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素称“煤城”,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近几年,焦作大力发展旅游业,云台山誉满天下,成功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之路,被作为典型范例写进了全国高中地理新教材,实现由“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
城不在小,宜居就行。生活在小城焦作,优哉游哉。焦作道路宽敞,不必有堵车之忧,既是繁华闹市小堵一阵,又有何妨,不到十分钟,便会畅通无阻,让人也感受一阵子大都市的感觉。焦作人上班,不必起五更怕半夜赶了地铁挤公交,小城人上班,骑着电动自行车,近者十分、八分,远者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焦作城转个遍,有的焦作人徒步上班也是常事,焦作人的生活就像发源于焦作的太极拳一样,虽然慢节奏但有质量,焦作人不必为高额的房价而忧,不必承载太大的生活压力。近几年焦作修建了龙源湖、缝山公园,龙源湖芳草碧绿,湖波荡漾,缝山公园依山而建,闲暇时间游龙源湖,登缝山公园,是市民健身的好去处。
焦作北靠巍巍太行,坐公交车半小时即可进入深山,投进大自然的怀抱。行走在太行山内,春赏春花烂漫,夏赏山高水长,秋赏红叶摇曳,冬赏冰挂晶莹;行走在太行山内,长风浩荡,山峰间山岚飘荡,白云飘过山峰,望天,看云卷云舒,看山,山色空濛,观水,水流潺潺,看人,风姿绰约;行走在山间,生活中的烦恼被这巍巍青山化解得无影无踪,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生活在焦作,感到幸福,感觉到自豪,焦作有名闻遐迩的云台山,有依山而建的影视城,有“四大怀药”,焦作文化底蕴丰厚。焦作古称山阳,山阳城遗址位于焦作市东南待王乡墙南村的北侧。据《后汉书举君国志》载:"周文王子蔡叔监殷,食邑于河内,山阳有蔡城,或曰蔡叔邑"。《史记》载:"秦时,长信侯于山阳之地居之"。《三国志》也记有"东汉末年,曹丕称帝,贬汉献帝于山阳城","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城墙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见。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缺东南角。北城墙长1850米,破坏严重,有断有续;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长1000米,除自然风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中间大部分已无痕迹。城墙周长为5000米,有9门(北5门、西2门、东1门、南1门)的痕迹。城墙宽14-35米,残墙高4-6米,为夯筑而成。城墙断面夯土层明显,每层厚10-15厘米,厚薄均匀。城东北有汉献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发现有汉代的完整瓦当与碎瓦片等遗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铺的地面,在城墙上多次拣到过铜镞,在城的附近还发现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头骨,在马作墓群区城外区曾经出土过刻有"山阳"铭文的陶器。城内原有法门寺、藏名寺(佛教称千佛殿),城北墙北村有石岩寺(下院)等名寺古刹。现寺院的古建筑虽已无存,但还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农庙碑"等文物。从有关文献资料及城墙遗址的夯土层看,山阳城为汉代所筑。建筑雄伟,结构合理,城墙坚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城市规模、市区规划等方面的实物例证。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焦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名人数不胜数。生活在焦作,真好。
(个别历史资料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