他们一年来的支持表示非常深厚的谢意。
北京冰雪节需要多少环境代价
冯永锋
看到《京华时报》12月30日报道,说北京公园冰雪节“扎堆儿开幕”,又看到圆明园到处做广告,要举办“皇家冰雪节”,好像这是一个关注民生的大好利市。然而可能是关注北京的水、北京的能源时间长了,对这个尚未降雪的冬天,北京猛然人工制造出这么多冰雪节,总感觉有些想要商榷一番的冲动。
http://s3/middle/6adcfa97t98aa31a819b2&690
想起几天前,与“乐水行”著名志愿者张祥一块穿朝阳公园而过。我们正津津有味地讲座朝阳公园的河道里的水居然还非常的肮脏,有成为附近居民下水道的嫌疑的时候,对面走来一个人,非常殷勤地邀请我们到“滑雪场”去游玩。滑雪场其实就是人为抬高的一个坡道,上面铺上洁白的人造雪粒,就可满足游玩者的乐趣。看到这样的“人定胜天”的又一杰作,我和张祥忍不住讨论起人工造雪的诸多好处和不好处来。
可惜我们想到的好处少,不良处多。尤其是从环境代价方面,想到的诸多不好之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两大点。
第一点当然是冲着北京的缺水而去。我正准备撰写的一本专门谈中国水危机的书《世界是干的》,里面就会列举北京缺水的诸多严峻事实。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水系基本瘫痪、区域水循环体系被打乱、很可能在未来将越来越干旱的城市,在冬天居然出现这么多用造雪机去使用大量上好之水以满足人们的游乐,似乎总是有些不妥当。
北京的水已经无法自给自足,要么取自深层地下水、取自战备水源地,要么从成百上千公里外强行调入。因此,生活在北京里的人们,应当非常珍惜这些水,了解这些水到达北京所携带的环境代价和民生代价。且不论这样的“以水造雪”方式是不是属于2010年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奢侈用水”行为,反正这样的由公园就可决定的自主用水行为,需要全社会好好地讨论一通其必要性。北京一直在讨论“阶梯水价”以抑制社会的水浪费现象,即使这样的“人造雪景”符合冬日北京的文明追求和娱乐需要,也符合北京的经济发展需求,那么,如果这些项目都属于非上马不可的项目,是不是可以把其“耗水的代价”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呢?
第二点则是出于节能减排的考虑。北京的能源绝大多数不产自北京,而是来自其他省份或者其他国家,无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液化气、水电还是煤电,北京能够自产的非常稀少,都得依靠政治调令或者市场调令从其他地方“长途调运”而来。这样调来的能源其实和水一样,都需要异常的珍惜和节约。节能绝对不仅仅是节约几块钱的问题,而是节约其环境成本的问题,而是延续资源的生命力问题。因为能源所产之地,一定存在环境污染,一定存在生态破坏,我们的每一次浪费,都是对其他地方环境最大的不负责任。
不用说北京市内的公园尚未在这个冬天见到一粒雪,就是在雪花飞舞的冬天,北京郊区山上的那些滑雪场,也是靠造雪机维持“雪景”的盎然。把地下水通过制冷以伪造成雪花的模样抛撒到“冰雪节”的诸多费雪之处,所需要的消耗多少能量,主办方心知肚明。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也许举办冰雪节是一个暴利的经济项目,因此,创意者和主办者都有非上不可的理由。而从游乐的角度来说,在北京这样一个北方城市,在冬天没有一点雪意,似乎也过意不去。在这时候,我们就得好好地权衡一下冰雪节的环境代价,能够不上马的坚决不上马。当然,户外组织、旅游组织、环保组织,应当开发出更多的亲近自然项目,引导那些愿意到冰雪天地里游玩的人,到真正的自然界中去体验自然之美,去观鸟,去乐水,去认识冬天的山川草木,而不要在冰雪节这样假冒伪劣的雪景中,获得可怜的一点点快感。
(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