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傅老先生的一封封家书,不由得想到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不敢同傅雷老先生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每一个父母都想给予孩子最好的,但高度不同,认识不同,方法及效果就大相径庭。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反思,收获颇多。
无论多么优秀的种子,没有适当的环境,水土,养分,也难以开花结果,说不定还会中途变质或夭折。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傅雷老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这是傅聪的起点。有如此高素质的家长,才奠定了傅聪成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的基础。所以第一感就是,作为家长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也为自己。优秀的家长就是孩子的舵工,能够指引孩子在正确的人生航向上永不偏离。傅聪是多么幸运!他的家庭背景是独一无二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傅雷老先生多少年来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教育出了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长爱子之心没有高低之分,但教育之法确实千差万别。每一个父母,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想毫无保留地传给孩子,初衷是想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离成功更近一些。可往往家长的一套言论,孩子从小听得太熟,耳朵起了茧,听膩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傅雷老先生之所以能够和儿子保持长久地交流,那是因为他给儿子长篇累牍地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把儿子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以儿子为代表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他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儿子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他的思想。第四,他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这是多么智慧的父亲!几人能够做到?这再一次告诉我们,做父母必须多学习,才可能与孩子用心交流,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说出的话孩子才愿意去听。
教育无小事。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止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父亲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育儿总目标看,傅雷老先生讲到:弄学问也好,弄目标也好,顶要紧的是“人情”,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家××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傅雷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得意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老先生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败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孤军作战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即使孤独不怕的。
再次阅读此书,深深感到傅雷老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严父,也是儿子的良师益友。傅老先生说: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酿。多么伟大的父爱呀!这本书真不愧是一个苦心孤意的教子篇!
加载中,请稍候......